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照文本,发展学生积极语用能力

2019-06-17周小斌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珍珠鸟文体语境

周小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力求识用结合。”发展学生语用能力,必须关照文本,包括语词、文体、语境等。关照“整体文本”,能有效地发展学生语用能力。

一、品咂文字,发展学生语用能力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语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根基,能最大限度地表达情感。维果茨基说:“语词教学,不是阅读教学的点缀,而应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全过程。”当字、词、句组合成文本时,就能产生一种动人的力量。依托文本中的语言,学生能触摸到文字的温度。感动的地方,学生会潸然泪下;激动的地方,学生会拍案叫绝。这就是文字的温度。

教学人教版五上《桂花雨》,我抓住课文中“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中的“浸”字,引导学生感受桂花的迷人香味和作者的浓浓乡情。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了一片花瓣,花瓣中有“飘”“泡”“笼罩”“沉”等词语,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学生从味觉、嗅觉等不同方面感受,体味“浸”字的准确。有学生认为,“浸”字说明桂花香味的浓烈;有学生认为,“浸”字说明桂花香很持久;还有学生认为,“浸”字说明桂花香很迷人等。文本中关键性词语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含英咀华,深入感受、揣摩,发展学生积极的语用能力。

二、感悟文体,发展学生语用能力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较为关注文本内容,即“文本写了什么”,而很少关注文本形式,即“文本是怎样写的”“文本为什么这样写”,这是阅读教学的弊病。作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文体,只有关注文体,才能欣赏到文本的风姿。

比如人教版五上《珍珠鸟》,是著名散文家冯骥才的一篇散文。一位教师在教学后,以这样的方式引领学生学习语用。该教师要求学生用一段话介绍珍珠鸟的外形、习性等,这种语用训练有助于学生从文本、网络中搜寻珍珠鸟的信息特征,但却有点不伦不类。因为,《珍珠鸟》这篇文章不是说明文,而是散文。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围绕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作者冯骥才先生写珍珠鸟,为什么将珍珠鸟的特征描写散落在不同的段落,而且没有分类介绍?(这就是“形散”)这样的问题一定能激发学生思考。“纵观整个文本,作者冯骥才似乎只写了珍珠鸟的一个特点,就是从胆小到完全信赖,为什么?”(这就是“神聚”)

文体特征是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以文体为先”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传统与原则。“文章以体制为先”“文辞以体制为先”“文莫先于辨体”。发展学生语用能力必须关照文体,如果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准确把握文体特征,就一定能发展自我的积极语用能力。

三、深入语境,发展学生语用能力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叶圣陶语)任何文本表达都离不开语境,语文学习更离不开具体生动的语境。不管是词语还是句子,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语境,都不能与文本割裂开来。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时,总是脱离文本,由此导致学生言语理解困难。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语用能力,教师可以运用文本中的留白,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欣赏。

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给予树》一文中,有“沉默不语”“盼望”两个词语。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要求学生查字典理解这两个词,然后用這两个词造句。这样的对学生语用能力的训练是值得推敲的。因为,学生没有通过这两个词去深入地理解文本。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简单地理解“沉默不语”“盼望”等词语表面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通过这个词语,走进金吉娅的内心。比如,教师不妨这样设计活动,即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金吉娅当时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对金吉娅内心进行“补白”。

语文教学不能为了语用而语用,应当避免语用教学的浅表化、机械化、庸俗化。语用教学不能离开语境,离开语境的语用只能沦落为机械的训练,这种训练会泯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只有将“语境”注入“语用”,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作者简介: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海洋中心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珍珠鸟文体语境
可爱的珍珠鸟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说谎的珍珠鸟
《珍珠鸟》文本解读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文体家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