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2019-06-14蔡文萍

文教资料 2019年11期
关键词:音乐课堂

蔡文萍

摘    要: 诗词音乐创作课是跨学科跨模块的综合课,探索了音乐与古典诗词的关系。古典诗词有格律,音乐创作有技法,两者结合考验了学生的文学功底和音乐素养。本文立足于高中音乐课堂,将唐诗融入音乐创作,挖掘诗词与音乐的共通之处,提升音乐课的内涵,培养学生诗词鉴赏与音乐创编的能力,从歌诗传唱维度对音乐创作课进行初探研究。

关键词: 音乐课堂    唐詩格律    创作技法

诗词音乐创作课分为诗词的音乐性、音乐创作技法、基础视唱练耳这几项内容。只有将这几个因素巧妙地结合,进行通俗简单的教授,才能实现学生的创作成功,为诗词创作出新的旋律,实现“诗乐合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之美,音乐之巧妙多变,这样的创编课堂才是诗意的音乐课堂,才是有挑战性的创作体验。

一、歌诗传唱越千年——歌诗同一共为美

中国古代诗歌往往与音乐是共生的、水乳交融的关系,在创作上都讲究节奏、韵律与音调。尤其是诗的国度唐朝,留下的四万八千多首诗作都是诗人们留下的宝贵的音乐史料与创作源泉。但是由于古代记谱法的不完善,这些古典诗词从“耳的诗”变为“目的诗”,实为憾事。

(一)以唐诗为媒——挖掘诗词的音乐性。

《诗词音乐创作》一课选择唐代近体诗作为歌词。龙榆生在《词曲概论》中道:“唐人的近体诗、绝诗,本身就有铿锵抑扬的节奏感,音乐性非常浓厚。拿来配合曲调,是最适宜不过的。”沈约说:“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唐代近体诗就是运用这些方法建立起来的,因而有了规律的高低起伏、长短变化,听起来朗朗上口,和谐动听。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使音乐与诗词吻合无间。唐代许多大曲都是借用诗人的近体律、绝句作为歌词创作的。选择《阳关三叠》这首经典的唐代大曲进行鉴赏,选择五言绝句“红豆生南国”的《相思》进行创编,非常有代表性。

教材分析:

《阳关三叠》,中国古曲,又名《阳关曲》《渭城曲》。该曲取材自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篇绝句后来成为一首七弦琴歌,歌曲分三大段,即三次迭唱,每次迭唱除原诗外,加入由原诗诗意发展的若干词句,故名《阳关三叠》,为当时的梨园乐工广为传唱。

《相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五绝。此诗写相思之情,却全篇不离红豆,正用其相思子之名以关合相思之情。全诗极为明快,又委婉含蓄,语浅而情深,相传当时即为人谱曲传唱,流行江南。

(二)以微课为辅——简化解决重难点。

只有在课堂实施中把诗词格律简单化,将格律的学习简化为节奏与旋律两个部分,才能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诗词中字句搭配成为旋律节奏的基础,而诗词中字的平仄与押韵则影响了旋律中的音高走向。《康熙字典》载:“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根据汉语声调的规律创造旋律是有章可循的。本课通过唱、读《阳关三叠》两个环节寻找此规律:一是通过微课的跟读,总结出字词的顿歇体现了音乐的节奏,即七言四三的音节规律与旋律中小节线的划分是一致的;二是通过唱谱,发现字词平仄的音调与旋律起伏是一致的;三是在互动环节中教会学生根据字词的平仄高低划旋律线。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诀窍——按照诗词的节奏与平仄初步拟定节奏与旋律的走向,为第一句旋律奠定了基础。

实施要点:

1.格律:诗、词、曲、赋等关于字数、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指一系列中国古代诗歌独有的,在创作时的格式、音律等方面应遵守的准则。格律本来自音乐,在音乐散佚后,经研究者总结古诗歌的共同规律,便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格律。在本课中将格律简化为音乐要素:节奏与旋律两部分。

2.在读与唱的环节中,要配合板书帮助学生理解,每句诗分为“四三”两个音节,用“/”隔断,在唱的环节恰好与小节线重合;每小节的重音与(谱例一)中2/4、3/4、4/4的强弱规律基本吻合,体现了朗读节奏与旋律节拍的统一。

3.读唱的环节,手指不停地划旋律线,教会学生通过字词的平仄划旋律线,在微课中图文动态显示。板书中通过韵脚的平仄与乐音的对应,再次强调按照平仄谱写乐音。

二、传统与流行相结合,实现课堂上歌诗的碰撞

《课程标准》要求“初步掌握音乐作品结构的一般常识及基本的作曲手法”。通过学习经典的古代艺术歌曲,学生初步掌握了音乐作品中词曲结合的关系,再运用作曲技法为指定诗词配乐,诗词结构短小,格律严谨,哪怕学生基础较弱,使得为诗词编配旋律成为可能。

(一)传统技法为手段,凸显“时尚感”的音乐本体。

声律以汉字音节特点,以宫商角徵羽分韵,以五声配字音。所以,我们选用中国的五声调式为诗词编写旋律。五声调式是五度相生的关系,宫生徵,商生羽等,与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对应,可以激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而且五声调式的级进与跳进避免了不和谐音程的出现,使得旋律和谐好听。课中选取的《父亲》《我和你》等流行音乐作品,大多为五声调式构成。

在课堂实践中选取中国传统的作曲技法,引用(模仿)、同首换尾、鱼咬尾等,每种手法对应一句诗的旋律创作。第一句,引用的手法紧密结合第一部分的学习,词曲关系要基本符合格律。举例要有对比性,如《国家》和《兰花草》两段旋律节奏上都符合,但旋律上第一个更贴切。第二句,同首换尾(两个乐句前半部分完全一样,后半部分有所变化)的技法通过齐唱《父亲》(谱例二)与《我和你》的片段掌握,详看谱例二。这种技法应用广泛,如《念故乡》《山不转水转》等。第三句,鱼咬尾(后一乐句的第一个音与前面乐句的最后一个音相同)这种技法可以创造出大段旋律,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课堂上用《月满西楼》《布拉格广场》启发学生,写出相思第三、四句旋律。这样就实现了学生的集体创作,不论学生基础怎样,都可以随口创作出新的旋律,非常令人惊喜。

实施要点:

学生灵活使用技法与乐音进行创造性创编活动时,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句都要充分利用格律的旋律线进行基础创作,避免改变字音字义;鉴于诗词的起承转合,在第三句上节奏与旋律要稍作改变;音的排列可以围绕主音进行变化从而体现调性的特点;在创作中多用级进、少用跳进,避免不协和音程的出现;最后一句要有结束感。学生作品举例如下:

谱例一:

谱例二:

(二)游戏中学习,渗透基础视唱练耳的教学。

《课程标准》提到“尝试为歌曲谱曲、为旋律配置简易伴奏”,学习运用好节奏、节拍、旋律、和声、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才能表达音乐。例如,本课一开始就带领学生为叠字诗《寒山》进行编配节奏,在教师弹唱与学生节奏律动中训练节奏与和声配合。第二,在创作之前通过弹唱音阶、填唱乐音的游戏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选取的作品一定要生动有趣、有时代特色,如《青城山下白素贞》《沧海一声笑》等脍炙人口的曲调,使学生迅速视唱与练耳。

另外,音乐体验课堂中的游戏互动、教学技巧也非常重要。比如:1.煽情烘托,让学生吉他伴奏演唱网络改编作品《将进酒》,紧接着询问还有哪些作品是诗词改编的,学生踊跃表现:《明月几时有》《清平调》《花非花》《菩萨蛮》《沁园春雪》《红楼梦组曲》等。教师语言导入:“听着他们,我们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进入了古人的内心世界,家国、人生、亲情、友情,感受到古老而多情的中国。诗词与音乐都以抒情见长,创作十分讲究,几千年来,‘音乐入诗,诗入音乐都是个热门话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2.讲故事,如唐代诗人大多“精于诗工于曲”:王维善弹琵琶,李白善古琴,白居易是著名的音乐评论家,古有唐明皇邀请李白创作新诗,让宠臣为其提鞋,宰相为其研磨,求“诗”做“歌”,诗成“按律谱曲”的佳话,充分体现了诗词入乐、歌诗传唱的盛行。3.师生合作,《寒山》学生打节奏,教师弹唱自己创作的旋律,共同感受诗词的意境之美。4.举反例,采用格律的知识进行引用模仿时,采用《兰花草》的旋律55   33   2,产生了“红豆生难过”的错误字义。5.弹奏齐唱学生写作的旋律,激发保持兴趣,不断获得成功体验。6.及时评价,好的创作要及时准确地评价,融入所学专业知识,鼓励创新。

三、创新中继承,体验跨学科串模块的多域课堂

“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这一堂初探课,穿插了音乐必修与选修两个模块,探索了诗乐同源、共为连体的关系,体现了当代流行音乐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创新性体验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探究了音乐与诗词交融之美,用格律与作曲的知识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初次尝试的课也有一些不足,在以后探索中将不断更新纠正,盼望着“诗乐合一”,古典诗词更加“美听”。《尚书·尧典》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为实现这一盛景,我们应当不断挖掘诗词与音乐相通之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加强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推动世界文化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榆生.词曲概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2]黄新平.论古典诗词的音乐美质[J].音乐创作,2013(6).

[3]霍磊.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的共生性与同一性[J].学术交流,2013(4).

基金项目:“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淄博市重点课题“高中阶段古诗词唱诵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7ZJZ047。

猜你喜欢

音乐课堂
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效应
实践创新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