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傅斯年图书馆藏敦煌遗书》 整理校释

2019-06-14贾娟

文教资料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史料

贾娟

摘    要: 方广锠主编《傅斯年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用图版和叙录的方式为学术界提供的有关傅斯年馆藏的一批珍贵而清晰的敦煌文献资料,里面包括一些重要史料。将这些史料从各卷号中整理出来并校释,有助于帮助学者们剖析资料内较复杂、隐蔽细节之处,为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梳理史料提供帮助。

关键词: 史料    《傅斯年图书馆藏敦煌遗书》    校释

方广锠主编《傅斯年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于2013年12月在台湾出版,这是作者为学术界提供的有关傅斯年馆藏的一批珍贵而清晰的敦煌文献资料。方广锠先生用图版和叙录的方式,把这批珍贵资料呈现给大家,内容包括佛经、诗歌、儒家经典等。由于文献内容因抄写、残破、修补、粘贴等原因,一些卷子里夹杂了一些重要史料。把这部分史料从各号卷中整理辑录出来,可以帮助我们把后世文献与五代以前的早期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故文章以《傅斯年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为底本,并参照商务印书馆1935年《四部丛刊三编》影宋本《太平御览》,对辑录出来的这部分史料中的一些词语进行校释,为研究者提供较为全面的资料,也为一般读者阅读尽量扫清障碍。

1.《河图》曰:伏牺禅於伯牛,钻木作火。

伏牺,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风姓,相传其始画八卦,又教民渔猎,取牺牲以供庖厨,因称庖牺,亦作伏羲、伏戏。《庄子·缮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晋王嘉《拾遗记·春皇庖牺》:“庖者包也,言包含万象;以牺牲登荐于百神,民服其圣,故曰庖牺,亦曰伏羲。”伏羲又叫庖羲、炮牺,“养牺牲以充庖厨”“变茹腥之食”,故有伏羲钻木取火的传说。我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古老传说,也有些古籍记载,伏羲氏、炎帝、黄帝等曾利用火为民造福。如《管子·轻重戊》云:“黄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炎帝氏以火纪”,《左传·哀公九年》亦载,晋国史墨为赵鞅占卜,有“炎帝为火师”之语。《论衡·祭意》中有炎帝作火的类似记载。

伯牛,古地名。《左传·成公三年》:“三年春,诸侯伐郑,次于伯牛,讨邲之役也。”杜预注:“伯牛,郑地。”

“伏牺禅於伯牛,钻木作火”意思是说,伏羲在伯牛这个地方取得帝位,并教人钻木取火。

2.《遁甲开山图》曰: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牺生处。

仇夷山在古代又叫仇池山、仇维山,在今甘肃省西和、礼县交界处,属于秦岭地区,是古仇池国所在地。《后汉书·西南夷传·白马氐》:“居于河池,一名仇池,方百顷,四面斗绝。”《宋书·氐胡传》:“仇池地方百顷,因以百顷为号,四面斗绝,高平地方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仇夷山,不仅传说是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地,还是人文始祖神农、轩辕出生地。

也有些古籍记载,伏羲生于成纪。《帝王世纪》记载:“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水经注》记载:“成纪水故渎,东迳成纪县,故帝庖牺所生处也。”《续汉书·郡国志》记载:“成纪,古帝庖牺氏所生之地。”《绎史·卷三》记载:“伏羲生成纪,徒治陈仓。”成纪,在今甘肃省秦安县北治平川,与古仇夷山相距仅百余公里。仇夷山,在大的区域说来,属于成纪区域,

伏羲的诞生地不论仇夷山或是成纪,实是一说。又《遁甲开山图》亦记载:“伏羲生于成纪,徒治陈仓。”

3.魏陈思王曹植《庖牺赞》曰:木德风姓,八卦创焉。龙瑞名官,法地象天。庖厨祭祀,罟网鱼畋。瑟以象时,神德通玄。

木德:木,八卦中巽为木,五行属木,指东南方。《易·说卦》:“巽,东南也。”秦汉方士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胜,附会王朝的命运,以木胜者为木德。伏羲为东夷部落首领,以木德而王,即以东方圣德而称王,简称“木德王”。

刘歆提出以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新五德终始说。从《世经》可知,刘歆排列的帝王世系如下:太昊伏羲氏为木德,炎帝神农氏为火德,黄帝轩辕氏为土德,少昊金天氏为金德,颛顼高阳氏为水德;帝喾高辛氏为木德,帝尧陶唐氏为火德,帝舜有虞氏为土德,伯禹夏后氏为金德,成汤为水德;周武王为木德。

“龙瑞名官”,《尚书·顾命·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相传伏羲时有龙马自河中负图而出,为圣者受命之瑞。故以龙名官。《左传·昭公十七年》“太皥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晋杜预注:“太皥,伏牺氏,有龙瑞,故以龙瑞名官。”

4.《山海经》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之野。

女媧之肠:晋郭璞《山海经注》“女娲之肠,郭璞云:‘或作女娲之腹”。郭璞注曰:“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肠化为此神。”

粟广:《山海经注》:“郭璞注‘野名也。娲,音瓜。”又《山海经注》“处粟广之野”下有“横道而处”。郭璞云:“横道,言断道也。”按:横道而处,当即肠委弃于地之形。

5.《礼》曰:女娲之笙簧。

笙:《说文解字》卷五《竹部》云:“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十三簧,象凤之身。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释名》曰:“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竹之贯匏,以匏为之,故曰匏。”

笙簧:笙中之簧也,先代之乐。《礼记·明堂位》:“垂之和钟,叔之离磬,女娲之笙簧。”《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垂之和钟,叔之离磬,女娲之笙簧。垂,尧之共工也。女娲,三皇承宓羲者,叔,未闻也。和、离,谓次序其声县也。笙簧,笙中之簧也。[疏]‘垂之至‘笙簧。正义曰:此一经明鲁有先代之乐。”按:垂之所作调和之钟,叔之所作编离之磬,女娲所作笙中之簧,言鲁皆有之。

6.《庄子》曰:羊肉不慕蚁,蚁慕羊肉,羊肉膻也。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故三徙成都,至邓之墟十万家。尧闻舜之贤,举之童土之地,曰:“冀得其来之泽。”

羊肉不慕蚁:《庄子集释卷八》云:“夫羊肉膻腥,无心慕蚁,蚁闻而归之。舜有仁行,不慕百姓,百姓悦之。故羊肉比舜,蚁况百姓。”羊肉不会爱慕蚂蚁,故比喻舜有仁行,不爱幕功名利禄,无忧乐之志,是犹羊肉不慕蚁也。

舜有膻行:舜有召集百姓,让百姓依附的能力。

成都:《庄子集释卷八》:“成玄英疏:‘舜避丹朱,又不愿众聚,故三度逃走,移徙避之。百姓慕德,从者十万,所居之处,自成都邑。”邓,地名。舜有羶腥的行为,百姓都十分喜欢他,所以他多次搬迁居处都自成都邑,到邓的废址民众就聚合了十万人家。

童土之地:《庄子集释卷八》“成玄英疏:‘地无草木曰童土。尧闻舜有贤圣之德,妻以娥皇女英,举以自代,让其天下。居不毛土,历试艰难,望邻境承仪,苍生蒙泽。”童,秃义,《进学解》:“头童齿豁,竟死何裨?”童土,地无草木也。尧从荒芜的土地上舉荐了舜,希望他能把恩泽布施百姓。

7.《尸子》曰:昔者,舜两眸子,是谓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

重明:又重瞳。《淮南子·修务训》:“舜二瞳子,是谓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论衡校释卷第三》:“舜目重瞳。”《春秋元命苞》:“舜重瞳子,是谓滋凉。宋均注:滋凉有滋液之润,且清凉光明而多见。”《宋书·符瑞志》云:“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目重瞳子,故名舜,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重瞳,一个眼睛中有两个瞳孔,上下粘连宛若一个横卧的“8”字,在古代却是圣人的标志。亦有古书记载,舜有“四瞳”“三瞳”。如《尚书大传》:“舜四瞳。”《荀子非相篇》:“舜参眸子。”

8.《尸子》曰:舜举三后而四死除。何为?饥渴、寒暍、勤劳、斗争。

三后:《尚书·吕刑》云:“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三后指“伯夷、禹、后稷”。又《淮南子·人间训》云:“古者沟防不修,水为民害,禹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不慎,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辨,长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足,后稷乃教之辟地垦草,粪土种谷,令百姓家给人足。故三后之后,无不王者。”三后指“禹、契、后稷”。按《尚书·吕刑》与《淮南子》异,此三后,古圣贤,不确指。古代圣贤、天子、诸侯皆称后。如《楚辞·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王逸注:“后,君也,谓禹汤文王也。”又如《诗·大雅·下武》:“三后在天,王配于京。”毛传:“三后,大王、王季、文王也。”《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杜预注:“三后,虞、夏、商。”

暍:《说文解字》:“暍,伤暑也。从日,曷声。”“热、中暑”义,与“寒”对。《集韵》:“於歇切,音谒。”《玉篇》:“中热也。”《前汉·武帝纪》:“夏大旱,民多暍死。”《大戴礼记》:“食肉而馂,饱而强,饥而惏,暑而暍,寒而嗽。”《魏书》:“凿曲光海、清凉池,季夏盛暑,不得休息,暍死者太半。”

9.陆贾《新语》曰:舜藏黄金於崭岩之山,捐珠玉於五湖之渊,以塞淫邪之欲。

舜藏黄金於崭岩之山,捐珠玉于五湖之渊:王利器《新语校注:新编诸子集成》:“圣人不用珠玉而宝其身,故舜弃黄金於崭岩之山,捐珠玉於五湖之渊,将以杜淫邪之欲,绝琦玮之情。”此处,“藏”作“弃”字。《集韵》:“弆,藏也,或作‘去。”《说文解字》:“弃,捐也。”“藏、弃”均为“去”义,与下文“捐”义同。《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八:“莒有妇人,莒子杀其夫,已为嫠妇。及老,托于纪鄣,纺焉以度而去之。注:‘以度城而藏之,以待外攻者,欲报仇。裴松之注《魏志》云,‘古人谓藏为去。正义:‘此妇人以麻纑度城高下,令长与城等而去藏之。去即藏也。字书以‘去作‘弆,羌莒反,谓掌物也。今关西仍呼为弆,东人轻言为去,音吕。”又《前汉·苏武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收藏也;《前汉·遵传》:“遵善书,与人尺牍,皆藏弆以为荣。”弆,亦藏也。

10.《春秋元命苞》曰:汤臂二肘,是为神刚。

二肘:汉代王符《潜夫论笺校正》卷八:“扶都见白气贯月,意感生黑帝子履,其相二肘。身号汤,世号殷。致太平。”《太平御览》八十三引《雒书灵准听》云:“黑帝子汤长八尺一寸,连珠庭,臂二肘。”《论衡校释》卷第三:“汤臂再肘。”《白虎通圣人篇》作“三肘”。《太平御览》三百六十九引元命苞又云:“汤臂四肘。”《艺文类聚》十二引元命苞、《初学记》九引帝王世纪、宋书做“四肘”。各说并异。

11.《春秋元命苞》曰::汤之时,其民大乐其救之于患害,故乐名《大护》。护者,救也。

大护:即“大護”,乐名。《风俗通义声音篇》云:“汤作《护》,护言救民也。”《吕氏春秋·古乐》:“汤于是率六州以讨桀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宁,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以见其善。”高诱注:“《大護》《晨露》《九招》《六列》皆乐名。”《广雅·释乐》作“大頀”,王念孙疏证:“頀,各本讹作護,惟影宋本不讹。”按:頀、護、濩,古字通。“大護”亦作“大濩”“大頀”。頀,《玉篇》《四声篇海(明刊本)》:“頀,胡故切,汤乐名,亦作濩。”《广韵》:“頀,大頀,汤乐明,《周礼》作濩。”《集韵》:“頀,大頀,汤乐名,通作濩”;《字汇》:“頀,胡故切,音護,大頀,,本作濩,后人去水加音。”《正字通》:“頀,胡误切,音護。大頀,汤乐名。《周礼》《左传》本作濩。”

参考文献:

[1]方广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藏敦煌遗书[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13.

[2]四部丛刊三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北魏]郦道元.水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方勇.子藏·道家部·淮南子卷[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

[7]王利器.新语校注:新编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12.

[8][清]宋翔凤辑.帝王世纪集校序[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9][汉]高诱注.吕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傅斯年图书馆藏敦煌遗书校录整理》编号16YJC8700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史料
史料辨析方法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解放军守护天一阁史料辑注
史料二则
史料实证:谁是“鸦片战争议案”的决定者
美育史料·黑白影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立足2016版新教材培养史料实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