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2019-06-17秦富江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气初中语文课文

秦富江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情感性,其中写人、记事还有写景类的文章会比较多,这些课文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句话就表明了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作者的情感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在对文章进行阅读时,如果要体会作者的真实感情,便一定要一字一句地品读课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应用“穿情引线,缘情品言”的策略把情感教育渗透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品读,领悟真实情感和道理,从而达到对学生性情的陶冶、净化学生心灵的情感目标。

一、深挖教材,寻找情感渗透的基点

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是有差异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更多的是把语言、文字和文学性综合起来,蕴含了丰富的感情。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对课文的深意与所蕴藏的深刻情感进行深度挖掘,牢牢把握课文后,引导着学生依据教学目标深刻地去体会与感悟文章的真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

例如,《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细致地描述了冬天的济南。可是很明显作者的主要目的不是写景,而是通过景物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抒发作者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深情。在教学的过程中,得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直接描写景物的句子,让学生知晓人必须保持积极的心态,克服所有困难和挫折,如此方可感受到身边无尽的美好。引导学生对文章情感进行感悟的重要前提,便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把文章基调感悟到。

因为文章承载着作者的情感,所以就要求教师要先熟练掌握课文,再对其细腻的情感进行品味,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将作者的意图领悟到位。紧接着结合自己的体会,利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把其中丰富的情感与语文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和作者在内心情感上发出共鸣,从而将一个良好的教學情境营造出来。

二、情境渲染,设计情感渗透的主线

教师应该利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到课文情境里,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当下是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对情境进行渲染将学生内心的情感唤醒。

例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里,最初就使用了“时候既然是深冬……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对故乡的景象进行描写,这些句子就将旧中国时期破败不堪的农村呈现了出来,把自己对黑暗社会的痛恨抒发了出来。教师想要让学生在情感上有共鸣,便要利用多媒体设备刺激学生的听觉与视觉,让学生被课文所营造出的意境所吸引,从而进入作者的内心深处。课堂后半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细细品味作者后面写的话“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树立个人远大目标,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三、深入品读,拓展情感渗透的空间

“三分诗,七分读。”所说的便是在朗读训练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所谓朗读便是用声音表达所看到的文字信息。正如加里宁所说“任何人都不可能像孩子一样,能够发现身边的细微之物”,不同的文体对应着不同的朗读风格。朗读不能光是照着书读,需要结合作者对文章进行创作时的情感决定用高昂还是舒缓的语调,用激动还是悲伤的声音。要想把学生带入课文中,教师就应该把作者希望表达出来的情感用合适的音量和音调读出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这样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到文章情感,了解作者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

例如,朗读《沁园春·雪》时需要在朗读不同部分的时候用不同的语气。朗读上阕时要豪情万丈,朗读下阕时要居高临下,末尾的三句要气宇轩昂地朗读出来,如此,方可将作者开阔的胸襟、坚定的信心表达出来。在朗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时,主要应用舒缓的语气(注意朗读倒数第二段时稍微高扬),语调要深切,如此才能表达出人民对周总理深厚的情感。朗读《最后一次讲演》时,要用低沉的语气朗读李公朴遇难的那部分,到了后面渐渐让节奏更快,把音量提高。朗读情感从最初的激动,转变为愤怒,接下来是咆哮,末了将自豪感体现出来。唯有如此,方可展现出闻一多先生的悲愤之情以及他慷慨激昂的神态。《出师表》一文朗读时,需要用非常恳切的语气把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朗读的情感和语气,教师在教学时,要介绍作者的思想、生平与写作背景,学生了解了作者,才能很好地领悟课文情感。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子,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化的文本阅读,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进行有效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验文本蕴含的深刻情感,从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云南省临沧市双江县邦丙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语气初中语文课文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注意说话的语气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