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助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19-06-14刘秀峰

文教资料 2019年11期
关键词:舆情政治思想

刘秀峰

摘    要: 運用新媒体,是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立足沉默螺旋、议程设置、涵化理论等传播理论,分析高校新媒体舆情传播的特点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探寻运用新媒体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是发挥新媒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效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新媒体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传播、交锋的主途径,亦是各种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以数字化技术、移动网络信息技术等为依托的新媒体,通过QQ、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媒介,促发了“低头族”“手机课堂”等新名词和特定的社会现象,彰显了对青少年的巨大影响力。网络媒介应用率过低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因此,积极运用新媒体是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一、高校新媒体舆情传播的特点及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新媒体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网络舆情引导或价值引导。要发挥新媒体的舆情引导,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深入了解新媒体舆情传播的特点。传播学效果理论中的“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论”和“涵化理论”有助于我们把握高校新媒体舆情传播的特点,增强新媒体运用效果。

1.沉默螺旋与高校新媒体舆情的生成。

就大学生而言,新媒体舆情传播的过程可类比于德国社会学家诺利·纽曼的沉默螺旋理论。沉默螺旋理论指出,当人们面对一项公共议题或公共舆论时,通过自我判断,如果觉得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由于“孤立的恐惧”即害怕被多数人孤立,他们就会倾向于对该议题保持沉默或依附于多数人的意见。虽然有人诟病这一理论夸大了“孤立的恐惧”的作用[1],但在大学生群体中,微信、微博舆论的形成却是开始于个体,以“孤立的恐惧”(准确地说,应称为“参与的冲动或不能融入某一群体的担忧”)为动力而形成的。当一个同学通过微信或微博转载了一个信息并表明自己的观点,作为他的好友,就会从情感和道义出发作为一种责任而转发并予以支持,从而形成一个小范围内的趋同。由于大学生生活空间的相对狭小性及相互之间联系的紧密型,当小范围内开始讨论某一问题时,其他学生出于“参与的冲动或不能融入某一群体的担忧”会逐步参与进来,关注、转发、参与讨论,进而产生“雪球效应”形成较大范围内观点的趋同。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到,影响高校新媒体舆情产生的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首发者或发起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因为在新媒体舆论传播中,响应是特别重要的传播动力,关注与被关注、评论与被评论、转发与被转发是一种重要的传播现象[2]。二是发起者发布的信息内容本身。如果信息内容本身背离主流价值或多数人的利益,即使发起者具有影响力也难以获得呼应,就形不成“大多数人”的存在。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启示有二:一是要注重培育和利用“意见领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二是要注重舆论信息的内容,奉行“内容为王”的理念。

2.“类议程设置”与高校新媒体舆情影响的集聚。

议程设置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和肖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媒体的报道力度成正比,媒体强调的越多,公众的关注度就越大。在高校新媒体舆情的传播过程中,也存在这类似于议程设置的现象。以新媒体为媒介传播的讯息,大学生相互转发、转载及相互评论的越多就越能引起媒体外的日常讨论;日常对新媒体中转载的讯息讨论的越多、越热烈,就越能促发更多的没有参与进来的学生参与、关注与评论。简言之,新媒体内讯息的传播速度和日常的讨论的程度呈正向互动作用。虽然议程设置考虑的是媒体中长期时间内大众的影响,但需要指出的是,就某一高校这一特定的空间而言,这种“类议程设置”现象的周期是相对较短的,具有一定的“保鲜时效”。原因不仅在于当今讯息更新的速度,更在于大学生不断追寻与时俱进的思想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这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启示有二:一是可以将主题网站上以网页形式存在的问题转化为新媒体内可传播的形式,同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的激励促进学生对这一问题进一步的探讨,进而形成上述的良性互动;二是对某些问题的设置和引导要注意“保鲜”,易采取快打快攻、速战速决的方式。

3.涵化理论与新媒体舆情影响的潜移默化。

“涵化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格伯纳等学者提出,旨在揭示大众传播在建构社会现实、影响受众价值观及使受众形成主流价值认同方面的教化作用。随着受众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兴传媒带来的以受众为主体的互动性传播的迅速推广,格伯纳时代的以电视为主流媒介的涵化效果逐渐弱化。但是,就当前高校范畴而言,新媒体舆情作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涵化理论的传承与发展。首先,涵化理论潜移默化的方式与新媒体下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一致的,产生时效依然是长期的。一条好的微信、触动人心的微博,都能在大学生的心中滴下一滴纯净的露水,日积月累,那就是心灵的净化。不管大学生群体如何在意自己的话语权,至今没有改变的是,新媒体下转发、转载的信息大都依然是传统媒体赋予的产物,只不过传播的主体改变而已[3]。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让采取适合在大学生指尖流动的、内容短小精炼且形式多元的涵化模式。这对应用新媒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启示有二:一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由灌输变为潜移默化式的自身沉淀;二是要采取合适的涵化模式,避免新媒体传播中学生主体抵触情绪的生成。

二、运用新媒体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立足于大学生实际和高校新媒体舆论传播的特点,运用新媒体加强高校网路思想政治教育可采取以下措施:

1.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充当高校新媒体中的意见领袖。

在新媒体环境下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家广泛讨论,这里不展开论述。但需要指出的是,在高校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把握话语权,就必须充当或引领意见领袖。不仅要注重培育和发挥学生中的意见领袖,而且要积极努力使一线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当意见领袖,如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理论水平较高、和学生接触密切等一系列优越条件,易于将学生团结于自己的周围。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两方面下功夫:一是走进学生生活,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所谓的良性师生关系应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即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这就必须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真切地从点滴做起,关心学生成长与发展,以行动换得真情。二是不断提高应用新媒体的能力,打好基本功。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已经不仅仅是个体交互的前提,而是新时代下的一种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直接决定了两个人的思想是平行线还是交叉线,以及共同语言的多寡。

2.始终堅持思想引领,奉行“内容为王”的建设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教育实践的依托,也是取得效果的基础。在运用新媒体中,必须奉行“内容为王”的建设规律,在宣传内容的选择上下功夫。具体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的意识性和导向性。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内容的选择需要短小精炼,在这种情况下内容的组织中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才能凸显教育目的。二要立足学生情感需求与解惑需要。情感需求可称之为心灵鸡汤,是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传承和延续。在经济化的浪潮中,尚未深入社会现实的学生对文化的精神需求是刚性的,需求量较其他群体居多;解惑需求则来源于学生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由于新媒体下社会的很多焦点问题,具有较快的传播性,有较强的社会关注度。这些现实问题同学生的日常教育是有冲突的,学生的解惑需求不仅是刚需,而且具有阶段性和时效性。三要开阔视野,接触新知。了解外界是大学生群体的内在需求,所以可以精选一些名家讲座等优质资源供学生饱尝。四要坚持与时俱进。即所选取的内容要体现当前时代特色、围绕当前人民生活,简言之,今天人与当前事。

3.坚持网上与网下、新媒体与课堂间的互动推进。

如上所述,新媒体舆论的传播速度与媒体外讨论的力度呈正向互动作用。所以,要积极发挥好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不失时机的引导与讨论是必要的,可使课堂和新媒体互为延展,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遵循新媒体的传播时效与传播方式,发挥新媒体的特点。

利用好新媒体,必须遵循新媒体自在传播规律。一,新媒体的信息特色在于简洁、及时性和快速更新。在利用新媒体的过程中不能采用高压强化式的反复灌输,而要采用“滴灌法”,少量、间隔、持续,追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二,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及时性的交流特点,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扩展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利用新媒体不断关注、关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随时回应、解决大学生日常存在的问题,是建立情感纽带、产生信任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落细、落小、落实的必由之路。三,要积极利用新媒体距离性交流的特点,搭建与大学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多元文化时代,大学生的自主性越来越强,费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提倡的主体间的平等“对话”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乐见的方式。QQ、微信、微博等空间隔绝的即时交流媒介为大学生敞开心扉提供了平台,有助于通过主体间的“对话”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大学生的心里。

总之,立足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遵循新媒体传播的规律及特点,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是当前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龙云静,周凯.“沉默的螺旋”及其反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启示[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19.

[2]代玉梅.微博舆情传播效果的时间维度考察[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4-99.

[3]向凯.涵化理论视角下传媒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教育引导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5):56-57.

猜你喜欢

舆情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