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几点思考

2019-05-23海潮

商场现代化 2019年5期
关键词:产生原因

海潮

摘 要:农村信用社受历史原因影响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加之服务于农村地区,很多业务的开展受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及特点影响较大,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经济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经济收益低、生产周期长、整体信用环境差等原因所致,对农村信用社发展起到了掣肘作用。本文主要通过阐述不良贷款产生原因,对不良贷款实施管理的意义,管控不良贷款方法等,为农村信用社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提供思路。

关键词:产生原因;集中管理意义;管控方法

目前看来,不良贷款是掣肘农村信用社发展与经营的重要阻碍,且不良贷款率高的问题普遍存在于我国农村信用社系统,由此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影响包括信誉度降低、承担风险变高、资金流动性减弱等。如何处理不良贷款这一问题,成为各地区农村信用社迫切解决的问题。现阶段,在农村经济发展特点与农村信用环境转变缓慢的过程中,农村信用社还是要通过在内转变经营方式,创新管理办法,创新工作思路,在外寻求宽松政策,加强宣传引导等,多管齐下,解决不良贷款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

1.农村信用社体制原因

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是在上个世纪国家为服务集体经济而设立的由地方政府管理的集体所有制的金融机构。这就使农村信用社在管理运营方面存在半行政半企业的模式,在服务农村、农民、农业时,会受到行政干预,或是政策要求,以牺牲经济效益为代价,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一旦贷款对象出现经營问题丧失偿还能力,这就很容易产生不良贷款,甚至成为农村信用社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包袱。

2.农村经济特点所致

从农村、农民角度分析,我国的农村地区面积广阔,相对封闭,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意识不能与时代接轨,对于国家政策、金融知识了解匮乏,因无知而产生怀疑心理,对于农村信用社推出的各项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有不信任感出现问题会认为是农村信用社不作为,导致关系僵化,不易处理。而且,在农村信用社多为农户联保贷款,发起人往往是村干部或威望很高的人,一旦出现不良贷款,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到整个村或地区的还款意愿。

从农业的角度分析,农业结构单一、受自然灾害影响大、生产周期长、收益低等特点,都是导致农业贷款回款难,发生不良贷款的原因。一些乡镇企业受限于规模与技术,经营管理方式粗放,抵御风险能力差,一旦在经营方面出现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还款能力。

对于一些政府扶持或者牵头协调贷款的乡镇企业,一旦出现经营问题造成关停并转等情况,就会出现债务责任模糊,权责混淆等问题,农村信用社往往很难完成贷款的清收工作。

3.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所致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一些技术含量低、效益差、污染重、适应性差的企业被市场逐步淘汰,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还有一部分则是政府干预,强制执行的结果,后者往往把偿还贷款工作放在关停并转工作的最后,这就导致企业权责不清、债务责任模糊等问题的产生,在开展贷款清收工作时,农村信用社就会处在被动位置,最后成为了产业结构调整成本的买单者。

二、农村信用社对不良贷款进行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保障农村信用社正常运营

对不良贷款进行统一制度管理,盘活落实不良贷款追回工作,是各地区农村信用社在做工作规划时的重点难点,对于保障农村信用社正常运转经营,减轻业务压力,坚定服务“三农”的理念具有实际意义。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人员专业能力有限,农村信用环境较差等原因,即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依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有利于控制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增长率

目前看来,“前清后增”依然是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普遍现象,这主要是由于20世纪末期之前的不良贷款无法进行责任追究,这就导致个别人利用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浑水摸鱼,钻制度的空子,使得农村信用社在面对不良贷款时处于被动地位。农村信用社加强对不良贷款的管理,立即认定贷款责任,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信贷业务经营质量,控制不良贷款增长率。

3.有利于集中力量盘活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管理工作需要有专人负责,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村信用社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推行人力资源管理,通过选拔竞聘等方式,集中任命一部分业务能力过硬,专业知识丰富,服务经验丰富的人员成立专项工作管理小组,集中精力盘活一些时间长、金额大、关系复杂、涉及面广的不良贷款,扩大清收成果,促进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信用社管控不良贷款的方法

1.政府简政放权减少干预,创造双赢局面

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农村信用社的行政干预,提高金融执法力度,帮助树立信用观念及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利用经济杠杆与市场调节等间接方式对农村信用社实行管理。在获得更多自主权及发展空间后,农村信用社可以站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惠农惠民的角度,开展各类信贷业务,这样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安全得到保障,获得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得到资金支持,有利于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取得政绩。

在简政放权的前提下,农村信用社要转变管理机制,加强风险管控,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吸收乡镇企业股金、农民资金,增股扩股增加资金储备,让乡镇企业和农民在心理上对农村信用社产生认同,让他们感受到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内心认识到不良贷款的危害,并自觉维护贷款安全,改善信用环境。

2.建立客户经理责任制,提升农村信用社贷款质量

农村信用社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不良贷款管理办法,根据不良贷款的内在特点,将其划分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等,分门别类安排专人或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进行盘活工作。

更为直接的办法是建立客户经理责任制,由他们直接负责不良贷款的盘活工作,定期组织客户经理进行工作汇报与思路总结,并适时进行培训提升,提高客户经理的业务能力。作为与客户直接接触的工作人员,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对客户经理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严格的审计考核制度,农村信用社要在听取客户经理工作汇报后有所行动,不能把问题都扔给客户经理自己解决,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便利条件,在手续齐全,报批合规的情况下,为客户经理开展不良贷款盘活工作开通绿灯。

在建立客户经理责任制的基础上,可以相应配套完善清收激励机制,将客户经理的绩效晋升与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挂钩,综合考虑不良贷款产生时长,清收工作开展难易程度等因素,在不良贷款清收工作完成后,合规合法地进行物质、职级、荣誉等方面的奖励,以此提升工作积极性,提高农村信用社贷款质量。

3.申请减免税收,灵活调整利率

农村信用社经营收入的7%-10%用于向国家缴纳各种税务,这对于定位于服务“三农”的农村信用社而言,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农村信用社的盈利水平及经营收入,从而降低资金的储备量及流动性,降低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由于在促进“三农”发展的过程中,在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往往会牺牲一部分经济效益而调低利率发放贷款,一旦贷款对象出现经营问题,贷款无法收回,就会出现亏损情况。

而不够灵活的贷款利率,在现阶段,基本上不适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国家对“三农”发展的预期,这使得一些农村集体、村办企业、乡镇企业往往由于无法接受贷款利率而放弃向农村信用社贷款,或者勉强贷款,无法获得资金支持或背负上巨大的债务压力,一旦经营出现问题,就容易丧失偿还能力,造成不良贷款。

为此,农村信用社可以申请政策支持,一方面减免部分税收,提高农村信用社盈利水平及资金储备量,增强资金流动性与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则可以向人民银行申请适当灵活调整贷款利率,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贷款用途、贷款种类等制定利率标准,以此提高農村信用社吸收贷款的能力,提高贷款对象偿还能力,降低产生不良贷款的可能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信用社对待不良贷款问题,一方面要争取政府支持与宽松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信贷服务安全系数。在现行体制还未完全理顺,半行政半企业的运营机制还在变革之际,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借鉴同业银行对待不良贷款的经验与方法,制定适用于自身的不良贷款管理办法,实行集中管理,以达到盘活不良贷款,降低不良贷款率,促进农村合作社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建霞.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风险控制策略[J].人力资源管理,2018,(7):665-666.

[2]王丽静.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成因与对策[J].经贸实践,2018,(21):126.

[3]范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处置对策研究[J].区域治理,2018,(27):141.

猜你喜欢

产生原因
初中英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转优策略探析
钢筋混凝土裂缝预防及处治措施研究
韩语教师焦虑感产生原因分析
系列犯罪的地域化问题研究
浅析企业劳资纠纷产生原因及化解对策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汉代美术中的云气纹
论城市防涝设施规划建设与内涝防治
浅析高职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