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环经济是对市场经济的替代吗?

2019-07-08杨青龙伍世安张仲芳

江淮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市场经济

杨青龙 伍世安 张仲芳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新阶段,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经济形态。市场经济要顺利运行,离不开产权明晰的基本前提和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等三大机制的作用。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既不是对市场经济的替代和否定,又不能与传统的市场经济完全兼容,而是市场经济的“绿色化”。循环经济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内核,它可被“嵌入”修正后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

关键词: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市场经济;替代论;兼容论;修正论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9)03-0033-006

一、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1],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2],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狭义而言,循环经济是一种“以循环为技术基础的经济活动”[3];广义而言,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sources)(简称“3R”)为原则,以“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为反馈流程,以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企业内的物质循环、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包括生产和消费的整个过程的物质循环[4]。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是工业文明条件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选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那么,要在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自然要问: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市场机制)之间是何种关系?循环经济发展与市场机制究竟是否相容?当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现实中面临诸多障碍时,及时寻求上述问题的准确答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造成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原因的解析,既有“市场失灵说”[5],也有“政府失灵说”[6],还有“市场与政府双失灵说”[7]。这表明,对于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理论界仍存在着不同认识:其一是“替代论”,认为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完全不同于市场经济,是对市场经济的替代和否定;其二是“兼容论”,认为循环经济可以与传统的市场经济完全兼容,而无需对传统的市场经济进行任何修正,仍然可以运用市场经济的各种原理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

学者们的前期探索可为本文写作提供基础素材和重要启发。但需要注意的是,现有文献关于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尚存在较多混乱,这会直接影响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导向选择。本文认为,“替代论”与“兼容论”之间争论的焦点在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和目标能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实现和满足。基于此,本文以生态文明背景下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作为讨论主题,认为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经济形态,是市场经济的“绿色化”,可被“嵌入”修正后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

二、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经济形态

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文明演进的历史。所谓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明特指精神文明成果,广义的文明则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涵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8]。最新研究证据表明,人类现代文明在4.4万年前就已出现。(1)一般认为,以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独立出现)为标志,人类社会开始摆脱蒙昧状态,逐渐形成以血缘关系及个体人际交往为纽带的原始文明,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大规模改造则始于原始文明之后的传统农业社会,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崛起,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阶段。

工业文明立足于人类的创造力和不断趋高的欲望需求,以人类征服自然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为基本特征,以企业为基本的经济单位,以专业化分工、标准化设计、大规模生产为依托,以化石能源为基本经济资源,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工业文明将人与自然逐渐分离对立,崇尚征服自然,认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只是满足人类需求的工具,把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作为最重要乃至唯一的目的。在这种文明价值理念的驱使下,经济至上主义横行,导致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地球不堪重负。《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假若全世界的人按照一些发达国家的速度产生温室气体,那么我们需要九个地球[9]54。《世界生命力报告2012》指出,人類使用的资源量已超过地球供给的50%,如果不改变这一趋势,到2030年,即使两个地球也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2)[10]

基于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人类社会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起能够继承并发扬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长处的新的文明形态,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立在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生态哲学理论,以“统筹代内、代际及种际的公平与效率”为核心的生态伦理学理论,以“外部性内在化”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学理论,以及以“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生态现代化理论等基础之上[11],其核心内涵是通过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和谐共处与共同进化,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新阶段。相对于其他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社会以服务业为主要的产业形态,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为基本经济资源,以生态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为经济动力,以国民福利最大化为经济目标;在生产方式上,它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在生活方式上,它倡导生活的质量,而不是简单的物质需求满足;在社会价值上,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平衡,而不是以人为中心。为简明起见,将人类文明演进的特征列为表1所示。

在人类文明演进与经济形态(3)[14]演替的对应关系上,迄今出现的三种人类文明形态中,与农业文明对应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经济,与工业文明对应的经济形态是市场经济,而与生态文明对应的经济形态则是循环经济。[15]那么,生态文明时代的循环经济与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的市场经济是什么关系呢?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是否还能利用市场机制?下文将进一步对此给予回答。

三、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的“绿色化”

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Lakatos)[16]将一门理论的研究纲领分为“硬核”和“辅助假说”,“辅助假说”可围绕“硬核”形成一层层“外围保护带”。简言之,研究纲领的硬核或内核是“一组关于该学科在研究过程中需要遵守的规则”,研究纲领的保护带则是“依据这一组规则运用于现实世界时所得到的种种具体的假说”[17]。不可否认,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能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力的经济体制。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经济主体之间在特定的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作用下形成价格,价格机制为经济主体的行动提供价格信号和内在动力,“市场是明确的产权界定与自由价格制度的结合”[18]。

如前文所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那么,循环经济能否与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兼容?笔者曾撰文[19]从稀缺要素、人性假设、产权性质、决策机制、引导信号、环境和代际成本、理性范畴、资源环境、稳定状态、发展目标十个方面对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进行过比较分析,可归纳为表2所示。

由此可知,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构建,一方面可以保留和利用市场经济理论的“合理内核”(如稀缺法则、经济理性、产权明晰、稳定性偏好、激励相容等),另一方面须适度修正其“外围保护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的“绿色化”,是对市场机制的“修正”而非“替代”。具体理由如下:

(一)稀缺仍然是一个客观事实,但要素外延发生了拓展

循环经济条件下,稀缺仍然是一个客观事实,只是稀缺要素的种类和范围发生了变化,即从传统市场经济中的人造资本稀缺拓展到了包括自然资本(资源环境)在内的广义要素稀缺。将自然资本纳入循环经济理论分析,本质上是拓展了要素范畴的外延,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广义要素稀缺”这一逻辑前提入手进行资源选择与优化配置。

(二)人们仍然需要进行理性选择,但人性假设必须进行修正

循环经济条件下人们仍然需要进行理性选择,但人性假设须由“经济人”(利己)修正为“社会人”(利己与利他的结合体)。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在短期内因保护生态环境、追求资源的循环和再生利用而实现的“利他”,从长远看仍然是一种“利己”。也就是说,“社会人”所追求的短期“利他”与“经济人”所追求的长远“利己”是统一的。这就决定了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仍可利用人们的经济理性,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寻找内在的动力支持。

(三)产权明晰仍然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前提,但需要对公共产权进行适当分解

从系统论视角看,产权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含若干子系统,是一种具有结构性特征的权利束,至少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管理权、转让权、收益权、排他权等。从基本属性上看,产权具有排他性、有限性、可交易性、可分解性、行为性等。[20]产权的上述特征决定了产权的诸多“子权利”既可以统一又可以分解,由“一物一主”演进为“一权一主”[21]。循环经济条件下,产权明晰仍然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前提,但由于资源环境要素具有明显的公共产权特征,就需要对这种公共产权进行必要的分解,实现从“一物一主”向“一权一主”的转化,才能进入市场运行体系。分解后的产权仍然具有明确的主体和客体,仍能为人们的经济行动提供稳定的预期,满足市场交易所需的“产权明晰”这一基本前提。

(四)人们仍然存在稳定性偏好,但这种偏好中已经融入了“绿色”因素

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們的生产、消费等选择行为无须考虑诸如自然资本(资源环境)等“外部因素”,而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一旦将自然资本视为稀缺要素并明晰其产权,人们的偏好就可能发生变化,循环经济条件下的机制和制度设计可以塑造人们对资源环境的“绿色”偏好,这种“绿色”偏好依然是一种“稳定性偏好”。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不否认人们的这种偏好,而是强调在特定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中利用人们在生产和消费方面的“绿色”偏好,实现资源环境的循环和高效利用。当然,基于公共选择形成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将在塑造人们“绿色”偏好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五)激励相容仍是市场经济的制胜法宝,但需要发挥广义价格机制的作用

价格信号下的激励相容是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基本要义。广义而言,价格是产权权益的货币表现。从卖方来说,是人们让渡产权进行补偿的索价;从买方来说,是人们为取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物品而须支付的代价。在广义价格论的概念框架下,收费、征税、补贴、罚款、押金、基金等均是广义价格的具体表现形态[22]。与传统价格机制相比,广义价格兼容了市场机制与计划调控两种手段,从而可以扬长避短,最终实现不同经济政策的有效组合。但无论狭义价格还是广义价格,均表现为利益驱动的经济机制,其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仍然在于通过设计特定的机制或制度,促使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服从或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在循环经济中,各种数量调节的指标可以转化为价格以及收费、征税、补贴、罚款等广义价格手段,通过改变人们的“成本-收益”结构而达到数量调节的目的。所以,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仍可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杠杆作用。

总之,只要上述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内核不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的“一个前提”和“三大机制”就能顺利发挥作用,进而就可以实现环境成本和代际成本等外部成本的内在化、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相容、资源环境由“外生变量”到“内生变量”的转化,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恒态”(4)[23]——一种新的“均衡”观,最终为实现循环经济条件下的相应福利目标服务。在此基础上可以说,“循环经济是一种既利用市场又超越市场、既能增进财富又能实现生态文明的新型发展模式”[24]。

四、循環经济可被“嵌入”修正后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

能否在保证产权明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是循环经济能否被“嵌入”市场经济运行体系的关键。

(一)资源环境的公共产权分解之后可以进入市场运行体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均属于公共品,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其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进而问题的关键转化为公共产权能否进入市场运行体系。产权理论和各国的实践对此做出了肯定的回答。根据科斯定理,产权的清晰界定是交易顺利进行的前提。只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产权分解,明确有关各方的责、权、利关系,不论私权还是公权都可能进入市场运行并产生更高的效率。由于具体的产权有多种形态,责、权、利的配置也有多种方式,不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效率。以界定和分解资源环境产权为基础,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建立排污权市场、废弃物丢弃权市场等,使公共产权进入市场流转,实现优化配置。

(二)供求机制可使企业和消费者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利己”与“利他”的高度结合

对于分析循环经济问题,即使考虑了国外部门的传统经济学分析体系仍然只能被看作一个忽略了生态环境要素的“封闭”经济系统。传统经济学中,诸多自然资源和环境属于“自由取用物品”而非“经济物品”。一方面,企业生产中的资源成本低估,环境成本外溢;另一方面,消费者完成消费过程后的废弃物抛弃代价过低。尽管现实中存在诸多的政府推动和舆论倡导,但由于忽略了发挥人们经济理性的作用,资源滥用和浪费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长期得不到有效保护。因此,需要构建循环经济条件下的资源环境市场,通过广义供求机制下的利益驱动引领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在供给行为中,一旦将资源环境成本内化到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企业唯有通过清洁生产、节能生产并进行生产者责任延伸,方能提供市场所需的“绿色产品”并提高自身利润水平。在需求行为中,一旦抛弃废弃物存在成本和代价,消费者唯有进行节约消费、循环消费,方能提高消费品的性价比并优化自身效用。最终,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效益和消费者效用,另一方面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从而塑造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相融合的生产及消费模式。

(三)成本和价格竞争可引导企业采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技术

循环经济条件下,同样需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调动人们的经济理性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在明晰资源环境产权并进行适当分解的基础上,政府可代表当代人和后代人,对企业征收一定的资源环境税费。于是,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使用资源环境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从而将这些成本内化到企业成本核算体系中。那么,企业之间的成本和价格竞争就不仅与利用传统要素(如劳动、资本等)的成本高低有关,而且与利用资源环境要素的成本高低相关,最终评判一个企业竞争力的指标是综合要素成本。企业之间的竞争和追逐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必将引导企业采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技术以降低资源环境成本。而在节能产品的推广上,可通过设置特定的博弈规则,引导消费者基于理性分析后乐于接受和使用节能产品等“绿色产品”,最终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总之,竞争机制可在循环经济运行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建立完善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和运行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要使生产者的供给行为、消费者的需求行为满足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资源的节约、高效、循环利用,构造完善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和运行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能将资源环境内化到“要素”范畴中,生产者使用这一要素需要付出资源环境成本,拥有资源环境部分或全部产权的主体可凭借相应权利获取收益,那么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就会自发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循环经济条件下的资源环境价格是在政府干预条件下形成的市场价格,为此一方面存在经济主体的市场博弈,另一方面要有政府基于公共利益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干预,甚至要有跨国集体行动[22]。将资源环境视为稀缺要素,让价格机制表达资源环境的稀缺性及其供求关系,可促使人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并采取相应行动。正如开发挪威和北海油田的埃索公司前副总裁厄于斯泰因·达勒所言,“中央计划经济崩溃于不让价格表达经济学的真理,自由市场经济则可能崩溃于不让价格表达生态学的真理”[24]。我国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价格不能真实反映其稀缺程度,部分明显偏低的资源环境价格助长了滥用和浪费资源环境的行为,企业普遍缺乏利用再生资源的积极性。可见,形成真正反映资源环境稀缺程度并体现其供求关系的资源环境价格,是引导企业和消费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根本途径。

循环经济的形成和运行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过在此过程中,也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政府的职能突出地表现在,围绕“明晰资源环境产权”—“形成资源环境市场”—“资源环境价格体现其稀缺性和供求关系”的思路进行政策设计和引导,而非否认人们的“经济理性”和“逐利”行为。相反,只有充分利用人们的经济理性,使其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促进集体目标的实现,进而完成“利己”与“利他”的高度结合,才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内生动力和长效机制,而不至于成为一种短期和短视行为。

五、结 语

本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视角,认为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经济形态,它的出现并非对传统经济学和市场经济的彻底否定,而是一种“扬弃”。本文既不赞同循环经济是对市场经济的替代和否定(“替代论”),也不赞同循环经济与传统市场经济可完全相容(“兼容论”),而是持一种“修正论”。 一方面,循环经济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内核,传统经济学中的稀缺法则、理性选择方式、产权明晰前提、稳定性偏好、激励相容原则等理念仍可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经济杠杆作用;另一方面,循环经济的出现要求对市场经济的“外围保护带”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正,包括稀缺要素、人性假设、产权性质、决策机制、引导信号、环境和代际成本、理性范畴、资源环境、稳定状态和发展目标等多个方面。总之,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的“绿色化”,可被嵌入修正后的市场经济运行体系。

注释:

(1)资料来源:http://tech.sina.com.cn/d/2012-08-03/07337463195.shtml。

(2)《地球生命力报告》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伦敦动物学学会(ZSL)和全球足迹网络(GFW)合作,使用地球生命力指数(LPI),跟踪记录2600个物种中9000多个种群的变化情况,来衡量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每两年发布一次,是记录地球健康状况的前沿报告。报告表明,1970年以来,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了28%,其中热带地区下降了61%。在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的同时,人类的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了地球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

(3)所谓经济形态,是指人类社会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活动方式。任何一种文明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以一定的经济形态为基础,同时每种文明形态也对应着特定的经济形态,影响和制约着具体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

(4)所谓“恒态”,是指“通过低水平且相等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使人口维持在某个合理的常数,同时通过低水平且相等的物质资本生产率和折旧率来支撑恒定的、足够的人造物质财富存量,从而使人类的累计生命和物质资本存量的持久利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江心英,赵爽.江苏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8,(2):16-24.

[2]龙汨.论循环经济及其发展对策[J].湖湘论坛,2008,(4):55-57.

[3]徐嵩龄.为循环经济定位[J].产业经济研究,2004,(6):60-69.

[4]施用海.循環经济: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J].国际经贸探索,2006,(1):8-10.

[5]彭伟,李刚.论循环经济推进中的市场失灵及政府规制[J].科学管理研究,2008,(6):46-49.

[6]耿香玲.地方政府失灵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分析[J].理论导刊,2008,(2):22-24.

[7]董慧凝.循环经济:从边缘进入主流[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7,(2):7-12.

[8]毛明芳.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与地位——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5):92-96 .

[9]张孝德.生态文明立国论——唤醒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主体意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4.

[10]邓飞.贫富国家生态足迹差距扩大,地球消费应量入为出[N].中国经济导报,2012-05-22(B07).

[11]陈一新.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八大问题[J].政策瞭望,2010,(11):6-11.

[12]马拥军.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新起点[J].理论视野,2007,(12):20-22.

[13]余谋昌.自然价值与低碳经济[J].道德与文明,2010,(5):88-92.

[14]席永杰,滕海键.经济形态概念的内涵[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6-7.

[15]伍世安.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的基本经济形态[J].企业经济,2014,(4):5-11.

[16]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M].兰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5-62.

[17]李建德.经济制度演进大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0-11.

[18]刘伟.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182.

[19]杨青龙,伍世安.循环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的十大挑战[J].江淮论坛,2013,(1):15-21,92.

[20]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135-153.

[21]陈建兵.“一权一主”:现代产权明晰的基础[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2):1-6.

[22]伍世安.论循环经济条件下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J].财贸经济,2010,(1):101-106.

[23]代明,覃剑,丁宁.恒态经济学理论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9,(9):101-105.

[24]刘学敏.从环境问题看市场的双重作用——从“看不见的手”到“看不见的脚”[J].经济学动态,2009,(5):48-51.

(责任编辑 吴晓妹)

猜你喜欢

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市场经济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