APP下载

一期鼓室成形术后鼓膜愈合率及听力恢复情况

2019-07-17梁悦浓许教远李转群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气导咽鼓管乳突

梁悦浓 许教远 李转群

近些年,临床大力提倡采用鼓室成形术治疗。据调查,我国给予鼓室成形术治疗后听力正常中耳炎者占70%,但其手术禁忌证依然包含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咽鼓管阻塞者[1-2]。采用这种手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咽鼓管堵塞术后必须实施1~3个月鼓膜置管,不仅会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会增加患者局部感染率,对患者预后带来不良的影响[3]。为改善患者咽鼓管功能障碍,提升术后治疗愈合率,本文以2015年1月—2018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0例患者为对象,探究实施一期鼓室成形术后听力恢复状况及其愈合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础资料

挑选在我院开展治疗的慢性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者(40例)进行研究,入选时间:2015年1月—2018年2月。病例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临床诊断标准[4];入选者均接受JK-04咽鼓管功能综合检查仪实施检查,确诊为闭锁不全型患者;患者存在较低的听力,长时间或者间断性耳流脓者;患者病情反复发作或者经过非手术治疗无效患者;此次接受研究者均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资料不全者;排除存在异常咽鼓管咽口及周围结构、感音神经聋者。患者年龄分布在16~60岁,平均年龄(35.8±4.2)岁;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患者病程为3~18年,平均病程(14.5±3.7)年。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CT进行相应的检查,检查结果发现,上述患者乳突等部位存在相应的炎性反应。

1.2 方法

患者进行术中检查发现,除锤骨柄部位发生缺损的情况外,听骨链并未存在显著的病变,具有较好的镫骨动度,需要在局部麻醉下取出耳内切口实施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进行治疗,通过乳突骨膜内置法实现鼓膜修补处理。并切出相应形状的乳突鼓膜,通过修整作为移植膜备用。此时,术者持续对患者的外耳道后壁皮瓣至鼓沟进行剥离,实施前翻处理,采用电耳钻执行钻入操作后,将已经磨开的乳突外侧骨壁进行扩大。通过显微镜对患者的上鼓室、咽鼓管等病灶进行观察,在遭遇鼓窦入口处较狭小者必须进行磨大处理。保留患者外耳道后骨壁5 mm,使得乳突外耳道快速成形。在移植物顺利完成复位后,通过生理盐水、过氧化氢多次冲洗术腔,完成残留物清除。采用强的松龙液和头孢唑啉钠注射到术腔内浸泡5 min后进行吸除,鼓室置入多个海绵片作为支垫,并对后耳道后壁皮实施翻折处理,当为患者置入乳突骨膜以后,进行封闭、穿孔免操作。外耳道后壁皮瓣下压入50%乳突骨膜,进行复位、放置海绵片并加固,实施加压包扎。

实施一期鼓室成形术治疗后,采用抗生素治疗5 d,在第5天拆除线,8 d之后抽纱条,服用吉诺通治疗20 d,每次在餐前服用300 mg,每日3次,促使咽鼓管处在畅通的条件下,配合相应的电磁波照射,2次/d。出院后让患者每周到门诊实施复查,并对外耳道进行清理,术后1个月告知患者要自行捏鼻鼓气吹张,每日2次;第3个月后每月接受一次复查,随之,6个月、1年再进行一次复查,术后6个月移植膜成功,具有良好的解剖形态。在满1年时,对患者鼓膜愈合状况并开展纯音测听,评估预后听力提升情况,并与术前对比。

1.3 观察指标分析

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术后1年实施内镜复查,观察患者鼓膜愈合情况,依托纯音测听对患者听力状况进行评估;对患者实施鼓气耳镜检查患者新生鼓膜情况[5]。对比患者术前、术后气导听阀值、骨气导差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 P S S 2 0.0 软件对各项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以() 代表计量资料,组间利用t 检验,则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术后1年实施内镜复查,根据检查结果可知,患者鼓膜已达到愈合状态,依托纯音测听对患者听力状况进行评估,发现患者听力质量有明显的提升;对患者实施鼓气耳镜检查发现,处在鼓气吹张条件下,患者新生和正常鼓膜情况更接近。

通过分析治疗结果发现,38例患者的干耳、鼓膜已愈合,愈合率达到95.0%,并未出现鼓膜萎缩、感音神经聋、钝角愈合、外耳道真菌感染等情况。2例患者由于鼓窦入口比较小,过早出现膜性闭合的情况,导致咽鼓管功能并未恢复正常,这2例患者3个月后鼓膜再穿孔,发生流脓的情况。通过对比可知,患者术前与术后骨气导差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患者术后气导听阀值(30.7±5.4)dB低于术前(42.9±4.8)d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进行治疗时,听力重建慢慢成为其发展的主要方向,传统单纯清除病灶的方法逐渐被摒弃。近些年,外科治疗技术不断提升,耳显微手术设备及其方法不断改进和完善。有学者研究指出,使用鼓室成形术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堵塞进行治疗,需要实施1~3个月的鼓膜置管,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也可以提升患者发生局部感染率[6-7]。咽鼓管可以保障中耳内、外压力处于平衡状态,及时把分泌物进行处理,避免出现逆行性感染。此外,咽鼓管对于平衡中耳气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若患者咽鼓管功能面临障碍,中耳的压力会面临一些改变,鼓室内压力在负压状态下,导致压力不断加大,血液渗透到鼓室,最终引起鼓室乳突气房内形成胆固醇肉芽肿或者胆脂瘤[8]。咽鼓管功能障碍者接受咽鼓管手术进行治疗时常面临不成功的情况,在传统方法难以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或者存在无法接受的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找寻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例如:必须使用电钻磨除骨性咽鼓管手术会在一定程度上损伤患者的正常吞咽功能,盲目性插入咽鼓管导管或者其他手术极易损伤咽鼓管黏膜,使得瘢痕出现[9-10]。因此,慢性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者实施鼓室成形术,对第2通道开辟尤为重要。我院对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时,除要将病灶彻底清除以外,还需要建立起第2通道,并与术后的跟进治疗结合起来,有效弥补传统手术治疗不足之处,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必须注意,早期干耳作为合理预防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重视局部处理对促进干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术后也必须及时把外耳道渗出物实施清除,并与红外线局部照射等治疗方法配合,避免出现真菌感染、促进干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1]。汪祖益等学者研究中,以80例慢性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者为咽鼓管功能障碍组,并挑选同一时期患者(80例)作为咽鼓管功能良好组,对比可知,咽鼓管功能障碍组患者术后气导听阀值、气骨导差均低于手术前,这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12]。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入选40例患者干耳、鼓膜愈合,愈合率为95.0%,患者没有发生感音神经聋等情况;2例患者由于存在狭小鼓窦入口,通鼓窦入口狭小需磨大,以防过早出现膜性闭合的情况,缺少所需的时间使得咽鼓管功能恢复,这2例患者在3个月后进行鼓膜再穿孔,出现流脓的状况。通过研究发现,慢性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术后骨气导差、气导听阀值均比术前低,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由此表明,采用一期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愈合率较高,不仅有利于患者听力恢复,也能促使手术积极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表1 对比术前与术后骨气导差及气导听阀值水平(,dB)

表1 对比术前与术后骨气导差及气导听阀值水平(,dB)

分组 n 气导听阀值 骨气导差术前 40 42.9±4.8 27.9±3.2术后 40 30.7±5.4 15.3±2.8 t 值 - 14.623 6 25.662 7 P 值 - <0.05 <0.05

综上所述,慢性活动期化脓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依托一期鼓室成形术进行治疗,不仅能够获取良好的治疗效果,也能降低气导听阀值和骨气导差值,具有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

猜你喜欢

气导咽鼓管乳突
中耳炎乳突根治术的围术期有效护理干预模式分析
骨导短声ABR在低龄分泌性中耳炎儿童合并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诊断中的应用
咽鼓管-鼓室气流动态图法与音响法检测咽鼓管开放功能比较*
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治疗中耳炎的手术护理配合
健听青年人自动纯音听力计准确性评估
保持“耳朵呼吸顺畅”
咽鼓管功能研究进展
两步缓解颈肩痛
中耳手术术中听力监测和术后听力恢复相关性研究*
外耳道后壁骨性重建技术临床应用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