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真实、扎实、朴实的语文课堂

2019-06-17傅婷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黄雀吴王螳螂

傅婷

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初看课题“螳螂捕蝉”,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不由想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八字成语,想必课文就是讲这则寓言故事的。读完全文后,我们就会发现这篇文章故事中有故事,它先由历史故事引出“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再由寓言故事又回到“吴王攻楚”这个历史故事,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像这类型的课文学生在中年段就接触过,如《争论的故事》《天鹅的故事》。那么到了六年级了,这类型的课文第一课时应该教些什么呢?

一、教写字,获取书写技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写字的具体教学建议中指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在平时的教学中,低年级老师每一节课都会预留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观察分析每个生字的间架结构,指导书写,及时讲评。而到了高年级,老师们便只关注字是否正确,渐渐地就忽视了对寫字的指导。事实上,教师的书写示范是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老师在引出课题时,要求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并且边写边指导:“螳螂”和“蝉”都是形声字,它们都是昆虫,所以都是虫字旁,写的时候要注意做到左窄右宽。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识字,又让学生写字,并且将字写美观。此外,教师还加入了对“螳螂”二字连笔字书写的指导,这确实是很有必要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曾经惊讶地发现学生在描红《三亚落日》一文的习字册时,会错将“洋溢”的“洋”三点水的连笔看成了“言字旁”,那恰是因为学生不了解什么是连笔,怎样写好连笔字,只会依样画葫芦,但是结果却是写成了“详溢”,可谓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二、教朗读,提升语言能力

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和当代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五、六年级段的学生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也是我们很多老师在制订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时都会用到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朗读越来越没有感情。在教学中,老师在学生读课题时就进行了引导。有的同学声音洪亮地读课题后,老师相机引导,既然是故事,就应该读出讲故事的语气,这样一来,学生就立刻明白了要较有韵味地去读好课题。从生硬的读到有味道的读,可谓是水到渠成。再如在引导学生读准文中生字词的时候,老师逐行出示文中的词语,一开始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接着能够读出停顿,然后把词语放到文中的句子中,读出讲故事的味道,读出人物说话时的不同语气,可谓是层层递进。从课题到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老师在教学时一步一个脚印,层层引导学生将词语读准,将句子读慢,将段落读出高低起伏,读出节奏。就这样,我们看到了六年级的同学们在课堂上抑扬顿挫、有板有眼、认真读书的模样。

三、教概括,培养思维能力

概括能力,是一种捕捉要点的能力。我们在教学时经常会训练学生提炼小标题,这样的能力训练有助于学生把文章从厚读到薄,从长读到短。老师让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个怎样的故事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试着提炼小标题来概括地说一说。

第一名学生站起来说:“吴王见自己的兵力很强大,想攻打楚国,大臣们都反对,可吴王很固执,下了死命令,谁劝阻就要杀掉谁。”这是故事的起因,吴王——执意攻楚。

第二名学生说:“有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这是故事的经过,少年劝说。

第三名学生说:“吴王由少年讲的故事想到了自己的处境,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是故事的结果—— 打消念头。

《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段落起止明显,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分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师再在此基础上提炼小标题,帮助学生明晰课文的主要内容。

紧接着老师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用上“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螳螂捕蝉、恍然大悟”这四个成语概括地说一下这个故事。学生立刻就有法可循:“吴王想出兵攻打楚国,但大臣们认为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会不堪设想。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给吴王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概括就更有味道了。

四、教联系,掌握迁移技巧

我国的很多教育家对学习迁移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指出过“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确实,学会迁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掌握一定规律的学习方法。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故事中套着故事,是一篇学生爱读并能够从中受到启发的好文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生活经验的储备和学习的能力来看,通过自读体会到文章的主旨并不难,但是,学生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特定背景知之甚少,学生所能体会的只是文本的浅层含义。如何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意义,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文题“螳螂捕蝉”可以说是整个故事的“眼”,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教学时,老师先从文题入手,引出课文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抽丝剥茧,直奔重点,提问“这个故事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接着教师抛出第二个问题,“读一读这则故事,想一想蝉、螳螂、黄雀,它们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祸患分别是什么”,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圈画。交流时,教师利用板书画出“蝉←螳螂←黄雀←少年”的关系链。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通过上面的铺垫,追问“这个故事的言外之意”,完成了两个故事的切换。学生在“蝉←螳螂←黄雀”关系链的基础上完成了“楚国←吴国←诸侯国”的关系图。故事的寓意也在学生心中悄悄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返璞归真,尤其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更要如此。真实教学,扎实训练,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加强学生的语文技能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黄雀吴王螳螂
吴王光鉴铭文复原考释
螳螂
不听劝告的黄雀
不听劝告的黄雀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
——以《螳螂捕蝉》为例,谈劝说的技巧
小黄雀的改变
黄雀脱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