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显通:做好“壮族迪尺”传承人

2019-06-19蒋海兰

广西教育·D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南宁市壮族自治区

蒋海兰

陆显通,是南宁市秀安路小学(以下简称秀安路小学)一名普通的体育教师,同时,他还有另一个身份——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迪尺”代表性传承人。

“壮族迪尺”(“迪”为壮语的译音“打”)又名“打鸡头”“打勒则”,是壮族男女老少喜爱的一种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活动,目前已被列入市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陆显通作为“壮族迪尺”传承人,在学校努力推广该项目,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了解并喜欢上了这项活动。

从小与迪尺结缘

陆显通出生在南宁武鸣一户壮族人家。小时候,虽然家里物质条件匮乏,但他和小伙伴们的娱乐生活却丰富多彩。跟当时很多人一样,他们玩过推铁环、打陀螺、抢花炮等游戏,过得简单而快乐。与迪尺结缘,是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天,陆显通看到自己的小叔及兄长们正在玩一个游戏:只见他们在地上挖了个小坑(即“鸡穴”)形成阵地,工具是一长一短两根木棒(长的为“母尺”,短的为“子尺”),两人对局,攻方用“母尺”将“子尺”打出阵地,守方则空手接“子尺”。陆显通一下子就被这个游戏吸引了,他觉得这个游戏玩法虽然简单,但比赛过程中双方对战很激烈,非常刺激好玩,于是,他开始学习玩迪尺。

当时功课不紧张,家庭作业不多,放学后,陆显通经常与村里的小伙伴找到一片空地,扔下书包就玩迪尺,直到家里人喊他回家吃饭才恋恋不舍地回家。“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也没什么玩具,一有空,我就会和小伙伴们玩迪尺,迪尺是我童年的快乐回忆,也是我们壮族孩子的乐趣。当时我就想,这么好玩的游戏,就应该让更多人知道!”陆显通说。

2013年,陆显通从广西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当年进入南宁市秀安路小学任教,成为一名体育教师。2014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壮族迪尺”入选第五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宁市组织专家和文化工作者深入壮族地区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和整理有关“壮族迪尺”的资料,组织召开活动研讨会,对“壮族迪尺”进行全力挖掘、整理、保护和弘扬。当时,秀安路小学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并成为“壮族迪尺”传承保护基地。陆显通看到儿时最喜欢的游戏又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于是决心为推广“壮族迪尺”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4年,陸显通向有关部门申请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层层审批,最终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迪尺”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陆显通又申请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迪尺”代表性传承人。

迪尺也能这么好玩

成为“壮族迪尺”代表性传承人之后,陆显通开始思考,如何在学校更好地推广这个项目。

“现在就算是在农村,也很少见有人玩迪尺了,如今的孩子玩的都是电子游戏、电脑游戏、手机游戏等,像迪尺这种传统的游戏学生们连听都没听过,更别说玩了。”年代不一样了,迪尺还能被现在的学生接受吗?但陆显通相信,这个活动对现在城里的孩子来说很新颖,一定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体育课上,他开始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迪尺的由来、演变过程、发展状况,当学生对迪尺有初步的了解后,他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做现场演示,与学生互动,丰富学生对“壮族迪尺”的认知。

要让学生对迪尺有持续的吸引力,“好玩”才是硬道理。“壮族迪尺”本身玩法简单易学,又具有对抗性,陆显通抓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通过奖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他的体育课上,一到迪尺体验环节,不少学生都举手抢着要上前一试身手,围观的学生时不时发出热烈的欢呼声,一轮体验下来,学生们都玩得不亦乐乎。

在学生体验过程中,陆显通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喜欢“飞棒”和“敲鸡头”环节,但这两个环节也是迪尺的难点。“一般情况下,学生很难将‘鸡棒敲起来,该环节要求的技术动作比较高。”陆显通分析说。于是,他将教学重点放在这两个环节,通过经验分享和多次演示,帮助学生掌握技术要领。

“刚开始我觉得挺难的,总是打不准,但在陆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多次实践后,我慢慢掌握了要领,就是要将‘鸡棒放对位置和角度,还要控制好用尺棒的力度。现在我的技术提升了不少,我觉得迪尺好玩又有技术含量,特别考验一个人的耐性和毅力。”秀安路小学五年级学生胡家铭兴奋地告诉记者。

除了在体育课上给学生上迪尺课,陆显通还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与篮球、乒乓球、足球等类别的兴趣小组一起,秀安路小学组建了一个“壮族迪尺”兴趣小组。该兴趣小组针对三年级、四年级的学生开设,活动一般安排在放学后的课外活动时间,由陆显通组织学生学习。

“壮族迪尺”进校园得到了很多家长的支持,一位学生家长激动地说:“我小时候玩过个游戏,还是‘打尺的好手呢,我已经很多年没看到有人玩这个了。现在,我的孩子居然能在学校拾起我小时候玩过的游戏,这种感觉很奇妙!”

“希望越来越多人喜欢迪尺”

2015年1月24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族迪尺”传承基地第一期辅导员培训班在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举行。来自南宁市各县区的小学体育教师共同学习讨论“壮族迪尺”的历史渊源、打法、技巧以及比赛规则等。陆显通作为辅导员应邀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中,他自告奋勇地为大家作示范,娴熟的动作给在场的人员留下深刻印象。也正因为这一次培训,他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与其他辅导员一起探讨迪尺的教学方法。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有关迪尺的专业培训学习,看到这么多跟我一样致力于传承和推广‘壮族迪尺的朋友,我对更好地传承这个项目增加了不少信心。”陆显通说。

2016年,经自治区体育局、自治区群艺馆专家黄德长指点,陆显通开始着手对“壮族迪尺”中的“飞棒”“打拐”“敲鸡头”三大环节的规则进行细化和规范,并用壮族元素壮锦对“鸡棒”“尺棒”“鸡穴”等进行包装美化。如今,他参与改良后的“壮族迪尺”规则,在“壮族迪尺”传承各基地得到推广应用。

在秀安路小学,陆显通还负责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让更多教师了解和学会玩迪尺。他还在学校组建了一支“壮族迪尺”运动队,每年至少举办五期传习班,每期传习班人数不低于30人。每年,他都会组织人员参加宣传展示活动,积极参与各类比赛、展示、研讨、交流等活动。比如:2016年6月11日,陆显通带着他的两个学生“徒弟”在南宁市“文化遗产日”主题晚会上向广大市民进行了“壮族迪尺”展演;2017年3月30日,在“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活动的体育竞技区,他向市民进行了“壮族迪尺”展示。

陆显通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迪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学校培养了梁振超、过博展等一批出色的“徒弟”,并立志将他们培养成下一代“壮族迪尺”优秀传承人。

“‘壮族迪尺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价值、健身价值和娱乐价值,我希望有一天,迪尺能像篮球、足球等运动一样被重视起来,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喜欢上这项体育活动。我将继续努力做好传承工作,将其保护、传承、发扬下去。”展望未来,陆显通信心满满。

(责编 莫东霞)

猜你喜欢

南宁市壮族自治区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Sam’s Family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关 公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关于召开第18届24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11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获批
南宁市核心区旧桥景观改造
创新南宁市社会组织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