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渡句教学一得

2019-06-17余维蓉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蜣螂昆虫记螳螂

余维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三学段的“阅读”目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些对于初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恰恰,文章中的过渡句能有效降低概括难度,帮助学生很快厘清文脉,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表达顺序。

在人教版四年级的教材中,过渡句不多,学生平时接触得很少,更谈不上运用。在教学当中,我利用丰子恺先生《白鹅》这篇结构比较明了的文章,让学生进行了初步学习,认识了过渡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并体会了这句话的作用。但在其后的两次文本阅读理解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不能准确找出过渡句,甚至有二十多个同学将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标为过渡句。

那么,在阅读指导中,该以什么作为切入点,抛开以往“题海捞针”似的训练套路,让学生能高效地达成这一知识和能力目标呢?

我想到了这一个月学生正在阅读的当月推荐好书——《昆虫记》(我们班每个孩子一本,且平时为便于阅读策略指导,买的都是同一版本)。法布尔的语言描写细致,生动,幽默,有很强的文学性,孩子们读来兴味盎然。31个篇章相对独立,其中正好有不少过渡句可以“借来一用”。于是我开始了“春风化雨”式的过渡句阅读教学三部曲。

一、课外阅读巧铺垫

1.设陷阱。我有意识挑出三篇文章——《蜣螂》《红蚂蚁》《大孔雀蝶》让学生晚上回家概括主要内容。这三篇文章都有明显的过渡句,不过我没告诉学生。

《蜣螂》:“把食物储藏好后,蜣螂便开始产卵。”

《红蚂蚁》:“不过,红蚂蚁的视力范围非常狭隘,所以仅靠视力指引,是远远不够的。它们还要靠着非常好的记忆力。”

《大孔雀蝶》:“大孔雀蝶如此美丽,那么大孔雀蝶毛虫又如何呢?”

2.抓典型。改阅中将围绕过渡句概括串联主要内容的三名满分同学遴选出来。

3.问秘诀。故作惊喜表扬以上同学,他们的概括非常准确,完整,简洁,请他们介绍经验。

4.赛眼力。《昆虫记》中,还有很多篇章有这样的过渡句,比一比,五分钟之内看哪个小组找得最多。抽两三个中等生抓过渡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5.作比较。小组交流,过渡句和中心句的不同之处。大部分作用不同,位置不同。

一生形象比方:中心句就像人的脑袋,多数在文章开头部分或结尾部分,指挥着整个身体的行为;过渡句就像我们的腰,在文章中间部分起着连接身体上下部分的作用。

6.深巩固。你能用“……这句话在全文(段)中起过渡作用,它连接上文……这部分内容,引出下文……这部分内容”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吗?当天的家庭作业,再次阅读《昆虫记》,找出三个不同的过渡句照这样的句式体会过渡句作用。

二、课内文本多迁移

后一周,教学《颐和园》《秦兵马俑》,在布置预习时我都有意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问他们方法是什么。从课堂效果来看,50%左右的同学能很好掌握。

三、文本检测再拓展

又过了一周,我在全班同学中进行了一次专项小检测。选择的文本是《早》(课文)、《有趣的小刺猬》(网文)、《螳螂》(《昆虫记》)及三则学生日记片段。重点测查学生对过渡句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并且,引导学生发现、讨论“过渡句常戴的三副面具”,然后总结归纳如下。

1.承接式过渡。例:这个“早”字有一段来历。(《早》)再如: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是妈妈的“狮吼功”。(学生日记)

2.转折式过渡。例:螳螂虽然如此凶狠可怕,有那么凶恶的捕食方法,但也有很多独有的优点,比如,能建造十分精美的巢穴,这便是螳螂众多优点中很突出的一个。(《昆虫记》)再如:小兰虽然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节俭得很,但是对班里生活困难的同学却是毫不吝啬,非常大方慷慨。(学生日记)

3.递进式过渡。例:刺猬不仅能用硬刺保护自己,而且还可以用它来搬东西呢!(《有趣的小刺猬》)再如:王佳玉不但自己刻苦钻研,学习成绩很好,而且还能主动帮助别的同学搞好学习,提高成绩。(学生日记)

测查结果,92%的同学能够很快地找出过渡句,83%的同学能比较准确、完整、简洁地概括所选文章主要内容,而且学习、思考、交流的氛围浓厚。

就这样,一本课外书、一堂阅读指导课、两次家庭作业、三篇课文、一次专项检测,让“过渡句”在中段学生的慧眼中无处“遁形”;让概括主要内容不再成为学生学习的“拦路虎”。这样循序渐进的指导,因为贴近学生的心智水平和阅读生活,学生喜闻乐见,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和阅读的乐趣。

作者简介:四川省绵竹市天河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蜣螂昆虫记螳螂
Book Review on Souvenirs Entomologiques 《昆虫记》读后感
昆虫记
重读《昆虫记》系列一:勤劳的“铲屎官”——蜣螂
螳螂
从《蝉》到《昆虫记》,由自读延伸至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