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生态民间音乐采风体会

2019-06-26谢桂琼

考试与评价 2019年1期

谢桂琼

【摘 要】 民歌是代表中国的民族音乐,而原滋原味的民歌是民族根源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国民族的血肉和灵魂,通过音乐,能弥补和沟通民族语言的不相通,传递心灵的力量,让各民族更加团结在一起。“原生态民歌正面临消亡的危机,民间文化载负一个民族的记忆,失去了记忆就意味着失去了我们的根,失去我们脚下的土地。”因此,保护原生态民歌已成当务之急。

【关键词】 原生态音乐 采风 薅秧歌

2016年5月,我们学校几位音乐老师带着对原生态音乐的探索之心,来到龙马潭区石洞镇。之前听说这里曾经流传着原生态的歌曲体裁——薅(hāo)秧歌。

为了能更加了解当地流传的原生态音乐,我们打听到镇上有几位非常喜欢吹拉弹唱的老同志,经过几经周折,我们找到了其中一位当听说我们是因为原生态音乐而来,是既高兴又激动。经过两天的时间,老同志找来了他们当年的组合,热情地为我们吹拉弹唱起来,二胡、竹笛、小钹、小镲、锣……十足的一个民间音乐艺术团队,那高亢洪亮的声音,宛转悠扬的旋律,自由变换的节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田间劳作的景象,让我们兴奋不已,更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们对原生态音乐的热爱和执着,促使我想要去了解原生态音乐以及薅秧歌的来历和反映的背景。

回来后我认真地上网查找和翻阅有关的一些资料,才对原生态音乐和薅秧歌多少有了一些了解,但是,这只是一点皮毛的了解,还需要和同仁们互相交流,共同探索!以下我把我的所得和大家一起共勉!

一、原生态艺术

1. 原生态音乐的来历

“原生态”一词普遍适用于生物学科领域的一个术语。最近一两年,原生态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广泛流传在各种媒体之间,作为一个新生的文化名词它定义为: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它包含着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歌手等新说法,后来在音乐领域里它便成了“原滋原味民歌”的时髦词汇,于是原生态音乐艺术就此开始出现。

2. 原生态民歌

第一,原生态民歌的定义。原生态民歌,顾名思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滋原味”的民间歌唱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原生态民歌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声由心发、质朴自然、个性鲜明、不拘一格,地域特征尤为显著,词曲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性和乡土风情。

第二,原生态民歌的演唱。原生态民歌的演唱法只是区别于学院派民歌唱法的一种唱法,学院派民歌唱法大多吸收了一些西洋唱法,讲究开口和气息的运用以及肢体的表现,而原生态唱法却是一种原始的未经过加工过的唱法,用没有经过训练和雕琢的嗓音来演唱来自民间没有经过加工和提炼的歌曲,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自然形成的口口相传的作品,是保持原始状态的表演形式。

二、薅秧歌

1. 薅秧歌的来历

薅秧歌是汉族的民歌,反映的是我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人们在插秧后不久就进行的一次除草拔秧的劳作。一般情况下,水稻一熟就会进行三次薅秧,薅秧的动作要极为简单机械,或用脚踩、或用手拔,人们一边薅秧,一边拉家常、讲闲话,或者谈情说爱等,再看到长势茁壮的秧苗和绿油油的无边田野,憧憬着丰收的美好未来,心情十分舒畅,自然而然会让人有感而发,渐渐地,这些相互的交流就成为了劳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就慢慢演变成了现在的“薅秧歌”。最有代表性的是開江毗邻重庆的薅秧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改作新《竹枝词》,重庆地区引用竹枝词,融入本地民歌,代代相传,逐渐形成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开江薅秧歌,从而使重庆地区的薅秧歌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2. 薅秧歌的特点

第一,薅秧歌的歌词。薅秧歌的歌词一般由两句或四句的七言歌词组成一个完整的曲调。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留下来的薅秧歌中,歌词多以反映田间劳作或男女之间爱情的情歌为主。目前,薅秧歌从歌词内容看大概可分为几类:歌中表现的多以情歌类为主,也有讥讽懒惰的,为薅秧而歌的,诅咒稗(bài)子的等等。

一是谈情说爱的。“田间薅秧行对行,两个秧鸡在歇凉。秧子林林倒好耍,薅秧棒儿不认黄。半天下雨半天晴,斑鸠爱的刺巴林。鱼儿爱的秧田水,情妹爱的勤劳人。”二是讥讽懒惰的。“歇了会气就起身,莫把地下坐起坑。脚下是个邪魔地,坐断龙脉草不生。”三是为薅秧而歌。“田里头稗子多,扯了一窝又一窝。既要弯腰扯稗子,还要抬头唱山歌。大田薅秧不唱歌,薅起秧子懒梭梭。女的连连打哈欠,男的赶倒把烟摸。”

从以上几类的歌词来看,不管是哪一类的歌词都是淳朴、通俗、自然、直接,更重要的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第二,薅秧歌的演唱。薅秧歌调子多是民歌曲调,有高腔、平腔、短腔等,曲调复杂,音域广而偏高,有的还有川剧高腔曲牌的痕迹。薅秧歌没有现成谱子,主要靠民间一代一代人口授或耳濡目染的传承。

薅秧歌在歌唱过程中有一人领唱、多人合唱、也有两人对唱的形式。薅秧歌的声腔高吭豪放,调式灵活多变,旋律宛转悠扬,节奏相当自由,能够直接表达演唱者内心的情感和淋漓尽致地展现演唱者的性格。随着原生态音乐的发展,薅秧歌的演唱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不仅仅是只通过唱来表达情感,还通过演来展现薅秧歌丰富的艺术内涵。

三、采风所得的感想

通过这次的民间艺术采风活动,我感受颇深,看到我们的老一代民间艺术家对原生态音乐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受到启发。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薅秧这种田间劳作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而与薅秧息息相关的薅秧歌则也慢慢地从人们的耳旁消失。而我们这次的采风活动给了老一代民间艺术家无尽的安慰,让他们知道他们喜欢的原生态音乐——薅秧歌并没有失传,我们将继承老一代民间艺术家们对原生态音乐的执着和热爱的精神,挖掘出更多的民间原生态音乐体裁。2007年3月,薅秧歌也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原生态民歌正面临消亡的危机,民间文化载负一个民族的记忆,失去了记忆就意味着失去了我们的根,失去了我们脚下的土地。”因此,保护原生态民歌已成当务之急,让我们大家都携起手来,为原生态民歌而尽我们的力量,希望“原生态民歌”永远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 王美玉.民间音乐采风活动之我见[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