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小说阅读的三个误区

2019-06-17孙恒吉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小说文本心理

孙恒吉

高中语文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这块阵地,通常意义上有两个堡垒,一个是小说,一个是散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小说可以说是更难攻下,因为它的掩饰性更好,也更适合玩味文字的玩家去布局、设计。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小说其实更具有技巧性,不管是解读还是写作。那么小说的面纱该如何揭开?当前的小说阅读教学又存在哪些误区呢?

一、缺失背景的阅读

纯粹的文本阅读,是一种冒险式的阅读方式。卡尔维诺在读到波斯文学的经典作品时,就曾感慨:对于我们这些没受过启蒙的人来说,谈论东方文学的杰作通常是令人觉得不满意的经验,因为经过翻译及改编,我们就连原著遥远的微光也难以瞥见;将一部作品置于我们不熟悉的背景中,这总是一件艰巨的工作。可见对于缺失背景的文本解读,很可能会导致盲人摸象的片面甚至歪曲。小说的阅读训练,往往会张冠李戴,将以前讲解过的知识点套在文本之上,殊不知其间相差十万八千里,原因只在于阅读经验的欠缺,他们没有库存的知识与之共鸣、升华,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可以排除知识、思想上的异己。

这里的背景可以是历史等通识背景,也可以是文化传统背景。在文史不分家、大语文的传统之下,历史背景包括地理等各种知识的融汇。没有体系或者说分类众多的文化背景,阅读教学将难有成效。如“文化大革命”中知识分子的心理,二战中个人的立场与对生命的态度……再如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中《白骑士》提及的骑士精神的传递,如果你对骑士精神一无所知,又怎能理解骑士精神的传承和变化?

小说阅读中,我们可以揣摩作为自然人的心理常态,但却不能理解特定时代背景下人物的文化心理。比如《开小差》中主人公斯莱戈“趁人们未注意,他突然挤进俘虏中,然后光着头站在那儿,掉头看着朋友”,我们可以揣摩一个人利用自己的机智和果敢冒险实现自己目标后掉头看着未能如愿者的心理,但我们却无法知晓当时社会人的心理细节。“俘虏们被运去战胜国美国……所有俘虏看上去没有人对去美国而愁眉苦脸”,如何理解“没有愁眉苦脸”,他们在想什么,这都是二战被俘士兵的心理。我们得懂“二战”“被俘”两个文化概念。战争之下,作为个体的人,可能正像沈从文写的,“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被俘也是一种解脱。再者,我们无法体会战场的那种血腥与残忍,也许他们痛恨的不是敌人而是战争本身。而这些体会必须由当时背景下的社会人的经历提供或者从书本得来。

二、缺乏客观的阅读

缺乏客观心理的阅读,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应试,它是一种缺乏全局性判断的能力问题,但对于自己,却是一场反客为主的情感体验。曹聚仁曾这样评论过鲁迅:和知识分子比较起来,在道德选择和情感选择的过程中,作家非常容易出现一个误判——价值和真理都在被压迫者的那一边。在这个问题上,鲁迅体现出了极大的勇气。他没有从众。他的小说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价值和真理“不一定”在民众的那一边,虽然它同样“也不一定”在统治者那一边。鲁迅在告诉我们,就一对对抗的阶级而言,价值与真理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这是写书者的方法,其实全然适用到我们观者的心理。生活的同情心理、思维的惯性或者童话的套路,在这时确实起到了画蛇添足的作用。

《换肾》一文中写到,家里老人生病经检查配对,主人公正好配對成功,很是欣喜,但医生告知虽然可以手术但未必成功。此时主人公因为工作要升迁,一旦动手术就错过了此次机会而犹豫,最终在老人的强烈要求下手术。文末的结尾告知读者,其实是主人公生了病,是老人为其移植了器官。文章中有多处文学性手法在给予读者指引,如前程和老人的命孰轻孰重,如主人公生病却骗说是老人得病,如结尾揭示的老人对孩子的深沉的爱与主人公对老人貌似孝敬的爱,以及结尾的突兀…… 所有这一切作者都在解释主人公的身份:不孝子的形象。而学生的强烈生活现实代入感会权衡手术的未必成功和工作的机不可失,主人公愿意救老人但是时间上不允许……最后得出结论是为生活家庭拖累而不得上进的青年。这是认知和价值判断的误区,也是对文学最浅的技术问题的忽略,更是放纵自己的情感无法客观阅读的直接后果。

三、缺失良好阅读习惯的阅读

小说,在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中比重势必超过散文,原因在于小说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切合他们从小习惯的记叙文写作,也符合在这个年纪爱听故事的特性,这时的孩子更爱倾听,不会妄加评论。但小说和故事的最大区别在于,故事中作为重头戏的情节在小说中只是一个小点。所以爱看故事的小孩未必会读小说,小说的考查也绝不会仅仅落在情节的趣味性上。

例如小说中的对话。对话可以明示或暗示说话者的环境或处境,也可以塑造、丰满人物形象……彼此交叠,推进行文的情节,形成作者的叙述节奏。对话描写,是国内外小说家的必修课。海明威推崇冰山理论,在对话上也是如此,绝对不浪费笔墨,比如他的《杀手》《伏击》,其间的对话甚至让你细细分析起来才能了解是几个人在对话,然后分析他们可能的身份……而观者最直接了解的是字面提及的事件,也就是那八分之一;八分之七的冰山,并不是所有读者都能感知到的,这就看你是属于哪个层次的了。而作者的用意,是用八分之一来引导你开启这后面的八分之七。这是作者的功力,而读者也该对此有所了解,试图进入,不能仅抓住这一份就心满意足了。

对话,是小说人物的对话。高明的作者需要分身术,且是分身数人,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栩栩如生,不会千人一面。最熟悉的《红楼梦》的对话,若略读三四回便也能感知一二了。记得毕飞宇说过,有人向他求剧本,以为他高傲不肯写,殊不知毕老师知道自己还没到那个火候,想必差就差在小说和剧本对话的那个点上。这是对文学的严肃,对自我的要求。因此,认识到这一点后,作为观者的我们必须冷静。文本已经呈上,我们可以很自我地去欣赏,但更需要谦虚客观地接受作者的布局与感悟,否则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阅读者。在这一点上,反观作者,他经历的考验比我们要更严峻。

对话的简洁明了、讳莫如深、切中要害或是如懒婆娘的裹脚布,都是作者小说布局的一环。客观阅读需要我们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只从表面的文字入手,而是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目的而去,披荆斩棘,尝试有难度的阅读。有老师曾说过,踮着脚能够得着的阅读,才是最佳的阅读姿态。

散文可以不显山露水,不浓墨重彩,至纯至淡到让人惊醒身边的存在。但小说不同,它即使表面波澜不惊,内心必定是波涛翻滚的。小说写的是这个事,但说的是那个理,没有人帮助你看见,只能自己悟。客观性阅读既是一种科学的阅读方式,也是约束冲动、尊重写作的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模式。读小说的路还很长,把小说置于文学的范畴去欣赏,那势必是条更加艰难的路,也是一条幸福的路。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小说文本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