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领风骚 多重浸润

2019-06-17胡勤芳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呼兰河祖父文本

胡勤芳

浸润式教学需要师生在“实”与“虚”间品读,感同身受;在“疑”与“释”间再读,融会贯通;在“入”与“思”间悟读,得其精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初始体验,激发学生内在感悟的衍生,从而达到感同身受、文人合一的浸润式语文课堂境界。教学《〈呼兰河传〉节选》时,笔者采用“四式”读法开展教学,在读中引领学生素养发展。

一、以身份转换式“初读”文本,突显学生的“人性”

学生首先作为一个“人”而存在于语文课堂中。课堂上学生灵魂的拔节、心灵的放歌、生命的幸福,都迫切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性感悟,要以生为本,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遵循学生体验的多元化,遵从学生内心的原始感受。教师应该披文入情,立足实际,深挖文本,对学生教之,导之,帮之,扶之,直至探寻到作者的本心。

教学《〈呼兰河传〉节选》时,文章中有这样的情境:这样一个人物的陪伴——祖父,这么一个地方的存在——园子,还有那样一段时光——和祖父一起生活的岁月。学生初读后笔者问学生:“你们觉得这是一段怎样的时光?”此时,学生七嘴八舌,答案各种各样,丰富多彩。如觉得好玩、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温暖……对于学生的这些感悟教师都应该尊重、认可和鼓励,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的原生体验。“读而未晓则思”。为了让学生衍生出更能靠近文本、更能走近作者内心的感受,笔者又追问学生:我们看看小说中的“我”与祖父在这个园子里一起经历这些事时大概多少岁?学生异口同声:“四五岁。”于是就顺势提问:“四五岁的孩童,当时会有怎样的体验?”学生脱口而出:“好玩、自由自在。”此时的学生已经贴近于那时那地的“我”了。于是笔者又问学生:“30岁的作者最想表达哪种情感?”有学生说:“当然是自由。”教师在把握好“人本”与“文本”关系的前提下,一步步精准的提问,一环环角色的转换与体验,一句句走心的回答,换来了课堂的生成和精彩。身份转换后“原生态”的表述很本真,不生涩,不硬扯,不别扭。“自发性”的见解,自然而又顺应学生内心的感受,个性彰显而不张扬,体验实在而不哗宠。

二、以情境探究式“选读”文本,彰显学生“个性”

自发性的、独到的见解来源于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教师要通过情境设置唤起学生探求知识、感悟情感的兴趣,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学生看到的文本是凭借自己的阅历和心智所见,如何引领学生对心中的“第二文本”进行感悟和重构,进入文本原生情境,需要教师适时启发。

教学《〈呼兰河传〉节选》时,笔者向学生提问:你觉得哪个片段最能体现自由的特点?学生直接指出第28节。教师通过改变文字让学生比较,学生能清楚地从“就”“愿意……就……”等文字中体会到作者的这份自由。此时,蓦然发现学生在文本中无处可寻,陷入了沉思。“思而未晓则读”。教师建议学生可以在“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这一句前加上“我是玉米”四个字,将“它”字去掉,再一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赋予了语言以活泼而自在的感觉,涂抹了玉米自由、鲜活的色彩,附带了读者欢欣的感情温度,自然而然地将玉米活化,同时更激活了学生内心的感悟。原本只是对物体的一种喜爱,此时给充满生机而可爱的玉米以更多的玩味,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情感呼之欲出。又如读到:“祖父浇菜,我也浇菜;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下雨了,下雨了。”教师要求学生语速加快地读,学生读出了快乐感;再要求语速放慢地读,读得沉浸其中;最后要求语气前低后高地读,读出了孩童的天真、快乐。但总觉得还没有到达学生内心情感的澎湃点,于是要求学生用地方方言喊,当大声喊完后,学生会心地笑了。

三、以画面补充式“品读”文本,激活学生“灵性”

“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至法为无法,无法尽在一个“活”字。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学的首要前提是学生得有心。纵然学生有些许情愫,可是毕竟才十几岁,所谓“少年莫漫轻识味”,还是需要老师的激发,轻轻一点涟漪连连,更清澈,更通透,更有味。

教学《〈呼兰河传〉节选》时,我问学生文章詳写了哪件事,学生说是铲地。于是带领学生一起看第10—21节的一组人物对话,引导学生利用文本的“空白”激发学生的精读慎思。让学生在字里行间圈画出关键字词并说明理由,并想象一下对话中他们是怎样地说的,可以用哪些表情、动作或心理去呈现。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此时学生已不单纯是自己,而是带有主观情感的“我”和“祖父”了。填写完后,教师将学生填的增加进去,老师读旁白,学生进入角色读话语。这个过程学生真正进入了儿童独特的内心世界,感受到祖父的宽容、慈爱与和蔼。而正是祖父的这种性格,成就了“我”的倔强、天真和可爱,给予了“我”一辈子的感动和惦念。体验式想象让一切的感悟都水到渠成,没有生搬硬套,没有牵强附会,画面呈现后内心的情感是幽微的,文本中的“肢体”与“灵魂”是合一的。教师与学生一起去开掘那一潭活水,在品读中到达心灵的契合点,最后能“沉醉不知归路”。

四、以主题引领式“厚读”文本,开启学生“悟性”

浸润式课堂应使学生沉浸其中,丝丝入扣,步步相应,以体现语文课的完整性和富有个性的生命化解读。语文课需要润人无声的浸润,需要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赏心、会心、用心地阅读,需要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汇、理与理的辨析,细细理会方得见精髓,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逐渐开窍,慢慢悟明。

《〈呼兰河传〉节选》课末,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根据文本的内容、人物的情感来拟写诗意的题目。”有学生思考后拟写了《祖父和我》《祖父、园子和我》《幼时记趣》等题目。于是笔者第一步引入《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三节,学生理解了:原来一个人能温暖另一个人的一生。第二步引入《呼兰河传》的尾声,学生顿时明白文章中的内容是她心中已逝了的过往。第三步老师利用一组数字声情并茂地讲述萧红的一生,使学生领悟了这段与祖父一起在园子里度过的时光,对萧红来说是多么重要,此时学生百感交集,心中情感澜翻絮涌。第四步同学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百草园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桃花源记》里“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陶渊明心目中的桃花源。受此启发,《那年、那事、那花园》《带露拾花》《祖父护佑着的那方精神净土》等题目应运而生。此时文章的中心早已在学生的拟题环节中步步深化,同时教师也带领了学生以旧知促新知,一切水到渠成。

学生以读促思,以思悟读,渐入佳境。唯有如此,浸润式语文课堂才能合理激发学生内在感悟的衍生,潜移默化直至追溯于文本作者心间,使学生在遇见文本中遇见自己。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呼兰河祖父文本
祖父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祖父的一封信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
鸡犬不宁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