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19-06-26董春

考试与评价 2019年1期
关键词:感性大脑诗歌

董春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谓朗读,就是大声的读,熟读成诵。南宋朱熹对朗讀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里,笔者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及作用。

一、朗读有什么意义?

语文教学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教师怕范读,课堂上不范读,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有学生的朗读。尤其是平时的诗歌教学,往往满足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教师常常急于将字词的解释告诉学生,结果诗歌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停留在诗歌的浅表。这说明教师对朗读的意义还不清楚。吟咏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诗歌教学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把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从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只有通过吟咏诵读,才能切身体会到诗歌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学生才能感受到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李贺的诡异浓丽、李商隐的残冷清婉。

笔者是尝到了朗读的甜头的。长期的教改实践证明:朗读训练有着事半功倍、异乎寻常、令人惊喜的功效。它能够使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泼起来、热烈起来 ;它能够使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激动起来、兴奋起来;把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一下子激发起来。我的朗读训练带来的最重要、最诱人的喜果是令可爱的孩子们在短时间内一个个全都明显地聪明起来,胆子大起来,性格强起来,脑瓜灵起来,口舌巧起来,思维活跃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想象力丰富起来,表达真情实意的能力大大提升起来!

朗读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功效?因为朗读要通过“眼——脑——口——耳——脑”的反复过程,这个过程有利于朗读者将朗读材料印入脑中,并化为自己的语言。蒋仲仁先生说:“读的人把文章朗读出来,使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这时候,读者就站在作者的地位,用自己的口代作者说出这一番话。”读熟了作者的那些词汇、那些句式、那些表达方法,就成为读者自己语言储备里的东西,想用就拿出来,就能会用。现在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朗读太少,往往是课堂读一遍就开讲,讲完就结束。一篇课文学完什么也没留下,只记下了老师的“准确”、“生动”、“形象”。至于怎么“准确”、“生动”、“ 形象”,对不起,没印象。这样的语文课有什么意义?

二、朗读是最有效益的记忆、领悟和审美途径

1. 耳目并用,便于记忆。

朗读在一次过程中实现信息的多次反复,便于记忆。一次的朗读过程,所获信息不仅有两次进入大脑的机会,并且还有一次运转输出的机会:文字信息首先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大脑把视觉信息处理成脑电波并传输到声带,刺激声带发出声音;同样的信息变成声波抵达听觉神经,通过听觉神经第二次进入大脑,并且当文字信息变成声音信息第二次进入大脑的时候,大脑可以发现第一次信息输入可能出现的错误,因为大脑中储有语感经验和声音和谐的程序。朗读把学习和复习融合在一起了,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2.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是物像、节奏和旋律的直觉,是表层的、个别的感觉,属于感性认识;分析归纳,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层的普遍的领悟,属理性认识。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熟悉那些感性元素之后,才有可能调动脑中已有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进入对文章的深层的、整体的把握。我们从前做的恰恰相反,或者草草浏览一下文章就开始分析,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还是跟不上,最后教师只好生拉硬扯,揠苗助长;或者直接把理性的结论告诉学生,意图让学生回过头去从文中找出印证的材料,但学生既已得到所要的结论,往往就此罢休,不再去做那看似费力不讨好的最后工作。这两种做法都不利于理解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朗读上。学生反复朗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达到“如水入口,冷暖自知”的境界。

3. 一唱三叹,方知其味。

文章之美,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美。是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意蕴美、意境美的大综合。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能一步到位的,要分步进行。欣赏文章的美,也应经由感性到理性。文章的语言美、意象美、音乐美属于表层的直觉,是感性认识;而意蕴美、意境美则属于深层的领悟,是理性认识。学生通过朗读获得感性印象,通过反复朗读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热情。我们千万不要在学生朗读上吝啬时间。对于文章的形式美,学生通过朗读就可以获得真切的感受。这种真切的感受还会诱发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随着朗读不断进行,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更加细腻,并不由自主地往形式美以外的范畴渗透。当感性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茅塞顿开的时候也就到了,学生会不知不觉中获得文学鉴赏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用大部分时间让学生无拘束地读书,进行感受的量的积累,因为鉴赏力的获得,往往表现为一种顿悟,是量的积累的必然结果,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安排时间的。当学生对文章的意蕴有了理性的把握后,再回头去朗读,会对形式美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实现对艺术作品的全面、深刻的鉴赏。这就是“好书不厌百回读”的原因。

那么,教师该干些什么呢?教师的工作就是把学生诱入“痛苦”,并在他们极端痛苦的时候,略加点拨,把他们引向新生。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乃至理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朗读,是与文本对话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文字不仅有意义,而且也能表达情调。读出味道,便实现了对话。读的时候即是倾听心灵,倾听语调,又是以读出的语调表达倾听的感觉,就是这样实现与文本的心灵对话的。

猜你喜欢

感性大脑诗歌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感性理性不拔河
最强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