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文言文的诵读训练精致到底

2019-06-17段婷婷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口技文言文课文

段婷婷

诵读法是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之一。“熟读精思”指的是我们学习时应该在反复诵读中自觉地思考,深入地思考。文言文语言非常精练,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抒情表意性,如果不反复读,就不能够真正透彻地体会到其中的意味,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反复地大量地有效地诵读。

如何才能让文言文的朗读训练精致有效呢?首先,注重教师的引领范读,在教师引领下扫除字词障碍,读准读顺,初步感知课文,能讲出文章的大意来。帮助学生在悦听中体会文言的语言美。其次,强调文言文教学活动的朗读教学精细化,通过层层引导,有效地追问、对比诵读,使得学生真正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妙所在。第三,注重文言文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的丰富性,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顺,读懂,读进去。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感觉,逐步形成文言语言的感悟能力。下面笔者就《口技》一文谈一下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过程。

一、教师魅力示范美读

教学《口技》时,笔者课前已经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释通读课文,以不读错读音、不读错停顿为标准。课堂上首先全班齐读课文,进入诵读状态,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注意重音和停顿。齐读课文后,请学生根据要求点评。老师强调容易讀错的字,提出更高要求。接着老师再魅力范读把学生带入情境。教师在范读时应该声情并茂,并且可以配合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采用生动形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的亲身范读,不仅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夯实了语文教学的基础,又为下一步的朗读铺好了路。

二、学生准确细致赏读

文言文阅读应该能够把文字读通,读得很顺畅,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悟。周振甫先生曾说:“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进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进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那么如何做到“立体的懂”呢?教者认为在教学时,应该更加注重教学的细致、严谨。

比如教学《口技》时可以通过追问、对比等引导学生读出韵味。文中的口技人描摹了许多声音,这些声音构成了三个场景,学生在反复听读中应该可以粗略感受三个场景之间存在差异。接下来仔细分析会发现,不仅三个场景之间声音有变化,内部文字也是有层次和情境的。教师在引导时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场景进行分析并反复诵读,强调读出层次和情境。比如场景一写的是梦中初醒,声音是由远到近、由屋外传向屋内的。我们要读出层次和画面感。一开始声音比较小,“遥闻”一句描写夜深人静的画面,诵读时应该低缓些。惊醒后的部分朗读也要有变化。惊醒后声音变多,朗读时音量变高,但陆续响起的声音慢慢合在一起,从“一时齐发”可以看出来,朗读时应音量更高些,语速更快些。“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读出赞叹感。第三个场景是文章的高潮部分:火起群乱。大火初起时,应该读出那种失火救火的急促和紧张,一声“火起”,如山洪突发,一泻而下,情越急,声响越大;“忽”字要短促,“火起”声音上扬,要求读出大火发生的紧张感、急促感;成百上千的人呼喊时诵读时声音应该再洪亮急促些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泼水声”要求短促有力,基本不换气读完整句话,要读出在一片火海中千难万险的那种慌乱感;“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是作者的评价,要缓慢读出赞叹。

三、多元评价品读乐学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教学手段的丰富性,采用多种形式诵读,并在反复诵读中丰富评价方式,有教师评价、自己评价和小组互评等,使学生提高朗读的兴趣,进而提高朗读的效果。比如教学《口技》,小组互评诵读时,有学生提到诵读时注意轻重缓急停连。停即停顿,比如第一处宾客反应。除了字句之前的停顿外,还要注意段落之间的停顿,如三个场景之间的停顿。连即连接,比如“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这里的逗号只是一个连接点,要连起来读。学生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在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甚至对问题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此外,在诵读总结评价时,老师也会告诉学生诵读没有固定的标准,原则是音义结合,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朗读,读出个性。

总之,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以教师串讲为主,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在教师引领下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逐步加深理解,争取能把文章的腔调、板眼、气势、抑扬顿挫、感情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通过朗诵表达出来,并在有效的朗读训练和多元评价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文言语言的感悟能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学院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口技文言文课文
擅长口技的猎人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背课文的小偷
浅谈口技表演的技巧与训练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从“一”字入手读《口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