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习作:从自我世界出发

2019-06-17史仁忠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习作教材儿童

史仁忠

我们知道,写作教学不再局限于作文课,而是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许多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曾深刻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同的生活经历,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角认识世界,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感悟生活的真善美,掌握表现生活的本领。由此,儿童习作,要从儿童的自我世界出发。

一、构建以关注内心为价值追求的习作体系

1.需求:重在以心激情。习作教学中,“我”是最大的写作资源,一切教学指导都必须从“自我”出发——我的生活、我的经历、我的体验、我的情感……因此教学活动,就应完全以儿童为主体,是儿童自身资源的开发,是儿童对自身过去故事的发掘和未来可能故事的畅想,完全属于“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走向儿童的习作教学应当从这里出发,沿着每个鲜活的“自我”成长轨迹前行,逐步由“自我”走向“自我世界”,再渐渐走向“自我观照”的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

2.行动:重在以心观察。写作的“发现”活动,本质上缘于“内在的心灵”,只有介入心灵的观察,才能由“物理条件”下的观察,蜕变为“化学反应”后的发现。一件事情有没有意思,值不值得写,重要的是心灵的体验和心灵的发现。观察,在心“外”看;发现,在心“里”看。在心“里”看、心“里”回味,带着情感的滋润、想象的再造、观点的创生,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发现”。这“发现”活动又是写作的酝酿,是情绪和材料共生的储备与生发。

3.习作:重在以心促思。也许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相似的“写作体验”,即作文是在一种“自由状态下”“情动而辞发”时提笔抒怀的产物。每当你的情感、你的情思受到了强烈触动的时候,你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不能不写的冲动,一种急于一吐(写)而后快的强烈愿望。这样一种“体验”或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作文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很有“个性”的“自然写作”和“自由表达”。北师大著名教授刘锡庆先生说得好,作文实际上就是以我的自由之笔,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显我的自在之趣。 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我要写”的过程,“全凭作者自己高兴,迫他写作的只有情思需要表现的一个内心冲动,不假外力”(朱光潜《作文与运思》)。

既然作文本质上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是一种很自由的表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自主写作”“自由表达”,那么,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让孩子的习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奉命习作”为“趣味习作”,变“模式表达”为“个性表达”,从而达到“以心促思,活在思维;以思促文,畅如流水”的境界。

二、构筑以儿童世界为习作资源的广阔平台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不再是课程实施的唯一场所,但毋庸置疑,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仍然是一个重要场所;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肯定扮演着一个重要资源的角色。可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开展就是学生写作资源开发的过程;“披文以入情”,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将成为学生丰富的写作资源。

1.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课堂生活。谁能否认,我们学习生涯的大半光阴是在课堂度过的。在自觉与不自觉间,课堂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步入课堂,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其实,教室、教材、老师、同学……都在学生记忆的画屏上烙下了不灭的印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数学教学的逻辑性、外语教学的新鲜感、音乐教学的旋律美……张老师的严谨、陈老师的幽默、赵老师的循循善诱、钱老师的温文尔雅……皆为学生写作长河中的一朵朵鲜活的浪花。我们引导学生有意地去关注、体验这些“浪花”,并渐渐地将他们内化为自己写作宝库中的一串串素材。

2.引導学生深入挖掘教材资源。 翻开教材,映入学生眼帘的其实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罗列,扑面而来的是文化与文化的交融、先哲与智者的对话、文明与历史的展示,还有秋虫的低吟、落叶的叹息、鸟儿的翩然掠过、溪水的潺潺流淌……无论是大自然的创造物,还是人类的杰作,学生的心灵与之发生碰撞时,总禁不住会产生体验的要求、品味的欲望、赞美的冲动以及描摹的需要。我们致力于将学生引进文本,去探幽揽胜,去品词析句,去与大师对话,与历史交流,与文化碰撞,感动着文本的感动,悲伤着作家的悲伤,解读着文本的精神、脉理、气势,体验着文本的韵趣、格调、辞采。

教材资源除语文教材外,还有数学、音乐、社会等其他学科。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这些皆能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内化为学生写作的素养。

3.引导学生深入开发课外资源。目前,各个学校都致力于将校园建设成花园、乐园、学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多彩的校园生活更是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班级布置,一片“我”的天地。“成功起跑线”“学海拾贝”“主题板报”“图书角”“展示台”等多个板块,学生全程参与,人尽其职,各尽所能。专用室开放,一方艺术的殿堂,让学生随时可以走进图书馆、健身房、标本厅、校史室、英语角……校园景点,一个绚烂的世界。学生漫步其间,耳濡目染,会情不自禁地滋生依恋感、表达欲。

社区是孩子的家,是孩子校园之外的最重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这里有着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人、事、物。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生体验着社区生活,其实就是在体验着他的生存空间,体验着他的人生、他的未来。他的写作从这里来,其实就是从生活中来,又反过来记录生活,提炼生活,反思生活,干预生活。

三、构成以素养提升为习作目标的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基于生活的写作教学以“活动”“体验”为特征,故提出活动化习作。这里的活动可以是课上的活动,也可以指课外的活动;既可以教师创设活动,也可以学生自主活动。活动化习作教学模式是指在作文教学中回顾、模拟、再现生活情境或直接走进生活,以发现生活为侧重点,体验生活,研究生活,主动探索和发现以获得生活的内容、意义、情感,在此基础上记录和表现生活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察:这里我们要说的“察”,有普通意义上的“观察”,即调动五官去看、去闻、去嗅、去触摸……而更主要的是启动学生内心的需求,带着情感的滋润、想象的再造、观点的创生去发现“人人皆知”却又“唯我独察”的景、情、理。

二悟:“悟”即体验、感悟,同样一处景,同样一段经历,不同的眼睛,不同的视角,在不同的情怀下,在不同的人生历程中,所产生的感想、所获得的感悟不尽相同。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求学生针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或者同一处景观,能够动心动情去体验去感悟,产生迥异的感想,获得独特的体会。

三议:在观察发现、体验感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扣住一个点展开议论,交流自己的收获,谈出自己的感悟。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学生有条理地表述,有依据地辩驳,让学生在议论辩驳的过程中进行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从而擦出火花,闪现灵感。

四练:整理收集的素材,商定表述的方式,理顺写作的文路,进行说和写的训练。说,讲讲自己文章的谋篇布局、个性化的表述方式;练,按既定的文路,进行自由写作。

五评:这是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的再次提升。小组评,全班评,可以评他人,也可评自己,可以联系自己评他人,还可以联系他人评自己。扣住一个训练点(如细节描写、前后呼应、自然过渡……),抓住一个争议处(如语言的表述、情感的抒发、观点的表明……),评出各自独特的观点。

教学过程中,强调自我发现、多元解读,培养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将文章的“表达自我的感受”的特点强化出来。在作品的呈现形式上,力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或全班宣读,或发表在论坛上,或与同学共赏,或投稿,或配上实物或画面……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舞台。

儿童习作,从儿童自我世界出发,让儿童处在课堂的中央、课程的中央、生活的中央。教师处处坚持儿童立场,以人为本,解决习作难的问题将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习作教材儿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