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设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探究

2019-06-26范仁忠

考试与评价 2019年1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数学教学高中数学

范仁忠

【摘 要】 受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高中数学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在高三复习这种争分夺秒的阶段,如何让学生真正的从高中数学中学到知识,提高数学学习乐趣是每一位教师的当务之急。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和分析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问题设计 高中数学 数学教学 创新维度

相较于初中数学来讲,课时少、难度大、内容多的高中数学不仅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学习负担,同时也让教师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到高三后期为了尽快地进入复习阶段,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准备高考,大多数的教师选择在高二阶段就完成高三的全部教学内容,这种以教师讲解为重点的教学方法尽管为学生节约了一些时间,但是教学的问题优化和设计被严重忽略了,学生无法自主的进行有深度的思考。

一、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注重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问题的设计

由于高中数学在教学上呈现一种时间紧、任务重的状态,因此,数学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 满堂灌”等方法,在数学课堂上,很少有互动,很少有提问,经常是教师负责讲解,学生负责记录笔记,这种被动的听,是否真的能够百分之百理解教学内容暂且不说,这种由黑板和粉笔所组成的简单的教学工具实际上并不能真正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长期以往,为了分数不得不学的学生只有硬着头皮去学习,去理解,而那些意志力不强的学生则会陷入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窘境,逐渐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没有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仅仅是凭借学生自己的想象来学习抽象的、复杂的知识点。

2. 注重讲练结合而忽略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

在高中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的讲解,学生在讲台下看书的看书,睡觉的睡觉,听歌的听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一定的主动权。一般情况下,高中数学的课堂上是这样进行的,前半部分教师负责讲解,后半部分学生负责做题,用题海战术来掌握和巩固所学习到的知识点。教师忽略了通过设计问题来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点的方法,这种被动告知的学习方法,往往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只有学生主動思考、主动记忆、主动探寻答案,才能够将知识点铭记于心。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简单粗暴的将高中数学中的知识点强行的灌输给学生,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可想而知。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具体应用

1. 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点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个知识点对应一道练习题的方法已经是过去时了,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我国教育理念的发展步伐。做十道相似的题都没有做一道精心设计的问题来的有效,因为精心设计的问题会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可以逐渐的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思考方式,让学生可以自发的去探索数学的奥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摸索成功解答数学题往往会让学生成就感倍增,提高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讲授双曲线的课堂上,对于 + =1的方程式,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问题1:大家请看上面的方程式,谁能判定这究竟是不是双曲线方程呢?通过问题来引发学生对数学题目的思考,这时候需要给学生一些时间来进行思考,接下来如果学生回答是的话,那么教师可以引入问题2:大家确定吗?双曲线方程还有其他的限制因素吗?教师通过这些问题,来逐步的引导学生学习双曲线方程这一知识点,帮助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当然,问题的设置并不是随意的,想如何都可以的,这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做出判断的。一个问题,学生的不同回答,会引出不同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对教师的备课详尽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探讨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相较于学生被动的死记硬背而言,这种方法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强化记忆。这种方法把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整堂课中,学生通过动笔记忆、讨论和思考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学目标。

2. 在知识点讲授之前,通过问题设计来开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等比数列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各样有趣的数学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然后再进一步地引入等比数列的知识点,包括题目、公式、概念等等。对此,教师可以设置问题1:现在请大家拿出一张白纸,试问,如果将这张白纸对折32次,这时候它的厚度会是多少呢?基于这种问题,学生的好奇心会被调动起来,纷纷拿出白纸来做演示,教师边折纸边回答:“5cm,10cm,与课桌相同的高度,与楼房相同的高度?”当教师说出的答案越来越“离谱”的时候,往往越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就会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解其中的道理。那么这一问题就是整堂等比数列教学的切入点,为接下来的等比数列的概念、公式及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对问题产生的好奇心从而展现出对知识点的关注,真正的实现轻松地学习数学。

3.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问题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在这样的情况下,问题设计贵在精而不在多。根据数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教师要深入研究每一个知识点互相之间的联系程度,充分考量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来设计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问题,问题设计的难度梯度是深入浅出的模式,便于引导学生掌握和理解课堂上涉及到的知识点。

例如,在讲授椭圆的知识点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纸上用绳子、图钉等简单的道具画出一个学生心中的椭圆,基于这种图形的结合,教师依然可以对此来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来理解、掌握椭圆的相关知识点。问题1:让大家自己动手制作椭圆是为什么呢?问题2:假设绳子的长度是固定的,图钉与图钉之间的距离在被改变的过程中,椭圆会怎样呢?如果将两个图钉变成一个图钉,椭圆还会保持原来的状态吗?会变成什么呢?如果图钉之间的距离跟绳子的长度是相同的,椭圆会做出什么样的改变呢?假设图钉位置不变,绳子的长度小于图钉之间的距离,能否依然做出图?问题3:通过上述实验证明,大家能够得知椭圆是按照什么样的点的轨迹呢?

4. 通过设计问题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问题意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无法调动起来,因此要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教师增加问题设计的环节,尤其是问题串的设计,通过一连串前后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如在有关三角函数图象平移的教学中,本人设计了以下问题串。

问题1:将函数y=sinx的图象向右平移 个单位,所得图象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 ;

问题2:要得到函数y=sin(2x- )的图象只需将函数y=sinx的图象向 平移 个单位得到;

问题3:函数y=sin(2x- )的图象可由函数y=sin(2x- )的图象向 平移 个单位得到;

问题4:要得到函数y=cos 的图象只需将函数y=sin( + )的图象向右平移 個单位得到;

问题5:将函数y=cos(x- )+2的图象按向量a=( , 2)平移得y=f(x)的图象,则f(x)的解析式是

通过以上问题串的思考与练习,使学生发现和掌握三角函数图象平移的本质,即函数的图象向左平移个单位,所得图象对应的解析式为,向右时则为,并特别注意到x的系数不为1时的三角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和不是同名三角函数时一定要先化为同名三角函数,再进行怎样的平移变换。这些问题实际上是起到了步步指引的作用,互相联系的问题会帮助学生捋清整个学习思路,即便是教学大纲中的难点教学,也能够让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掌握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要想实现数学教学的预期效果,就要通过问题设计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将知识点讲授给学生。通过一系列有一定难度梯度的问题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优化问题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高中数学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是非常巨大的,这不仅仅是一张数学卷子上的分数,它将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生活、生产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可以用数学知识解答的问题,提高对数学深入学习的兴趣,甚至可以灵活运用,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刚.浅谈高中数学教学问题设计[J].新课程学习(中),2011,(12):108-108.

[2] 曲连柱.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学周刊C版,

2013,(7):58.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数学教学高中数学
精设计,巧提问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