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吐鲁番地区汉文化教育的历史考察

2019-06-14马自强

文教资料 2019年11期
关键词:吐鲁番地区晚清

马自强

摘    要: 本文以吐鲁番历史档案为基础,从学生和教师、内容和考核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晚清吐鲁番地区汉文化教育历史进行梳理考察,以为当今新疆治理的总目标“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更多借鉴。

关键词: 晚清    吐鲁番地区    汉文化教育.

晚清社会动荡,西部边疆风雨飘摇。经过一番争论之后,左宗棠挥师西进,重新规划新疆的建设事业。左宗棠反思了新疆动乱与文化缺失的弊病,意识到文化建设的迫切性,以国家认同为出发点上奏朝廷:新疆勘定已久,汉回彼此扞格不入,官民隔阂,政令难施,一切条教均借回目传宣,壅蔽特甚。将欲化彼殊俗,同我华风,非分建义塾,令学童读书识字,通晓语言不可[1]。他深刻分析了由于语言不通造成的彼此隔阂导致国家政策的断层,希望通过建立学校,让学生读书识字改变这种窘境,达到移风易俗、同我华风的效果。吐鲁番地处东疆,是西北的门户,自古与内地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往来密切;收复新疆之后,大量内地移民的到来为此地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加速了汉文化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融合;特别是左宗棠建立善后局专门管理地方教育事业,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有效的行政建制为汉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吐鲁番地区汉文化的发展进入了近代以来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一、学校建设和教师选派

晚清吐鲁番地区汉文化教育的发展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考察晚清吐鲁番地区汉文化教育的发展对当今现实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当今新疆地区汉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参考作用。摸清吐鲁番地区汉文化教育的发展情况主要从学生和教师、课程和考核这两个方面进行。学生和教师是教育工作中两个非常重要的主体,吐鲁番地区的学生构成和教师产生具有明显的特征。

根据《新疆图志》卷三十九学堂一节统计,吐鲁番厅学堂15所,鄯善县学堂9所,吐鲁番回部学堂3所,共计27所;吐鲁番厅教习20员,鄯善县教习9员,回部学堂教习3员,共计32员;吐鲁番厅学生394名,鄯善县学生222名,回部学堂学生72名,共计688名[2]。在这些学校中,最著名的有八所,分别是:老城、新城、托克逊、鲁克沁、三堡、辟展、汉敦、连木沁义塾。当地学校的学生主要由湖南、湖北、四川及甘肃的汉族,还有本地的一些学生组成。根据当时历史文献统计,光绪十二年吐鲁番地区八个义塾中,共计学生59名;光绪二十一年吐鲁番八个义塾中,共计学生82名。通过长时间的努力,学校建设如雨后春笋,学生数量逐渐增加,更多学生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是当时汉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成就。

教师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吐鲁番地区的教师主要由监生、塾师和师范生这两类构成。监生在乾隆之后只是作为一种读书人的身份象征,并没有真才实学;而塾师则是精通儒家经典,满腹学问的内地汉族儒生,让他们作为教师解读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不在话下;师范生是在光绪三十二年教育大范围开展之后培养的,按照不同学科针对性培养,以适应现代学科的发展。虽然这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一种培养方式,但是,师范生半年到两年之内完成学业之后奔赴各地教学,由于没有注意培养的科学性,这种机械的培养方式使教师的水平甚是值得怀疑。提学使杜彤的办学宗旨之一是“求普不求高”,但是这些短期毕业的师范生如何保证具体知识的普及有待考量。就是因为这样,当时吐鲁番地区的众多学校才有了继续发展的保障,正是因为这样,吐鲁番地区的汉文化教育发展在吐鲁番近代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二、课程内容和教学考核

课程作为学习内容中的一项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方式中的体现,晚清在发展汉文化教育方面还是延续了过去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汉文化教育,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儒家经典,当然也包括其他方面的书籍。以《小学》《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易》《禮》《春秋》[3];《书经》《四书》《杂字译回》《弟子规》《五字鉴》《幼学》[4]为主要内容。熟读儒家经典是学习的重中之重,以儒家经典作为启蒙教育意在推行国家主流文化,力求恩泽天下。与此同时,还刊行了其他书籍。比如《圣谕十六条》《附律易解》《大清律》《五军道里表》这是关于清朝法律方面的书籍,意在民事处理有章可循,社会安定有理可找;政府命令各地方编辑《乡土志》交与义塾学习,其目的是教人以爱国为宗旨。这些书籍的刊发依然延续中国传统的教育内容,虽然地方政府推行的力度很大,但是对于历史文化差异较大的新疆地方人民来说,接受起来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学习内容的考核结果是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表现,晚清吐鲁番地区学生考核主要分为知识考核和品德考核两项。

知识考核主要是根据当时学童对于所发经典的理解程度和熟知程度来定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比如陈德裕,八岁,考试41分;马志仁,九岁,考试42分;杨仕杰,14岁,考试40分;马兆荣,14岁,考试175分[5]。这些成绩说明当地学生对于晦涩难懂的儒家经典的理解还需进步,同样,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获得了当地政府的相关奖励,目的在于奖赏学习成果的同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汉文化教育当中。学校建设意在传播完全之学问,考查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晚清对学生品德的考核采取积分法,并与学习成绩一同计算。

品行考核内容主要分为言语、容止、行礼、做事、交际、出游六项[6]。这些内在文化的外在表现是儒家礼仪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准。品行是做人之本,通过品行的考核约束学生本身,有利于达到智育和德育的双重效果,让学生自己规范言行,使这种主流文化倡导的文化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举止并恪然遵守。

三、当时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第一,学生视学为苦,避匿不往。所谴教习大都内地游学,随营书识,授以《千字文》《百家姓》,以次授,以对字作比,茫然不知所谓,愈益厌苦之;师或防其逃逸,闭置室内,加以桎梏。故闻入学,则曰;凡差皆易,唯此差最难[7]。学生对于晦涩的儒家经典很难理解,加上老师对学生管理比较严苛,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对学生和家长来说接受汉文化教育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第二,学生逃学,牵连父兄。学童能拭之,薛艺圃,沙明珠,师勉益等屡次逃塾,不尊师训,不成事体,该郡王务须速将该童家属择日带领学童能拭之等赴学请罪,倘敢抗不送学,及送学后有逃匿情事,定将该童父兄一併提案究惩,绝不姑息,切切[8]。对于部分同学的逃学情况,采取父兄连带的处理办法虽然有利于约束学生,但是这种办法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加明显。对于文化传统比较复杂的地区来说,推行国家主流文化教育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硬性措施和说服教育的双重结合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第三,教师不良,师德缺失。或干没膏火银粮,不顾学徒寒苦;或放债盘剥,重利折与市侩往来,甚至唆弄是非,干预词讼,聚群开赌,结对浪游,似此相习成风,毫无顾忌[9]。教师的品德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榜样,吐鲁番地区部分教师盘剥学生,甚至倒弄是非,破坏了当地的文风,影响了汉文化教育事业在基层地区的推行。

第四,经费不足,举步维艰。综一岁财赋,所入不足当东南一大郡,而开省二十余年,岁岁颠颐仰口于祖国之母才,一旦不给,则危殆之祸[10]。陕甘总督崧蕃等奏:新疆饷源短绌,垦饬部分催各省关,将历年欠饷先行补解三成,以资接济[11]。晚清政府举国维艰,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新疆的财政收入非常少,大部分依靠内地各省拨款接济。当时吐鲁番教育事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地方地租收入和中央政府的拨款,但是中央拨款年年少于地方筹入的款项,使吐鲁番地区教育事业的平稳发展很难得到保障。

四、对晚清吐鲁番教育发展的评价

通过相应史料可以发现,在晚清政府大力鼓励和支持下的吐鲁番汉文化教育,效果还是显著的,但与此同时,存在许多问题。吐鲁番是一个文化传统深厚的地区,在推行汉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存在部分强制手段,反而效果不佳;由于当时的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危难,无暇西顾,政府没有过多参与到地方教育发展中,致使吐鲁番地区教育后期发展乏力。但是晚清政府在吐鲁番地区发展汉文化教育的尝试,对当今新疆地区和兵团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之于新疆地区的文化本身来说。在吐鲁番地区推行汉文化教育有利于丰富新疆的區域文化,在发展中汉文化与新疆地方文化相互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疆区域文化,为边疆地方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之于新疆社会来说。通过学习共同的文化,人们的交往更加便捷,文化在青少年中的积累,不仅是团结青少年的一种方式,文化教育的发展更是缓解了很多社会问题,进而为实现区域社会治理良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毕业之后学生走向社会,文化潜移默化的功能影响他们生活的点滴,通过文化整合,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将社会成员的行为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从而推动整个新疆社会的发展。三是之于国家层面来说。发展汉文化教育有利于文化上的认同,促进国家认同。通过文化稳边、文化治边、文化戍边、文化定边,达到新疆地区的长治久安。

新疆自古以来有着独特的文化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疆地区推行汉文化教育,倡导国家主流文化,从历史发展脉络出发,从团结要点入手,寻求合理的教育模式。相互学习是实现尊重的文化基础,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会理解和认同,从文化心理上靠近,才能保证发展的长远性;相互认同是实现团结的重要途径,只有在认同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团结奋进。大力弘扬主流文化价值观,有利于新疆地区跟上国家发展步伐,促进新疆地方社会的现代化,于新疆区域治理更便利,于国家利益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左宗棠.办理新疆善后事业折,左宗棠全集第七册[M].湖南:岳麓书社,1996:466.

[2]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编.新疆史志·第四部[M].2003:3063-3066.

[3]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军机及宫中档[M].文献编号:124516.又,《奏稿》,405-408.

[4][8][9]新疆档案局.新疆档案选辑·第30册礼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0,224,124.

[5][6]新疆档案局.新疆档案选辑·第33册礼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72,419.

[7][10]清袁大化,修.王树枬,等撰.新疆图志·学校志一[M].台湾:文海出版社,1965:1385-1386,1394.

[11]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实录新疆资料辑录——光绪朝宣统朝卷[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7:474.

猜你喜欢

吐鲁番地区晚清
魏唐时期敦煌吐鲁番地区的绫织物
有情总被无情恼
吐鲁番地区早春日光温室甜瓜新品种引进比较试验
从吐鲁番地区出土家书看唐代书仪的使用
汉晋南北朝时期吐鲁番地区的农业开发
几个葡萄砧木品种在吐鲁番地区扦插成苗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