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

2019-06-14王世运张侨

文教资料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创新创业

王世运 张侨

摘    要: 我国在“十三五”期间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创新创业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快速融入高等教育体系中。本文针对高校创新与创业课程的设置与融合问题,提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策略,为创建创新型国家提供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 创新创业    课程设置    设置策略

1.引言

“十二五”以来,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日渐突出,国民经济发展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在这一需求下,我国从政策、体制改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2012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并资助相关学生进行创业训练或实践等。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后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这五大理念中,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体现了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轉型方向,同时说明了我国现有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提出要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此后,国家在制定相关经济改革与发展文件中多次强调创新与创业;在学术研究方面,创新创业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研究内容,特别是2018年9月18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随后各高校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了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实施、评价等关键环节不成熟。

2.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内容不成系统。创新创业课程是以培养具有开创型个性和创业基本素质的人才为目标,本质是一种实用教育;它的内容体系包括意识培养、能力提高和环境认知、实践等三个层次。对照国内现有的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现有的课程体系中,与创新创业课程第一层次意识培养相关的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指导;与创新创业课程第二层次能力提高和环境认知直接相关的课程有:无;与创新创业课程第三层次实践直接有关的课程有:无。虽然没有直接的课程支撑创新创业的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人才培养,但大多数高校均采用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创业创新竞赛培养创新型人才,如“挑战杯”创业设计类竞赛。

总的来说,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多局限在以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指导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设计类竞赛等为补充,少数高校以大学科技园(学校创业基地)为平台,提供给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空间。真正将创业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具体课程内容中,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还是凤毛麟角。

(2)创新创业课程定位不明确。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较晚,相关教育与实践经验较少,与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异。欧美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与社会或社区紧密结合的,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是通过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促进相关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是政府为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创新型国家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导致一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不重视,更多的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当作一门课程,然后按照编写创新创业课程的目标、教学内容,而且讲授创新创业类课程的教师绝大多数从未创业或有过相关的创新项目研发经验。

虽然一些高校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但从实际看,创新创业教育并未融入专业培养体系中,即创新创业课程虽是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只是单独成课,未与相关课程整合或融合。

(3)教育模式机械、陈旧。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基本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以理论讲解为主要讲授内容,缺乏相关的案例研究,而且本身授课教师就缺乏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同时,因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没有相关创业者或企业家进入创新创业课堂,最终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也难以形成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4)创新创业课程评价机制单一。创新创业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评价基本以行政为主导,创业导师或市场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评价权重较少或者没有。创新创业课程除了课堂上的讲授外,授课教师需要在课外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进行更多的指导,但在现有评价中,授课教师的工作量基本以授课学时计算,课堂外工作量基本不计入课酬范围,指导的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或成果未能计入报酬,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基本是提交相关的规划方案,这种考核方式单一,忽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创业实践成果等,导致难以全方面评价学生。

(5)创新创业机制落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强、系统性的新教育领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大多数高校成立类似创新学院或依托就业处管理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而且负责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多数是辅导员或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受限于资金和教学模式,很少引进专业的社会创业导师进入课堂,这种管理模式导致学校在一个相对“封闭”环境内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3.对策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多由单个部门制定颁布,而且这部门基本是非教务管理部门,说明高校在发挥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更好地融入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为改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统筹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增加宏观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划,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发展规,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经费;由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制定具体的工作任务,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方向。

(2)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这属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部分,该部分可由学校统一排课,并由资深的创新创业导师进行案例式授课。

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能力提高和环境认识部分可纳入各专业的综合实训或课程设计中,涉及税务、工商特有的专业知识,可由学校指派相应的教师授课。

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实践部分,可广泛组织学校参加“挑战杯”“挑战杯”创业设计类竞赛。同时学校需提供给学生自主创业的场所和提供创业咨询服务等。

(3)丰富课程内容,讲授方式多样。丰富创新创业课程内容,除了涉及税收、工商等专业性知识需理论讲授外,其他内容尽可能以案例式形式讲授。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可以通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小规模私有在线课程、翻转课程等形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強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共享,探索学分互认、联合实践,积极引进企业家进校园进行创新创业分享等。

(4)完善创新创业课程评价机制。改变创新创业课程以行政为主导的评价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价,如将科技园孵化基地、社区、校外创业导师的评价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从多方面考核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形式应是多样的,可以提交创新创业计划书,也可以提交相应的创业成果(比如成功注册公司并实际运营等)、专利等作为考核作品。

(5)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高校应积极建设校内创新创业实验室和自主创新创业场所,并与校外相关科技园或企业联合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校内理论学习与实训,再到校外创新创业实践,一步步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已成为驱动社会生产力变革的重要场所,加快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有利于高校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长远看有利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杨凯瑞,何忍星,钟书华.中国中央政府支持创新创业发展政策文本量化研究(2003—2017年)——来自国务院及16部委的数据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11).

[2]戚湧,王静.江苏省大众创新创业政策评估[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75-81.

[3]刘婉.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7.

[4]葛萌萌.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8.

[5]赵金华,孙迎光.中国高校创业教育20年回顾评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2(6):98-104.

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Hnjg2018-58)、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16年MTA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海南热带海洋学2016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RDJGb2016-43)。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创新创业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