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升学压力背景下我国校园足球政策问题研究

2019-05-30陈淞滨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升学压力升学踢球

陈淞滨

2015年7月22日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教体艺[2015]6号),要求在校园足球普及程度大幅提升的目标之下,支持建设2万所左右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25年达到5万所[1]。随着一轮一轮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实施,校园足球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校园足球的人口也呈日渐增长的趋势。但是,面对传统应试教育升学的压力,很多人最终选择放弃了足球。为了鼓励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校园足球活动中,教育部做了大量工作并针对性地出台了相关政策。对缓解升学压力的校园足球新政进行总结梳理,将有利于拓宽校园足球的参与面,有利于校园足球真正的普及与发展。

1 升学压力与校园足球发展的内在关联

自校园足球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进入校园以后,足球似乎已经确立了它在现在以及未来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面对接受教育的双重选择,是“踢球”还是“学习”,一直是困扰我们多年的一个心病。客观分析 “踢球”和“学习”之间的联系(见图1)可发现,升学问题是校园足球发展的瓶颈。随着校园足球政策的不断出台,这种矛盾冲突的尴尬局面有所缓解。人们对“足球”和“学习”的认知有了新的变化,即对为何要开展校园足球,踢球是否会影响学习,踢球能不能有出路等问题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但政策执行效果如何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完善却需要我们更多地研究支持。

图1 “踢球”和“学习”问题关系分析图

2 校园足球参与者的升学压力分析

2.1 主体参与者的升学压力

要全面地分析“踢球”和“学习”矛盾关系,首先要确立矛盾的主体,也就是“学生”。作为“踢球”和“学习”的双重受教育者身份,必然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其次要确立与学生联系紧密的个体,即影响学生“学习”和 “踢球”的一些客观因素(见图2)。第一,学生自身对足球的兴趣爱好是校园足球运动能否普及发展的前提,他们对待足球积极的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是校园足球运动能否良性发展的先决条件;第二,学生参与校园足球运动要面对家长、学校、教练、老师等对“校园足球”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而采取的不同的决定,并要在各种决定中做出依次排序,最后依据各因素影响来确定自己“踢”还是“不踢”,“怎么踢”等问题?校园足球运动得以迅速开展并实现社会化,需得到家长、学校、教师、教练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同和支持,目前为止尚需时日[2]。很多人反对孩子踢球,根本上是足球文化的植入问题,关键在于人们认知结构的转变问题。

图2 “踢球”和“学习”矛盾问题主体关联关系分析图

2.2 与主体参与者关联紧密的相关客体的升学压力

围绕着矛盾主体“学生”在“踢球”和“学习”问题上的主观意愿,与之联系紧密的客体在“踢球”和“学习”问题上各有自己不同的认识(见图3),这也间接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参与踢球的主观愿望,影响校园足球的广泛开展。

图3 与主体参与者关联紧密的相关客体的升学压力示意图

首先,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作为学生而言,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似乎只有通过学习才得以实现,加之受制于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社会对于学历的高标准要求,使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大量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严重挤压了孩子的课余时间。出于对足球的兴趣和爱好参与足球活动,只能利用每周短短的几节体育课的时间进行,课外时间几乎为零。一直以来,踢球影响学习是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共识。学生为了不让家长和老师知道,课外训练“偷偷摸摸”,补习期间“溜”出来踢球已成惯例。这对校园足球的良性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其次,家长的态度一直是学生人生道路的风向标。家长们的意愿基本上左右了学生的踢球行为,即便是学生特别喜欢足球。在大多数家长心中,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与期待,加之逐年增加的升学压力和对足球文化认知的缺失,限制了孩子的很多兴趣和个性[3]。踢球和学习似乎已成为单选题,这是校园足球发展的桎梏。

再次,校园足球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目前为止校园足球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学校迫于升学压力、场地、经费、教练员等原因没有得到落实,或流于形式走过场,有些学校存在国家方针政策落实不到位、基层成果缺乏总结提炼和推广不足等现象。

最后,教师以升学率作为其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教练员则以足球队所取得的名次为最终目的,由于两者的价值取向不同,因而造成了两者在实际工作中各自为战,“学”与“训”相脱离,使得学生在“踢球”和“学习”的选择中模棱两可,思想压力增大。一直以来学生面临的两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这是老师和教练员迫于升学的压力,思想认识上未达成一致,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所致。

3 缓解升学压力的校园足球新政功能解析

3.1 拓宽升学通道,强化训练动力机制

为了缓解多方面临升学的压力,使踢球的学生有个好的归宿,教育部力求打通省城、市域足球运动人才升学通道,设立3+2模式,制订了小升初足球特长生政策,其目的是在没有特殊招生规定条件下,对强化训练动力机制进行的探索。在校园足球改革工作的一年时间里,青少年足球人才的输送和升学制度的改革已系统开展并初见成效,基层学校校园足球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2 加强课程建设,处理学训矛盾和学赛矛盾

学生参与训练和比赛,必然会挤压学生学习的时间。一直以来,学校足球队中的大部分队员的学习成绩都比较差,与学校的要求相距较远。为了妥善处理学训矛盾和学赛矛盾,对学生参加训练、比赛以后,各学科教师逐科、分年级为参赛队伍补课,并对体育特长生的课程进行专门的设置和学习成绩的跟踪管理,以此促成“智育”和“体育”的双重发展。

3.3 多方资源挖掘,赢得多方参与和支持

挖掘家长资源,让家长充当裁判参与学校的足球比赛,利用家长的力量缓解教师力量不足并取得家长的支持;拍摄学生的“足球故事小电影”,为学生进行足球宣传和励志教育;“一元看中甲”,调动5万学生和一万家长观摩中甲比赛,用少量资金动员家长和学生观赏和关心足球;学校内设立“足球奖学金”,形成学生参加足球训练的新动力。校园足球的开展,需要多方的支持和参与,通过调动多方资源,逐步改变社会对足球的认识,对校园足球的顺利开展助力。

3.4 强化科学管理,创新招生制度

招生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为校园足球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并为持久发展提供动力机制。为改善体育特长生管理并进行制度创新,教育部针对性地制定了体育特长生的学籍和管理政策;为创新地区特殊招生制度和科学招生方法,制定了《Q市中小学足球后备人才招收办法》《Q市中小学足球后备人才专业选拔测试办法》等,逐步形成校园足球改革和工作的动力机制,确保校园足球能够健康、持久发展。

4 缓解升学压力的校园足球新政存在的问题

4.1 辐射重心有所偏移

目前,校园足球政策已经辐射到大部分的校园足球参与者,但我们回顾已经出台的相关内容,绝大部分是针对学生主体进行的,趋向于主体的招生、选拔办法等。针对学生主观愿望起决定性作用的、关联紧密的客体制定的政策文件则相对较少。校园足球和谐育人环境需要学校、家长、教师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4],其活动的推广,学生主体参与的主观愿望是先决条件,客体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方失去动力,将会影响校园足球的普及推广。

4.2 延续性不够

就目前而言,国家政策是重点扶持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发展。小学升初中足球特长生政策已经出炉,在实践中已初见成效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中阶段是关系学生出路的阶段,有很多的学生因学习问题而放弃了足球,使小学、中学努力的成果最终出现断层。由于这个阶段的政策正处于摸索、实践阶段,为了避免出现断层,要尽快总结、出台切实可行的方案,保障政策的延续性,这对推动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4.3 效果评价体系缺乏

在实践过程中,政策的出台落实、执行的效果如何?对缓解升学压力到底有没有起到作用?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对哪些人起了作用?还缺乏哪些方面?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地进行分析、总结,建立效果评价体系,对一系列的问题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及时地调整策略,保障政策所能发挥的功能最大化。

4.4 监管机制欠缺

新一轮的校园足球启动之后,举国上下积极响应,在政策的推动下各地的校园足球运动显示了巨大的活力。但是,新政正处于摸索期、实践期,各地区都有比较大的灵活度和可操作空间。这样一个阶段最容易造成制度的泛化,容易造成区域的不平衡、不公平现象而使人们对制度产生分歧甚至失去信心。对于政策规定的内容到了地方往往没有了下文,也没有相应的实施方案,均与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缺乏监管部门有关。各地执行力不够,上下联系不紧密,相互合作意思不强,导致校园足球系统发展推动力不强[5]也是足球新政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

5 缓解升学压力的校园足球新政推行的若干建议

缓解或解决校园足球大发展背景下学生主体以及与之联系紧密的相关客体面临的升学压力,改变对足球错误的认知,形成新校园足球大环境下新的政策体系,获得多方的参与和支持,为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5.1 全线贯通,助力升学

缓解或解决升学压力,拓宽升学通道,让更多的学生投入平时的训练和比赛中去,这是强化训练的动力机制。我们的校园足球在重点扶持中小学的同时,应该注重高中、大学等阶段的衔接,在政策制度上也要重点引领。打通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升学通道,打造自上而下逐层招生的一种全线贯通模式,是解决足球参与者后顾之忧的重要举措。在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省、市都在打通升学通道问题上做了创新实践和尝试。与此同时我们要警惕升学制度的泛化,教育部作为监管部门一定要统一方向,严格把关,做到申报—审核—评估—试点—监控—管理—行文—推广一体化。对一些违规操作要及时制止。

5.2 齐抓共管,“学”“训”两不误

在处理“学习”和“训练”的矛盾上,所有相关校园足球参与人员一定要分清主次,正确、理性地看待校园足球发展问题。校园回归育人本质,根植校园足球文化,其发展的要义是遵循学校体育发展的目的要求和规律,不能超越特定的范畴而把它扩大化。围绕着“学习”,“训练”作为育人的一种辅助手段,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要鼓励参与,支持发展,但是又不能因为痴迷或为了达到竞技目的而“过度训练”,消耗大量精力影响学习。参加训练和比赛之后的补课,要在了解学生的精神状态、体能状况下进行,在时间和内容上做出适当的安排。平时要对“学习”和“训练”严格监控,尤其是科任老师和教练员,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训练情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交流。出现问题应协调应对,共同监管,形成合力,以此达到“学”“训”两不误。

5.3 全民参与,多方支持

校园足球的发展需要多方的联动,在鼓励主体参与的同时,我们要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校园足球工作中来,重心不能有所偏移。要把校园足球参与者的方方面面都作为重点来抓,找到足以吸引广大参与者投入的一个“切入点”。围绕这个“点”制定相应的对策,缓解升学压力,扩大参与面。面对校园足球资源总量欠缺的现状,我们要依托地方财政拨款为主,以社会的支持为辅的思路,吸引更多社会资源的投入,不断拓展资源,得到多方的支持,为校园足球的发展提供保障。

5.4 完善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缓解升学压力的校园足球政策制度,目前还不够完善,因此急需解决以保障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完善制度的工作要以“主、客体共同激励”“学训同步”“助力升学”为主要思路,即“校园足球多方融入”“学与训双重发展”“学生升学完成就业”;要以“监管制度”“评价制度” “奖励制度”为辅,即对校园足球工作的开展要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及时对政策落实的效果进行评价,制定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奖励办法。由此,我们就能更准确、更符合实际地完善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升学压力升学踢球
踢球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学习、踢球两不误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探析
加强心理辅导,提高高考成绩
升学啦
像梅西那样踢球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