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事后素”解疑

2019-06-01张青山

书画世界 2019年12期

张青山

内容提要:孔子提出的“绘事后素”之本义,后人有多种理解,东汉郑玄解释义是:“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宋代邢昺則解释为:“案《考工记》云:‘画缋之事,杂五色。下云:‘画缋之事,后素功。是知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文章也。”当代文学家乌恩博先生将其译为“绘画之事是在有了洁白的质地之后进行的”。黄宾虹则以为就是当下绘画后期的“提白”。笔者以为其本义应为“色彩渲染是在素描造型之后”。

关键词:绢非白色;染色后于素描造型;素非白色专指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绘事后素”语出《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1]关于“绘事后素”一语,东汉郑玄以为:“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2]意思是先染出不同色相的颜色,最后再施以白色。由于郑玄学术地位的权威性,画缋之事后布白色颜料之说影响至深甚广。北宋学者邢昺解释为:“案《考工记》云: ‘画绘之事,杂五色。下云:‘画缋之事,后素功。是知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文章也。”[3]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不这样认为,他另行注释:“‘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谓先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4]以据此解释,当代文学家乌恩博先生在译著《四书》中传释为:“绘画之事是在有了洁白的质地之后进行的。”画家黄宾虹则认为“绘事后素”就是当下绘画后期的“提白”,他1948年在上海美术茶会上的演讲词中说:“又如孔子所说的‘绘事后素,也是讲绘画方法的。宋人解释为先有素而后有绘,以为彩色还在素绢之后。这也是一种误解。实际上那时代有色的绢居多,而且没有纯白色的绢,后来直到唐代,纸都还是淡黄色。‘绘事后素的意思,乃是先绘彩色,然后再加上一种白粉,这和西洋画法相同,日本画也是如此。”[5]但结合《论语》原文,这种种解释不仅与原文情节不符,而且不符合绘画操作步骤。

一、绢非纯白颜色

孔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纸张尚未发明。绘画事宜只能以绢为媒介。在古代,绢就是蚕丝,狭义的绢是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所织造的纺织品。由于现代社会纺织品原料的拓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因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称为“真丝绸”。历史上丝绸织品技术曾被中国垄断性地掌握数百年,这是因为蚕丝织造技术在当时是一种精巧复杂的“高科技”工艺实用品。通过现代科技检测,我们发现:蚕丝属蛋白质纤维,又名丝素蛋白,是一种合氮的高分子化合物,其大分子的单基是α-氨基酸;丝素蛋白分子中因合有一定量的羟酚基及其他结构,容易吸收紫外光而变性,氨基酸组成发生裂解,白度明显下降,随照射时间的增加,丝素蛋白泛黄程度也增加,特别是在受潮状况下,泛黄更为严重。[6]所谓“洁白的绢”在古代并不存在。

二、绘事后于素描造型

孔子所说的“绘事后素”一词源头应出自《周礼·考工记》:“凡画缋之事,后素功。”“绘事”即“画缋之事”。古代的“画缋”,仅限于绘画(合刺绣等)的后续工作,不是创作绘画作品的全过程。《考工记》中的“画”专指笔涂五彩颜料成彩图,其“缋”是指刺绣彩色丝线以组成绚丽花形,它们仅仅局限于设色操作与刺绣操作部分。在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中,一直有“画”为“涂彩”、“缋”为“设色”的说法。“画”和“缋”,《考工记》称为“设色之工”,指出“设色之工五”,并具体列出了程序名称:“设色之工:画、缋、钟、筐、慌。”即不同分工的画工、缋工、钟工、筐工等。《考工记》首先说:“画缋之事,杂五色。”请注意“杂五色”——青、赤、黄、白、黑,这正是专指设色操作部分,之后才说“凡画缋之事,后素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凡是各个环节的青赤黄白黑相杂的设色之事,全都依赖素描的功劳。素功先行,染色之绘事在后。“绘事后素”是手工艺人们对绘画程序步骤口耳相传的经验总结。所以,“绘事后素”义即“染色之事后于素描稿”,先创作素描造型,然后才能够布色或进行刺绣美化。素描创作造型是先导,是根基,是骨干。

《考工记》使用的这种概念其实并不鲜见,这个概念曾广泛见于文献,流行于社会,传承于民间。例如,《仪礼·乡射礼》就记载:“大夫布侯,画以虎豹;土布侯,画以鹿豕。”这个所谓的“侯”,就是箭靶子的意思。《周礼·春官·司常》记载:“(旗物)皆画其象焉。”几个“画”字都是指画工设色。《尚书·顾命》记载公元前1004年周成王死时的灵堂装饰有“画纯”。什么可以称为“画”呢?过去的说法是:“彩色为画。”唐代的学者孔颖达认为:“《考工记》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是‘彩色为画,盖以五彩画帛以为缘。”灵堂张挂的帷幕都是“画缘”,即布帛边沿装饰的彩色花纹。《尚书·益稷》记载:“絺以五采”就是缋。“缋”通“绘”,从丝,缔即细线(不一定是蚕丝),绣为以针走线之操作,缋是统称。缋属于设色范畴,今天民间女红叫配色线。“缋”“绘”同音同义,文献混杂使用,毫无区别。若从字面上看,“缋”从“贵”,绣品珍贵;“绘”从“会”,指会集、杂五色。自汉唐以来,“绘”为通用字。

三、“素”非白色专指

孔子的“绘事后素”,推重“素”的功用。“素”是什么?这是该词的核心。

在古代,“素”的意思为本色、底色、白色、无色,但此“素”用法特别。可以肯定地说,“素”不是郑玄所理解的“白采”,杂五色中已包含白色颜料;也不像是朱熹的“粉地”,一幅白绢的价值不会得到孔子这样的重视。当我们明白了“画缋之事”是为设色,无论是画工设色还是缋工设色,都要有人先画出图样造型,即创作稿图。这种范式草图是称为“素”,在语言双声习惯上理当称“素”。素为黑色或单一色线描,也称白描(无彩色,不是白粉勾线)。今日美术界通行称白描(古代不称素描,素描一词是外来语,明朝后传入中国),以免与西方传入的素描概念相混。“素”实乃指白描造型。《考工记》所记画工、缋工只负责布色,自己并不会创作白描稿,白描稿靠传承稿本,或另有专人创作。很显然,白描稿是基础,技术含量要求高。白描稿完成后交给画工设色、缋工刺绣,由他们完成后期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