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语文知识迁移能力培养之我见

2019-06-26龚成余

考试与评价 2019年1期
关键词:迁移知识中学

龚成余

【摘 要】 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具有促进作用的就称为正迁移,反之,就称为负迁移。迁移实质上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它由课内向课外拓展,激发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创的见解、想法和思路。

【关键词】 中学 语文 知识 迁移 能力

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要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摸索培养语文知识迁移能力的有效方法,不断引导学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目的。

一、由已知向未知的迁移

学习语文知识应重视整体教学系统中由已知向未知迁移的效应。中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越丰富,就越有利于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某种共同因素,实现由已知向未知的积极迁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散文大师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大自然广阔的审美空间,分别描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图景。我精心设计了思考题,启发分析第一幅春草图,抓住春草嫩、绿、软的特点,紧扣“钻”等生动、准确、形象的动词,表现青草顽强旺盛的生命力,描绘了生机盎然的美景。由于教师对字词句分析得准确,并对点面结合和烘托的方法作了细致的分析,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学生阅读下文,找出共同因素,为实现知识迁移打下了基础。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归纳了四个共同因素:一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来描写;二是成功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加了生动性;三是借助人或事物烘托春天的美景。这样,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感悟,去理解,去探索,起到了有效的迁移作用。在讲授古代诗歌《关雎》时,我首先让学生朗读,弄通大意,突出典型的诗句,讲清“比”“兴”在诗歌中的运用。在语言形式上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既有意境美,又有音乐美,体现了民歌鲜明的艺术特色。教师导读和分析第一章,旨在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开发潜能去理解第二、三章的思想内容,理会其中的写作技巧。

二、由理解向运用的迁移

中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一般是通过感知与理解这两个认识环节来实现的。从系统论整体性角度来看,语文教学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注意考察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准确筛选重要语言讯息,全面理解其深刻含义。在一时还看不清其“庐山真面目”的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如果对知识融会贯通了,视野范围广阔了,动脑实践机会多了,综合概括水平高了,学习迁移能力自然就强了。例如,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适合中学生从耐人寻味的故事中领悟深刻的哲理。“神童”方仲永家境贫寒,但天资聪颖。其父亲唯利是图,拉着仲永四处拜访乡亲,使仲永丧失了学习良机,埋没了天赋,最终成为普通的人。我发扬教学民主,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大胆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学生的观点有:一是仲永未识笔墨纸砚,未学先知,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二是仲永虽然聪明,但不主动争取学习成才,我不佩服他;三是仲永的父亲目光短浅,妨碍了孩子的成才;四是仲永成了父亲唯利是图的牺牲品,仲永是值得同情的;五是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辩证关系,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通过热烈讨论让学生找出理解得准确的观点,学生就会铭记于心而终身受益。在作文训练中,教师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有人认为自己有小聪明,平常不肯勤奋学习,想在考前突击一下,考出好成绩,结果失败了。要求学生以《有小聪明就可以不勤奋学习吗?》为题写一篇文章。由于许多学生对方仲永的典型例子理解深刻,在写作这篇文章时都能运用自如地把这一材料放进自己的作文中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由此可见,知识理解的水平与知识的运用能力是紧密相关的,是相互促进和互为因果的。学生只有做到学以致用,才能有力于实现知识的积极迁移。

三、由课内向课外迁移

把课堂教学当作“硬件”,而课外语文活动当作“软件”,表面上说重要,指导起来次要,工作忙了根本不要。中学生对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阅读量少,范围窄,层次浅,文学鉴赏水平低。这种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脱节的封闭式的做法,不利于课内与课外的知识迁移。

怎样才能有利于由课内向课外的知识迁移呢?首先,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优化。一是教学目的的优化。教学目的是教学实践的灵魂,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教学目的要定得恰当、具体、可行。二是教学设计的优化。抓住直接关系到体现教学目的的关键,努力突破中下层学生难点,才能为培養知识迁移能力打下基础。三是迁移训练的优化。面向全体学生,精选例题,分析透彻,向45分钟要质量。其次,要联系社会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让学生把眼光投向社会生活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感悟真情,增长才干,从而培养迁移能力。《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教学,教师将教学目的定为:学习名著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重点分析鲁达的形象。难点是理解他粗莽、见义勇为、仗义疏财、粗中有细、艺高胆大的性格。学生精读课文,找出表现人物性格的关键语句,把握鲁达行侠仗义的性格,深入理解他粗中有细的细腻心里。通过示范教学,旨在带动学生对《水浒传》的系统学习,达到强化文学名著效应的目的。教师布置学生利用假期通读《水浒传》,拓展视野,陶冶情操,辨析真善美与假丑恶,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随后,以《我眼中的鲁达》为题,运用具体材料写一篇人物评论。学生捕捉灵感,精选范例,深入分析,有理有据,评论中肯。事实表明,这样连贯系统的读写迁移训练,读得有趣,学的灵活,练得巧妙,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迁移训练和谐结合,有效地促进了由课内向课外的积极迁移。

总之,中学生语文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能激发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课堂上涌动的创作激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的认知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石晓琼.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知识迁移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3(16):21-22.

[2] 陈士成,吕从坤.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J].江西教育,1994(12):15-16.

猜你喜欢

迁移知识中学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运用迁移学习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爱与知识的力量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