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的深远意义

2019-06-11范荣晖

知与行 2019年1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强国总书记

范荣晖

当今时代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互联网的发展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敏锐,较早地注意到互联网的广阔前景和丰富应用,注意到互联网对中国、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巨大影响。他对互联网的发展高度重视、准确把握、深入研究,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先后发表了大量的深刻论述,做出了许多重要判断,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互联网的新理念、新观点、新要求,科学回答了网络强国建设“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样”等一系列时代课题,形成和丰富了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

从整体上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互联网思维和执政党思想的特征,确立了“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的“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建设目标,提出了“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要有丰富全面的信息服务,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化;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有高素质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队伍;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的任务要求,明确了“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加快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加快提高网络管理水平,加快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加快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加快提升我国对网络空间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的工作举措,基本完成了网络强国建设的顶层规划和总体设想。我们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深远意义。

一、建设网络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网络空间的现实擘画

互联网是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颠覆性力量。自诞生以来,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深刻地、不可逆转地重塑着人类社会和现实世界。它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使衣食住行游购娱等人类行为逐步网络化,在未来甚至可能创新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社会形态。它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与思维方式,使信息传播和社会思潮超越了民族、地域、国家的界限,更加快捷丰富、多元多变、开放交融,有力地促进着人们思想的交流和文化的交融。它挑战了政党活动、政府治理和国际关系的传统模式,产生了新型的网络政治活动。它带来了眼花缭乱的经济现象和商业模式,塑造向数字经济转型的新趋势,拓展了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可以说,互联网大大丰富了现代化國家的内涵和标准,在一定意义上,互联网代表着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必然以实现网络强国为基础和前提。不是网络强国就不能说是现代化强国。谁把握住互联网时代的大势,谁就能领风气之先,找准生产力发展的正确方向;谁在网络强国建设先行一步,谁就能赢得新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先机。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就指出:“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样一个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世界潮流,而且这个互联网时代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作用。”他强调:“互联网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很多领域的创新发展带来历史机遇。”同时,“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进而提出了著名的论断:“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这种对互联网全面而准确的判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世界眼光和历史高度,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奠定了基础。我们党也迅速开启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建设的新篇章,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深刻认识到网络化、信息化是加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机遇,是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进一步发展壮大网信事业,大力推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建设,让网络空间成为放飞中国梦的新天地。

二、建设网络强国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之意

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在新时代,互联网在破解新难题、化解新矛盾、满足新需要方面,已展现出其他手段和途径不可比拟、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和网络媒体的壮大,使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达渠道,可以通过论坛发帖、微信朋友圈、个人微博等方式,方便、自由、完整地表达个人意见和诉求,让互联网成为民意民情的新兴聚集地,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表达权。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获得了实时快捷的信息接受途径,刷新了信息传播的概念和效果,可以说普通人已经是“一机在手,尽知天下事”,人民群众知情权得到空前满足。同时,网络的平等、虚拟、交互、便利等属性,大大激发了人们对公众事务和公共议题的热情,大大提升了社会动员能力和速度。广大网民在网络上要求事实真相、鞭挞丑恶现象、抨击社会不公、呼吁公开透明,各地各部门适应网络时代需求,高度重视网络舆情,落实群众路线,积极在网上发布信息、公开真相、回应关切、引导舆论,形成良性互动,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权得到鼓励和保障。这充分证明了互联网已成为新时代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的重要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敏锐把握了互联网在我国的独特作用,创新性地提出了“网络群众路线”的新观点,强调:“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因此,他号召“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设,积极回应网民关键、解疑释惑。”进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同心圆”的新概念:“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他尤其强调,对网民“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区别对待,努力“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运用互联网,既要努力营造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又要着力打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和谐的网络秩序;既要高度重视互联网舆论监督的巨大威力和积极作用,又要着力提升网络舆情把握和应对能力,进而把互联网建设成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保障人民政治权利民主权利的有力武器。

三、建设网络强国是实现中国共产党信息化转型的必由之路

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在党的准确判断和有效领导下,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鼓励下,短时间内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覆盖人群、硬件建设、网络应用,还是技术创新、投资强度,都走在世界前列。应当说,在全球互联网发展的视野下,已经形成了双强并列格局,正在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这一成绩的取得,雄辩地证明了我们党在互联网领域的成功和辉煌。但对于互联网,我们未知的远远大于已知。我们仍应清醒地看到,互联网给我们党的长期执政带来的严峻挑战。无论是在网络空间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的宣传教育,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党的组织建设、组织生活的网络化趋势;无论是走好网络群众路线、从网上了解民情民意,还是提高舆情应对能力、提升网络执政水平,都需要党在指导思想、工作重点、资源投放、能力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向互联网倾斜。更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互联网是青年人的事业,90后的年轻人是天生的互联网“原住民”,对他们而言,互联网是与生俱来的生存环境和不可缺少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互联网就会有什么样的青年一代。党只有掌握了互联网,才能更有效地掌握青年,赢得青年人的认同与追随,进一步筑牢和培实党的网络执政基础,从而赢得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的影响不断从线上外溢到线下,对现实社会形成巨大冲击,网络已经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他强调:“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搞不好会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并振聋发聩地提出:“如果我们党过不了互联网和新兴媒体这一关,可能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第一次从政治的高度,凝练准确地阐明了互联网对我们党的重要意义,也从执政规律的角度,指出网络舆论对巩固我们党执政地位的重要意义。这不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发展和时代变化的高度敏感和精准判斷,而且体现了“政治和技术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成功运用。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不但明确要求“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掌控新闻舆论阵地的关键”,“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还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把互联网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领域和重点方向,把网信事业作为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网络强国的征程中不断加速中国共产党向信息化转型,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使我们党始终能够引领互联网发展潮流,永葆网络时代的青春活力。

四、建设网络强国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突出特点就是需要应对互联网对各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挑战。但由于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信息鸿沟”仍在加深,侵害个人隐私、黑客攻击、网络犯罪等逐步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威胁。互联网是无国界、无边界的,我国建设网络强国更不可能闭门造车,必须处理好开放与自主的关系,“内外兼修”,把互联网的国内建设与国际合作统一起来,把互联网空间的国内治理与国际治理统一起来,积极融入全球互联网体系,参与到全球互联网治理进程中,充分展现作为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跨越进程中的全球责任和大国担当。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进入关键时期,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他倡议国际社会应该在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进而创造性地提出了“网络主权”“信息主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新理念新主张,阐述了“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的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宣示了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点主张”:“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这些内容比较全面地规划了中国对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整体战略架构和工作方案。这是中国向国际互联网的重要贡献,反映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深度介入国际互联网治理的意愿,得到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认同。同时,在具体实践上,我国连续五年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积极参与多个国际互联网技术治理组织的活动,牵头提出新的互联网技术标准,日益成为国际互联网舞台的活跃成员和重要力量。应当说,互联网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已经成为中国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新时代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一面推动国内互联网建设发展与治理,一面与各国一道,推动全球互联网“发展共同推进、安全共同维护、治理共同参与、成果共同分享”,不断丰富“中国方案”的内涵,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学员、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徐雪野〕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强国总书记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科技兴邦 创新强国
时局图
70年强国梦圆 70面行业旗帜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秦晋争霸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