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区域性特征分析
——基于现有省际数据

2019-05-14赵轶龙戴腾辉

中国体育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增加值体育产业省份

赵轶龙 ,戴腾辉

被称为“朝阳产业”的体育产业,在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统计数据显示①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801/603685.html,2016年,韩国、美国、法国、日本等世界国家的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各国GDP比重均超过2.0%,其中,美国和法国达到了2.9%、韩国高达3.0%,体育产业已逐渐成为推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相比之下,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虽不足1%,但近年来保持了快速上升的发展势头。以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46号文)的颁布时间为分界线,2004年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呈现出“平稳增长期”(2004-2013)和“快速增长期”(2014-2017)两阶段的特征①两阶段特征由作者依据现有数据划分得到。其中,2004-2014年全国体育产业数据来自杨越(2015);2015-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从总量上看,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为7 811.40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近2.3倍,是2004年的12.84倍;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从2004年的0.38%增长到2017年的0.95%②由于国家统计局对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做了重调整;因此经计算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为0.95%。。就增长率而言,平稳增长阶段(2004-2013),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7.3%,而快速增长阶段(2014-2017),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高达36.7%,是平稳增长阶段的2.1倍。

就我国经济形势而言,自2008年起,尤其是2013年以后,中国经济面临较为严峻的下行风险,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低速转变,增长率长期维持在6.5%~7.6%之间,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刘元春,2015;刘元春 等,2016)。“新常态”环境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寻找和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刘凤良 等,2017),已成为新一轮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体育产业在破解现阶段经济发展难题,推动转型创新发展方面有独特优势(鲍明晓,2018b)。作为未来的幸福、绿色、朝阳产业,体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价值将会逐步凸显(黄海燕,2018)。

体育产业统计数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是有效把握体育产业发展动态、准确掌握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的关键。由于我国体育产业统计工作起步较晚,体育产业统计口径、统计指标还在不断修订和完善,为透过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开展相关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在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统计局统一部署和协调下,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已被逐步纳入到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年度统计工作计划。自2015年起,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体育局已陆续公布了各省份体育产业统计数据,虽然现已公布的体育产业统计数据依然存在公开滞后、内容有限、可比性差、质量不高等现实问题(黄海燕 等,2019),但这些数据为我们在区域间开展体育产业发展的横向比较研究,探寻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的经济效应以及体育产业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区域特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与空间。

在全国各地体育产业发展呈现“风起云涌”之时,社会各界对体育产业给予厚望的历史关口,对区域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开展横向比较与分析,有利于更加精准、高位与系统地把握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深度与宽度(黄海燕 等,2019)。鉴于此,本文以2015-2017年全国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已公开发布的体育产业发展数据和经济增长数据为研究依据,重点围绕体育产业外部经济带动作用以及体育产业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区域性特征开展相关研究。

1 数据来源与统计口径说明

本研究所用到2015-2017年间相关省(直辖市、自治区)体育产业增加值、体育产业总产出等体育产业发展数据主要来自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体育局官方网站,部分省份的体育产业数据来自《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发展大会会议资料》③2018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召开的全国体育产业发展大会会议材料。(以下简称“会议资料”)。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体育局的体育产业统计数据以及“会议资料”中的数据是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体育局依据2015年最新修订的《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表》统计得到。此外,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2017年体育产业数据来自于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华奥星空中国体育产业平台”权威数据。本研究不含我国港、澳、台地区。

除上述有关体育产业相关数据外,下文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等经济发展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全国体育产业总量数据来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统计公报。无特殊说明,文中的数据均来自上述官方数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体育产业数据来源见表1。

2 体育产业经济效应的区域特征分析

2.1 体育产业增长效应逐步显现,东、中部地区省份体育产业经济拉动作用相对明显

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稳增长”“调结构”等方面的功能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借力发展体育产业应对经济增长下行风险,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推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如何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提升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稳增长、调结构等方面的作用(黄海燕 等,2016)是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为了直观地从区域和省际视角展现我国体育产业的增长效应,本文依据拉动率计算公式(熊健益 等,2017),以2015年为基期,给出了2016年体育产业对我国GDP的拉动率以及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体育产业对地方GDP的拉动率。从表2中的计算结果来看,2016年全国体育产业的GDP拉动率为0.142 3%。现有省际核算数据显示,体育产业对东、中、西部各省份GDP均有不同程度的拉动作用。这一数据表明,当前体育产业对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就现有拉动率数据的区域间特征来看,中部地区的湖南和河南省以及东部地区的福建省的体育产业GDP拉动率均超过0.3%;东部地区上海、广东、江苏3省份的体育产业GDP拉动率均在0.24%~0.28%;东部地区的山东、浙江体育产业GDP拉动率在0.15%上下,辽宁与北京在0.1%上下;西部地区除贵州、四川、重庆体育产业GDP拉动率超过0.1%以外,云南、宁夏与青海体育产业GDP拉动率明显偏低。总体来看,东、中部地区省份的体育产业经济拉动效应相对西部地区省份更为明显。

表1 2015-2017年全国及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体育产业数据来源Table 1 Data Sources of Sports Industry in China and Some Provinces(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from 2015 to 2017

2.2 体育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对第三产业发展起到一定助推作用,但区域间特征尚不显著

表2 2016年全国及部分省份体育产业对地区GDP的拉动率Table 2 The Pulling Rates of Sports Industry to Regional GDP of China and Some Provinces in 2016

就产业结构而言,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正从工业向服务业转型(或者说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已有的研究表明,以就业占比指标衡量的产业结构转型路径来看,1978-2013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占比共经历了“一二三”“一三二”“三一二”3个阶段,2014年首次呈现“三二一”模式(刘凤良 等,2016);而以三次产业增加值衡量的产业结构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且这一趋势仍在持续,第三产业(服务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是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而在这一过程中,体育产业,特别是体育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与高质量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向服务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在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作为评价指标,来分析体育产业发展对于第三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现有数据显示,2015-2016年,全国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从2015年的0.78%上升到2016年的0.93%,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现有数据来看(表3),全国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的10个省份的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均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就全国范围来看,2014-2016年,我国体育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就区域层面而言,从现有数据来看,地区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的影响的区域性特征尚不显著。

表3 2015-2016年部分省份体育服务业发展情况对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Sports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Some Provinces of China from 2015 to 2016

3 体育产业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区域特征分析

3.1 区域间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虽有缩小迹象,但阶梯差距分布特征并未改变

以各省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的大小作为衡量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差距的指标,2015-2017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各省份间体育产业发展差距虽有缩小迹象,但区域间差距阶梯分布差距特征并未明显改变,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依旧表现为从东到西,依次由强到弱递减的趋势(表4)。

就东部地区而言,2015-2017年上海、浙江、山东、江苏、广东、福建、辽宁等省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整体上呈现递减趋势,但其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比位于3%以上的特征并未改变,其中江苏、广东、福建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比维持在10%以上的水平,上海、浙江、山东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比维持在5%~10%的水平。就中西部地区而言,2015年,中、西部省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比主要分布在0.15%~4.63%,2016-2017年间,现有数据显示,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比在此期间有升有降,上升企稳迹象并不明显。2015-2017年,中部地区的湖南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比从2015年的3.54%增长到2016年的4.43%,2017年略有回落;河南省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比先由2015年的3.37%增长到2016年的4.65%,2017年又略有回落;2015-2016年间,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宁夏3个省份的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比呈现下降趋势;贵州、云南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比2015-2016年间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

3.2 东部地区省份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优势明显

体育产业总产出与增加值反映的是体育产业规模的绝对量,从2015、2016两年间现有17个省份的体育产总产出与增加值数据来看(表5),东部地区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北京等7个省份优势较为明显,中部地区3个省份产业总产出与增加值整体高于西部省份,西部地区除四川省与重庆市产业总产出与增加值相对较高外,贵州、青海、云南、宁夏等4个省份的体育产业总产出与增加值与东部地区省份相比差距较大。整体来看,上述数据反映出,东、中、西部各省份在体育产业规模的绝对量上呈现阶梯分布,东部地区省份体育产业规模的绝对量优势较为明显,中部地区强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体育产业规模的绝对量整体偏低。

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反映的是体育产业的相对规模,能够体现出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产业的发展程度。从区域及省际层面来看,现有17个省份的数据(表6)显示,2016年,东部地区8个省份以及中部地区的湖北、湖南2省的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均超过全国0.87%的水平,中部地区河南省接近于全国水平。西部地区除四川省和重庆市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超过或接近全国水平外,贵州、云南、青海、宁夏等4省份该数据均远低于全国水平。上述数据所揭示的体育产业相对规模的区域间特征与体育产业规模绝对量的区域间特征基本一致。

3.3 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体育产业增速高于东部地区省份

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增长率能够反映出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体现出体育产业发展的速度。2015-2017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0.8%、0.87%和0.95%,全国体育产业增长趋势较为明显,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逐渐提升。从2015-2016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省际增长数据来看(表7),虽然,除北京与福建外的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各地区GDP的比重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增长率却有所差异。其中,增长率超过10%的6个省份中,中、西部省份占比较高,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南两省增长率分别达到55.172%和40.804%,西部地区的贵州、云南和四川3省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增长率分别达到43.483%、20.303%以及11.896%,东部地区的辽宁省增长率达到48.028%。增长率在1%~10%水平区间的6个省份有5个为体育产业规模绝对量排名前8的东部地区省份。整体来看,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在2015、2016两年间的体育产业相对规模的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地区省份。

表4 2016-2017年我国部分省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Table 4 The Proportions of Added Value of Sports Industry in Some Provinces of China in the National Sports Industry from 2016 to 2017

表5 2015-2016年部分省份体育产业总产出与增加值对比Table 5 Comparison of Total Output and Value Added of Sports Industry in Some Provinces of China from 2015 to 2016 (亿元)

表6 2015-2016年全国及部分省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 比重Table 6 The Proportions of Added Value of Sports Industry in GDP of China and Some Provinces from 2015 to 2016 (%)

表7 2015-2016年全国及部分省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增长率Table 7 The Growth Rates of Sports Industry Value Added to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in China and Some Provinces from 2015 to 2016 (%)

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对比能够从另一维度反映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速度。2016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6 475亿元人民币,较2015年同比增长17.8%,从名义增速看,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约6.7个百分点。2017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7 811.4亿元,同比增长20.64%,从名义增速看,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约10.75个百分点。根据现有省际数据(表8),2016年东、中、西部共计17个省份中,有16个省份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长率超越了该省份名义GDP增长率,这一现状与全国现状基本一致,这一数据也反映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增速明显的总体态势。从体育产业发展速度的区域特征来看,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南、湖北3省2016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达到69.72%、53.67%、25.13%,远超东部地区各省增长率水平。西部地区的贵州、云南、四川、重庆等4个省份,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也分别达到69.89%、30.63%、22.62%、13.00%,均超过或达到东部地区省份的增长率水平。总体来看,虽然中、西部地区省份体育产业规模低于东部地区,但近年来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体育产业增速高于东部地区省份。

表8 2015-2016年部分省份名义GDP增长率与体育产业增加值名义增长率对比分析Table 8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Nominal GDP Growth Rates and Sports Industry Value Added Nominal Growth Rates in Some Provinces of China from 2015 to 2016 (%)

3.4 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东部集聚特征突出

从现已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图1),东部地区除上海市以外的8个省份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5%,中、西部地区除江西、湖北两省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以外,其余省份该数据均明显偏低。从增加值的绝对量来看,2015年福建、广东、山东、浙江、江苏5个东部沿海省份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合计达到2 298.448亿元(福建929.18亿元、广东498.98亿元、江苏402.49亿元、山东239.57亿元、浙江228亿元),占当年全国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增加值的80%(图2)。东部地区中,福建、辽宁、河北3省份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省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形成了以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为主导的体育产业结构。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天津等东部沿海省份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虽然在产业结构上未形成绝对主导,但地位仍然十分突出。可见,相较于中、西部地区省份,东部地区省份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偏高,在产出总量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产业集聚特征突出。

3.5 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发展质量相较于东部地区省份明显偏低

图1 2015年部分省份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占各省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Figure 1. The Proportions of the Added Value of Sports Goods and Related Products to the Whole Added Value of Sports Industry in Some Provinces of China in 2015

图2 2015年东部五省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对比分析图Figure 2.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Value Added of Sports Goods and Related Products Manufacturing in Eastern Five Provinces in 2015

依据国家统计局《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2015),当前体育产业被分为11大类、37个中类和52个小类。11大类中,除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外,其他9大类被归为体育服务业(国家展和改革委员会,2017)。根据图3显示,2015年全国已公布体育服务业增加值数据的22个省份中,除福建、辽宁、河北3省外,其余19个省份的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12个省份超过70%。已公布体育服务业增加值的西部地区6个省份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均超过70%,中部地区5省中4省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均超过60%,中、西部地区省份的体育服务业在地区体育产业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图3 2015年部分省份体育服务产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Figure 3. The Proportions of Added Value of Sports Service Industry to the Added Value of Sports Industry in Some Provinces in 2015

然而,从体育服业增加值的绝对量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份的体育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明显高于东、中、西部其他省份,且优势十分明显。图4中的数据显示,2015年东部地区上海市体育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76.09亿元,浙江省为232亿元,山东省达到363.76亿元;而中、西部地区的江西、山西、宁夏、贵州、广西、陕西6个省份的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合计为236.01亿元(宁夏8.98亿元、贵州34.16亿元、广西52.1亿元、陕西48.8亿元、山西45.34亿元、江西46.3亿元),还不及上海市一个地区的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可见,虽然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的体育服务业在地区体育产业结构中占据了一定的主导地位,但其体育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相对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省份依旧偏小,发展质量明显偏低。

图4 2015年部分省市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对比分析图Figure 4.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Value Added of Sports Service Industry in Some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2015

4 讨论与分析

4.1 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形成有效体育消费市场的必要前提。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较高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体育产品供给与需求的双向匹配度,为有效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前提。图5中的回归结果显示,以地区人均GDP作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衡量指标,以各省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各省GDP比重作为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水平指标来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二者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其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高。

图5 2015年我国各省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各省份生产总值(GDP)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图Figure 5. The Relation Map of the Proportion of Sports Industry Value Added to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and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Provinces in 2015

2015年全国人均GDP为49 992元,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0.8%。以此为基准,表9中的统计和测算数据显示,201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超过0.8%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山东、重庆、湖北、河北、四川11个省份中有9个省份的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比重高达81.8%;与此同时,这11个省份中有9个来自东、中部地区,2个来自西部地区,余下的16个省份其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位于0.12%~0.78%,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有10个位于西部地区,比重高达62.5%。该结论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相关。

表9 2015年全国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 体育产业发展情况分析Table 9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China and Other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2015

4.2 区域间体育产业发展能力差距仍然较为明显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其体育产业发展的效果,而且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体育产业发展的能力。从需求角度看,体育产品具有较高的需求弹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居民体育消费支出比重,从而决定了体育产品的市场有效需求;从供给角度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其相对雄厚的财政实力、较为开放的投融资环境以及良好的企业研发氛围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产品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

以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和体育产业基地评设为例,近年来,在国家及各地方政府推动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的设立以及各层级体育产业基地的评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整合区域资源、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集聚,调整体育产业结构、推进体育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2017年底以前,全国已有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设立了省级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图6)。总体来看,设立地方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数量自东向西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但从引导资金的规模上看,东部地区设立引导资金的省份资金规模明显高于中西部设立资金的省份。从市场的反应情况来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的社会资本拉动效果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实施程序以及产业发展思路的差异,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在带动体育系统外部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效率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邢尊明 等,2015)。

图6 2017年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体育产业引导资金设立情况Figure 6. Establishment of Guiding Funds for Sports Industry in Some Province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in 2017

从体育产业基地的分布情况来看,2013年以前,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仅有6个且基本分布在东部地区。2015年以来,国家级产业基地的数量大幅提升,全国119个产业基地覆盖了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5个计划单列市,东部地区在基地数量上仍占据绝对优势。东部地区体育产业基地在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的作用较中、西部地区也更为突出。以2015年14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数据为例,东部地区产业基地与西部地区产业基地间在产业规模上最大差距可达到296倍,2015年产业规模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晋江、苏南、深圳、乐陵等4家处于东部地区的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所在省份人均GDP处于全国前8位;从产业基地经济贡献方面来看,2015年,体育产业基地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本地区GDP比重全国排名前三位的晋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龙潭湖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以及乐陵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均位于东部地区省份,且优势十分明显(温阳 等,2018)。区域间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在产业规模与经济贡献方面不平衡的特点也反应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下的东、中、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能力差距。

表10 2013-2017年度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数量及分布情况Table 10 The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National Sports Industry Bases in 2013-2017

4.3 中、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具备一定的后发优势

近年来,相对东部地区省份,中、西部地区省份存在体育产业发展增速快,但规模小;体育服务业占据地区体育产业结构主导地位,但发展质量不高的区域特征。就体育服务业的发展而言,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自身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居民体育消费能力偏弱,体育消费有效需求不足,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区体育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当前,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体育产业发展仍然依赖传统要素投入,自主发展与创新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市场中的生产要素结构也难以支撑体育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经济发展基础偏低、自身体育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发展空间受限等因素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体育服务业发展的能力与质量,但中、西部地区凭借自身拥有的特色自然、人文、农业资源禀赋,通过借助东部地区在人才、资金、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优势,面向全国市场推动地区“体、旅、文、商、农”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本也相对较低、空间较大,这一优势也为未来中、西部体育服务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带来了无限可能。

现阶段,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在东部沿海省份集聚的特征十分突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体育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其他省份。原因在于东部沿海省份发展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的要素资源禀赋优势突出,水陆空交通运输网发达,工业及制造业基础与技术水平相对较好,有利于节约生产成品,形成有效市场。然而,未来随着东部地区土地、人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进一步升高,中、西部地区反而有可能因其自身拥有的生产要素成本优势,具备承接东部地区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转移的基础条件。东部地区制造业向西部地区转移,一方面能够集中优势资源推动东部地区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体育服务业的发展质量;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东部地区制造业的转移,能够有效扩大地方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为打造中、西部体育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提供实业基础。

4.4 体育产业政策的科学引领与有效落实是产业实现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体育产业政策是国家以促进体育产业有序、健康与高效发展为目标,以引导、促进、规范、协调和监督为手段,为实现阶段性体育产业路线制订的行动准则,是国家干预体育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政策(鲍明晓,1996),是政府的一种重要治理工具,服务于国家治理(陈晓峰,2018)。作为制度范畴的体育产业政策虽然不是直接的生产要素,但对体育产业发展具有资源配置优化和引导性作用(丛湖平 等,2013)。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引导是做大做强体育产业的基础保障。

在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确保经济稳定增长的紧要关头,国务院颁布46号文提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使得体育产业在当前的“新常态”中第一次站在了国民经济转型、新增长的风口之上(杨越,2015)。发挥政策引领体育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既是国家层面实现经济转型,增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各地方政府推动地方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2016年以来,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根据地方体育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紧密围绕国家层面出台的《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以及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等运动项目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内容,积极推进地方体育产业政策的研制工作(表11)。地方体育产业政策的研制与发布,为推进地方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地方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有序推动地方体育产业发展发挥了一定的引导性作用,为地方体育产业逐步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创造了较为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表11 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 体育产业政策制定情况Table 11 Policy-Making of Sports Industry in China's Provinces (Regions and Cities)

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近年来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各类体育产业政策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还存在金融、土地、税费等方面产业政策执行配套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地方政府各相关部门政策推进的协同度不高以及政策督察落实机制不完善等具体问题。与此同时,在国家层面行政改革“大部制”背景下,地方政府体育行政机构的改革呈现出“自下而上”的在“大文化”管理范畴内融合的趋势(冯火红,2015)。部分地方政府,特别是市、县一级基层体育行政机构面对机构调整,尤其是在体育部门与相关部门合并的过程中,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工作的组织结构还存在不健全问题,体育产业管理工作机制还没有理顺,“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改革目标尚未完全实现,部分地区的政府基层部门在推动体育产业各项政策具体落实的能力与工作的覆盖面依然有限。体育产业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配套体系不完善、政策执行力度不足是导致部分地区产业政策引导功能尚未充分发挥,政策红利尚未充分释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未来进一步发挥体育产业政策的科学引领作用,确保体育产业相关政策的深入、有效落实是实现我国体育产业持续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

5 结论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的经济效应逐步显现。一方面,在我国经济增长出现较为严重的下行风险的现阶段,体育产业依旧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体育产业为当前的宏观经济“稳增长”注入了鲜活动力;另一方面,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宏观背景下,地区体育服务业在地区第三产业(服务业)中占比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表明,体育服务业的稳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体育产业在“调结构”方面的重要功能。

体育产业自身发展过程中,区域间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虽有缩小迹象,但阶梯差距分布特征并未改变。从产业发展的规模上来看,东部地区省份优势依然明显。从产业发展的速度来看,中、西部地区省份产业增速相对更快。从产业结构的区域特征来看,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东部地区集聚的特征十分突出,虽然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体育服务业占据地区体育产业结构的主导地位,但发展质量相较于东部地区省份明显偏低。

研究认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我国东部地区省份在体育产业经济带动作用、产业发展规模、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业与体育服务业发展质量等诸多方面均好于中、西部地区省份的原因在于,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东部地区省份的体育产业发展能力整体相对较强。而近年来,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体育产业增速快于东部地区的现象则反映出,中、西部地区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与后发优势。未来,充分发挥体育产业政策的科学引领作用,深入落实体育产业相关政策,有效释放体育产业政策红利,是我国体育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

猜你喜欢

增加值体育产业省份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体育产业之篮球
16省份上半年GDP超万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2个省
国家统计局: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0%
2015年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