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2019-06-26周淑玲

考试与评价 2019年1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模式问题

周淑玲

【摘 要】 由于之前教学模式主要侧重老师单方面的讲解,课堂枯燥无味,学生无法积极投身学习中。于是在新课程的改革中,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课堂教学中增加师生交流的教学模式,老师要使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培養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牢固地掌握所学内容。

【关键词】 问题 高中历史 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科目需要记忆大量的内容,各个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地点等都要熟记于心,这就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任务量。如果依照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台下的学生却心不在焉,不仅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还会导致班级整体成绩的下降。虽然历史知识点内容多易混淆,但是每个事件的发生都具有相应的历史背景,老师应该利用事件发生的背景作为课堂的开始,并在课堂环节中分阶段设立不同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或小组讨论。这样学生在课堂中也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可以提高。

一、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

教育的目的是将知识传播,只有学生真正地领悟到知识的内涵,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现如今的教学模式过于重视老师在课堂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老师将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进行详细地讲解,然而学生接受的知识能力却被大大限制。问题的关键就是缺乏师生间的交流,老师完全依照自己的教学速度进行讲解,忽视了学生的理解程度。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也会逐渐消失,加上历史事件联系密切,日后的学习过程只会更加吃力。迫于高考的压力,老师甚至直接将题目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被大大限制,只能依靠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学习成绩自然无法提高。

二、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

1. 注重历史背景讲解

每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受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历史背景推动了事件的发生,只有深入了解历史背景才能够从本质上抓住事件发生的原因,也就可以深入了解事件的具体内容。这是历史老师教学中极易忽视的环节,以往的历史课堂对背景的讲解十分浅显,导致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所以只能依靠死记硬背来记住事件发展的过程。

例如在讲授“虎门销烟”时,老师可以事先寻找一些视频资料在课堂初期阶段播放,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视频结束后,老师应该询问学生从视频中获得了哪些信息,通过观看视频描述虎门销烟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如果问题难度较大,可以开展分小组讨论环节。讨论结束后进入提问环节,抽取部分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理解情况,还可以为其他同学做榜样。最后总结学生发表的意见,引出正确答案。18世纪末19世纪初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阶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国家经济水平落后,官员贪污政治腐朽,同时军队人心松懈,加上实施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文化思想十分落后。老师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对历史背景进行逐一分析,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分析思路。学生可以依据老师的讲解寻找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正,进而掌握事件的内涵。

2. 精选课堂问题

新的历史课堂要求以问题为中心,课堂问题应贯穿于整个课堂环节,因此应该精心选择课堂问题,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涵盖课堂讲解内容的精髓,老师应该找出每节课的重点内容,以此为依据准备与之相关的问题。重点内容在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是教学大纲中的首要任务。学生只有将重点内容熟记于心,才能有效提高历史学习成绩。课堂问题应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衡量问题的好坏不是通过问题的难易程度,通常简洁明了的问题更能准确反映本质。学生只有理解题目才能够准确进行回答,所以老师应依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设置问题,同时还应保证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课堂问题的主要任务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分析问题,如若问题太过简单则无法达到效果。老师可以适当增加趣味性问题,促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在“九一八事变”讲解的课堂中,老师应首先介绍事件的背景,20世纪30年代初期由于日本受经济危机损伤惨重,开始转变对华战略,以东北为目标发动侵略性战争。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后,老师提出“九一八事变的导火线是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查看关于事变的介绍内容,提问部分同学进行事变过程的总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最后询问九一八事变带来的影响,强调此次事件的不同之处在于解开了日本对华侵略的序幕,同时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反抗侵略者。

3. 重视课堂总结

历史课堂的任务量大,讲解内容较多,即便老师能够将所有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却不能对知识内容进行汇总,最终导致内容逐渐被淡忘。老师只有将每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才能够突出重点内容,各个事件联系紧密,疏通事件之间的关系,学生才能将所有事件串联在一起,理清各个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以往的历史教学不注重课堂知识的总结,学生仅仅机械地记忆历史事件,耗费大量的时间记忆,最终还是会忘记,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老师应在课堂预留十分钟的总结时间,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依照课上内容的讲解进行总结。选出部分小组分享总结的成果,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查漏补缺。老师也可以通过这个环节了解课堂教学效率,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教学模式。

三、结束语

高中历史课堂应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增设提问环节,帮助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提问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可以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予以纠正。只有这样二者才能相互促进,最终实现高效有序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瑞梅.基于“让学引思”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J].亚太教育,2016(35):209.

[2] 李艳.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36(26):59-61.

[3] 周兵.“学案导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黑龙江史志,2014(13):378.

[4] 聂奇松.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8):187-188.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模式问题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