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老兵题材摄影创作历程漫谈

2019-07-13赵申申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老兵抗战创作

赵申申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130021)

一、作品的创作初衷与主题思想

在新时代,我们与战争或许渐行渐远,但老兵们艰苦奋斗、英勇献身、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依然让我们震撼。他们有的已满脸皱纹、弯腰驼背,身体上有曾经被刺刀和子弹穿透的伤痕,有的人只能在墓前默默相对。一张张鳞波沟壑的脸庞、一束束期许坚毅的目光、一个个庄严肃穆的军礼、一根根挺直不屈的脊梁,这些曾经保家卫国的英勇战士,为中国军人树立一座不朽的影像丰碑,让人们感受到的是视觉的震撼和灵魂的激荡。

东北老兵题材摄影项目创作构思为反映抗战老兵的现实生活影像记录,他们是曾经的英雄,需要我们去记录去关爱。每位老兵都珍存着一个小包、小匣或小框,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层包一层,里面是光华闪闪的军功章和发黄的证书,这样的画面背后是一个个令人泪下的故事。他们曾在炮火纷飞中前行,他们爬满皱纹的脸上刻画的是正气刚毅,胸前挂着的徽章在我们的心中是永不褪色的,这样的画面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通过影像记录他们现在的模样,为他们定格全家福及穿上军装的肖像照,为他们留下更多的影像资料,用故事性和正能量传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纪念,弘扬抗战老兵精神。

二、创作的总体执行情况

本项目的实施周期为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制定了详尽的实施计划,主要包括项目资金开支、资料收集、调研考察、艺术创作、结项验收。为了本项目的实施,通过对吉林省档案馆的查核,以及在全国志愿者的帮助下,找到了多位抗日老兵。根据资料显示,吉林省民政厅2016年年初提供了全省271名抗战老兵名单,工作人员实际采访时已有10%左右故去;30%因伤病不能接受采访;15%左右去了外地儿女家,或别的敬老院、荣军院难以寻见。经过多次努力寻找联系老兵,制定详尽的实施计划,深入基层收集资料,实地走访吉林省农安县华家桥村、内蒙古通辽市和云南周边等地区,在走访过程中留下影像资料,并进行了具体的抗战老兵主题拍摄。

从创作过程来看,为了踏寻老兵的足迹,驱车线路总长三万余公里,横跨大半个中国,沿途经过数百个乡镇,深入老兵生活、克服困难、潜心创作。镜头下的每位老兵都已是垂暮之年,岁月在他们的脸庞、眼角留下深刻的皱纹。他们都曾奋战在抗战和抗美援朝战线上,他们跟随抗战队伍转战白山黑水,经受了夏季长白山老林毒蛇蚊虫的叮咬;顶住了冬季没腰深的大雪和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他们吞野菜、树皮,在饥饿中与多于自己数十倍、百倍的敌寇殊死搏斗。他们的故事浸透出多样的历程性与真实性。

当年从军的飒爽青年,为国出生入死的英雄,而今已是年近百岁或逾百岁的老人。在项目拍摄的几位老兵中,年龄最大的97岁,最小的88岁。抗战老兵李忠敏,1923年生人,曾编入云南地方部队(图1);抗战老兵林国柱,1927年生人,参加滇南防卫战;杨增林,国民革命军60军182师544团1营2连,现居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小哨乡;身上有20多处枪伤的90岁老兵任明德,曾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等百余次大小战役的老兵,现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北京军区推出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大典型;赵斗兰是赵占英烈士的母亲(图2),赵斗兰妈妈一生育有6个子女,赵占英是老四,是家中唯一的儿子,1984年在对越作战中光荣牺牲。赵占英牺牲后,赵斗兰因生活拮据,一直没能去边陲为儿子扫墓。2004年在嵩明县民政局的资助下,赵斗兰第一次赴麻栗坡烈士陵园扫墓,抚摸着儿子墓碑痛哭的一组图片和视频让无数战友、网友痛哭流涕;97岁抗战老兵王显聚,是黄河支队一旅一团二营六连二排六班士兵,也是通辽市1937年7月7日前参军唯一健在的老红军;抗日老兵崔荣东,1931年生于河北省东光县,抗日战争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东北解放后,跟随四野一路南下,直到海南岛,再度见证血与火的岁月,直到全国解放。20世纪60年代,家乡饥荒时,他带领全家来到了曾经战斗过的东北,在农安落户,后来有幸来到张凤英老兵大院,与老兵们生活在一起,过上幸福的晚年。一幅幅照片,定格的是老兵现在的模样,但他们的眼神里,凝聚着的是年少时保家卫国的记忆。

图1 抗战老兵李忠敏回忆往事2018年摄于昆明市官渡区小哨乡

图2 英雄母亲赵斗兰肖像2018年摄于嵩明县大庄村

抗战记忆要一代代传承下去,老兵是民族心灵的刻印,它凝固的是一种文化力量,也是一种历史精神。许多老兵在忍受病痛的折磨,但一讲起那段难忘的历史,他们的情绪立刻高涨起来,庄严的军礼,饱含着对祖国的深情。面对这些鲜活的生命,从他们的身边路过,漫步在历史和现在,亲眼看见苍老又颤抖的手,伤痕累累的躯体。几乎每位老兵躯体上都有那些被子弹和刺刀穿透的肌肉和骨骼,那些留存在老兵身上的弹孔,都凝固成清晰的历历在目的述说。一个个战斗过的生命与这个世界的交集,这样的画面记录彰显着深刻的价值。铭记苦难、善待英雄,才能真正珍视安宁与和平的宝贵。

本项目中每一幅摄影作品都是经过一系列深思熟虑、仔细推敲拍摄而出的,也是用摄影真实地记录这段历史的最好机会,用镜头触摸历史的记忆,还原东北地域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捕捉当下的点滴感动,记录沿线各地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的变化,其中隐藏着对老兵生活的敏锐理解,也折射着微妙的社会和文化线索。

三、作品创作问题与展望

因客观条件不足,在挖掘、联系老兵方面存在困难,无法找到更多的拍摄素材,只拍摄了能够联系上的老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视作品的创作和挖掘,相关的项目传播推广工作做得还不够,创作成果没有引发更大范围的对于该题材的关注,是一项应该引起各方面重视的长期任务。

在未来的创作中,应该更加明确、具体和清晰,通过扎实的前期准备推动本项目的创作质量提升,使项目向成熟度更高的方向去努力。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主旋律,创新工作方式。创作作品求质求精,树立精品意识,关注现实,反映当下,拍摄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作品。体现时代精神,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好地体现当下艺术发展的水准、特色和时代风貌。

本创作项目是在与时间和生命赛跑,在抗战胜利73年之际,胜利的场面历久弥新,是这些抗战老兵,在最绝望的日子义无反顾、前赴后继,点亮了民族的希望。如今需要进一步调动政府、学界、志愿者等各方面力量多投入精力、加以关注,拿出更多的尊重,守护好抗战留下的这份宝贵遗产。希望社会相关机构、部门能择优公益性收藏、出版、展览本项目作品,并能通过社会化媒体进行传播推广,促进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从而调动更多青年艺术家及摄影师的积极性,使得抗战老兵这种题材能成为系统性、故事性的拍摄题材。奏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整合优势资源,能够有组织地成为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实现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的传播,激发时代共鸣,倡导责任担当,昭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猜你喜欢

老兵抗战创作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
老兵笑了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一墙之隔》创作谈
老兵
生日一过,老兵就要走了
创作随笔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