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笔生“花”

2019-06-17褚碧云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2期

褚碧云

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应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上,为此,我们应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批注。所谓“批注”,就是将这种个体体验通过符号、文字的方式画在、写在文中空白处。如果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用“批注”,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语文成效。

一、授之以法,学会批注,静待“花”开

虽说批注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但小学生限于自身水平,对批注阅读不得要领,难免信手涂鸦。因此,教师要提供范例,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

(一)用符号画清楚

在批注时,全班可以共同商讨,用统一的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圈点、勾画,帮助阅读。比如,遇到生词用“()”,分段用“‖”,分层用“/”,遇到疑问处打个“?”,遇到优美词语值得赏析借鉴用“△”,遇到关键词语值得留心用“〇”, 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画波浪线“~~~”,在需要着重领会、加深理解和记忆的句子下面画双横线“===”。待讨论达成共识后,我要求学生将这些符号及代表意义摘记在书上,不断强化,便于以后批注。

(二)用文字写具体

预习遇到生字时要主动查阅工具书,并及时注音。此外,学生在课前自学、课中交流、课后拓展时独特的感受、理解、困惑、发现等,都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加以批注,或凝练的词语,或简短的句子。但要注意,词语或句子,都要批注得清晰而具体。

二、巧抓时机,有效批注,百“花”齐放

(一)课前动笔,预习批注

⒈遇阅读障碍时要批注——自学之花。要想读懂一篇文章,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得扫清阅读障碍。如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或概念等,它们都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拦路虎”。在课前预习时,学生要主动查工具书或参考书,把查找的内容批注在旁边。这样做既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方便记忆,同时又为下次阅读扫清了障碍。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时,里面有许多难读难懂的词语,例如打蔫儿、按图索骥、艰涩、沙漏、聊胜于无等。学生在课前已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了字音和字义,所以在课堂认读生字这一环节我省下了不少时间。当讲到相关的词语的词义时,我让学生当老师进行讲解。

2.有疑有惑时要批注——质疑之花。“学贵有疑”。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问题,如果课前能将这些疑问记录下来,不但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对于作者看到母亲在充满噪音的昏暗的环境下工作还向母亲要钱,有的学生第一次读很不理解,为什么作者会“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于是在文字空白处注上:“作者为什么会鼻子一酸?”有了这个疑问,学生在课堂中就会提出,并主动认真地听。这样,课前的预习批注就再次为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推波助澜”了。

(二)课中批注,顺学而导

⒈释疑时要批注——释疑之花。“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果学生课前批注中的疑问在课堂中没有得到解决,那么“疑问”将始终是为了迎合老师意愿而写的“疑问”,批注也将只是一种失去有效意义的“摆设”。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如果我们肯静心聆听学生课前预习中产生的“疑问”,将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步骤搁置,循着学生的“疑”进行教学,那么学生脑中的“疑”才能迎刃而解。

⒉赏析时要批注——鉴赏之花。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的遣词造句、写作特点、结构脉络都值得学生品味赏析。如课堂中学完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这两句诗后,学生不由得发出感叹:“这个‘见字用得真好。秋风本来是摸不着看不见的,然而作者却说‘见秋风,有可能一片落叶就能让作者思念起故乡来。”是啊,一个“见”字就写出了诗人凄凉的思乡心境,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眼前的秋叶纷纷、落红满地也能勾起羁泊异乡的诗人的孤独寂寞情怀。学生能体会到这一层,实属难得。既然学生已经领悟到诗人胸中的那份思乡情了,课堂上也就无须老师再深度剖析文本了。

(三)课后批注,延续精彩

⒈有反思时要批注——反思之花。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有很多新的感悟、新的收获来不及被学生吸收、内化就一闪而过。此时很有必要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梳理,总结得失,取其精华。我们既要培养学生在课前、课中勤批注的习惯,又要重视学生课后的反思批注。

⒉有拓展时要批注——升华之花。其实,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的结尾都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回味的余地。我们可以借此安排拓展性的批注,进行适当的练笔,延伸情节,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课后的拓展批注,有助于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建立正确的真善美观点,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三、寻找“密钥”,穿插批注,“花”落谁家

(一)“绽放”于标题的批注

文章的标题是“文眼”。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章的标题展开质疑式批注。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一學生在标题下作了如下批注:题目中为什么加两个引号?精彩和糟糕这对反义词怎么会同时存在?课堂中,我充分利用这一质疑展开了第一课时的教学。课堂的精彩生成源自学生对标题的质疑,而质疑呈现于批注。

(二)“绽放”于词语的批注

“语言有温度,词语有冷暖”。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名家名作,从行文结构到遣词造句,字里行间处处饱含作者的情感。我们要善于寻找文本中精彩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批注,由一个词语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领会作者写作意图。在阅读过程中要留意文章的关键词,由词语展开大胆想象,畅谈感受,体验文本中蕴含的情感,与文本、作者、编者展开心灵的对话。

(三)“绽放”于标点的批注

标点也是一篇文章不可或缺的情感符号。有些课文往往使用省略号留下空白,留下许多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省略号这一“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批注去“补白”,去深化自己的阅读。

如《梅花魂》第11小节:“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此处结尾是省略号,于是我利用这一标点让学生展开批注:当外公知道自己归国无望时,这个七尺男儿竟然落泪,你能帮助作者在省略号处填补外公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吗?学生纷纷动笔,一个抑郁满怀、殷切盼望归国的海外华侨形象跃然纸上。这一随文批注,既做到了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又利用现场的“生成”展开了课堂习作指导,可谓“一举两得”。

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批注能帮助教师在课堂中聆听学生真实的阅读体验,实现语文课由“教懂”到“练能”的华丽转身。巧用批注,学生手中的“妙笔”必能开出不败的“阅读之花”“习作之花”“鉴赏之花”“文学之花”,由课内到课外,厚积而薄发,将四溢的芳香撒满文学之路。

作者简介:浙江省玉环市楚门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