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梦回大宋
———品宋式风雅

2019-05-05○夫

学生天地 2019年14期
关键词:汴京风雅糕点

○夫 子

今年的热播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把只能从诗词中读到的、古画中看到的宋式风雅鲜活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汴京城繁华的御街、车水马龙的州桥夜市,还有深宅大院里的竹帘纱帐、花墙影壁……宋朝人的生活就像是一场梦,一桌一几、一花一木、一酒一茶,诗意风雅得让人迷恋。

宋朝的精致不只属于文人,还属于那些在汴京街头说书的、饮茶的、杂耍的艺人。文人的风雅也不止流连于庙堂之上,也活跃在城市的街头巷尾、茶楼酒肆……

就让我们一起梦回大宋,追忆千年前北宋的风雅韵事。

春有百花秋有菊夏有凉风冬有雪

在宋朝人的眼中,每一个时节都需要好好相待,每一个景致都需要好好欣赏。

每日晨光未至,北宋的坊巷市井已经开始传出打更声:“卯时正刻,新日换旧月。积雪未化,注意添衣……”人们的一天从僧人的报时声中醒来,打更人不忘提醒人们注意时下的天气冷暖、晴霜雨雪。依时序生活劳作,是宋人的时间感。

常说“春有百花秋有菊”,循季节出游,生活才能够过得精致而具体。所以,在宋朝,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市井民妇,都喜欢出门溜达。尤其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各处春景撩得人们满心欢喜,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也纷纷开放给百姓。每逢此时,人们几乎是全城出动,踏春赏花。

不得闲的人就只能趁着寒食节、清明节这些放假的日子,在出门扫墓之余尽情游山玩水。

宋朝人爱菊,每逢九月初九日重阳节时,汴京全城菊花盛开,人们像是约好了似的到郊外游玩赏菊。当时的文人雅士还喜欢在家里种菊,菊花绽放之时,便采来做菊花茶、菊花酒、菊花饼,或吃菊花火锅……

宋代虽不比唐代富贵艳丽,但美好得让人舒心,尤其是宋人四般闲事———点茶、挂画、插花、焚香。案几上摆一个小香炉,燃一片上好的沉水香,在袅袅青烟里给红男绿女伴读,陪家人叙家长里短。再拿出点茶的工具,炭火烧水,注汤点茶,悠悠地做,慢慢地喝。宋朝人的生活便是这样,像宋瓷一样精致,处处值得玩味。

雅集宴请有讲究,附庸风雅需专业

宋朝人对风雅的讲究无与伦比,他们的雅集宴请不仅要讲究时令,现场布置、迎来送往都有规定。另外,还需要有人在现场负责插花、焚香等大小事务。当然,宋朝人并非个个都是“派对高手”。于是乎,在宋朝就有专门的“派对助手”,那就是“四司六局”。

四司指的是:帐设司、厨司、茶酒司、台盘司。

六局指的是: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

四司之间分工互相补充,互不重叠。六局之间也是如此。而四司和六局之间,帐设司的部分工作是排办局可以做的,台盘司的部分工作又是果子局、蜜煎局可以做的,所以四司和六局是存在竞争关系的两套系统。但它们都是靠提供劳务获取报酬来维持运转的。

四司的服务范围很广,从家庭装饰、陈设布置到迎宾送客、饮食服务一应俱全,几乎可以覆盖一个家庭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六局则只涉及宴席服务。

四司多为富家贵宅包养,只服务于一家一户,像常年雇用而没有人身依附关系的仆妇小厮一样,经由讲究排场的主人组织而成。而六局除了宴会上需要之外,平日大可不必常设,所以更具有临时性质。除了那些财大气粗的主儿,可能会在家里养着全套的四司和六局,别的人家都只是在开办大型宴席的时候再到市场上雇请。

为什么上到官府,下到百姓,举办聚会活动时都会聘请“四司六局”的工作人员来帮忙呢?这是因为“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许戾家”——派对上必须的这些风雅之事,外行是干不了的。

以焚香为例,在许多古画上我们都能见到童子从人或正在添香,或捧着香炉递给主人品闻的场景。宋朝人喜欢合香,适合各种场合使用的香丸、香饼等便需要专业人士准备和制作。此外,古人焚香,需有专人不断照看,除了保持微火不灭以外,还要观察火力的大小与香气浓淡的关系。《遵生八笺》云:“香味烈则火大矣,又须取起砂片,加灰,再焚。”这些事务都需要懂得香学的职业香人来执行。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宋朝人对于熏香的重视和当时熏香的流行程度。宋朝从事香事的职业香人有统一“顶帽披背”制服,负责各类香品和香事活动。

当然了,如果你痴迷于炉香之趣,大可以亲手料理香事。体验温度和香味的变化,在埋炭理灰中沉静感悟,自是一桩雅事。如果对此一窍不通,在宋朝,好在还能请专业人士帮你附庸风雅一番,也不失为省时省心之法。

一食一饭藏至味一餐一饮有闲情

宋朝可谓是吃货的天堂,宋朝人不仅爱吃,也能吃出各种名堂。假如活在宋朝,吃货们可以在晚上的夜市摊上,从头吃到尾都不重样。

曲水流觞原本是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玩,酒觞斟满美酒,顺着水流在水面缓缓游荡,酒觞在谁面前停下,谁就吟诗一首。而宋人则把菜肴装在漂木上,顺着水流流经每位客人面前,既让桌上每个人都能吃到每一道菜,又风雅有趣。

美食探索纪录片《风味人间》中有一道蟹酿橙,这是宋朝流行的美食。等到橙熟蟹肥时节,宋朝人将黄橙挖成中空,填入蟹黄蟹肉,入瓮蒸熟。等待橙香蟹鲜,取来一壶热酒,便是一道十分讲究的时令菜肴。

曲水流觞

蟹酿橙

不光是正宴,宋式小点心也足足能吊起我们的馋瘾:樱桃煎、顶皮酥、琉球糖、玫瑰酥饼、菱角、碧玉糕、琼叶糕、千层糕……这些小点心不仅名字好听,做得更是小巧精细。在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关于美食,导演毫不吝啬他的镜头:闺蜜之间聊天时糕点当作零嘴;小公爷齐衡进盛府拜访时,盛家也是用糕点招待他;为了哄着小公爷,明兰送了好吃的糕点给小公爷……可以说是把宋朝人对糕点的喜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宋朝人为何这么爱吃糕点呢?

其实这是建立在中国人的食物开始从匮乏向丰盛过渡这个大基础之上的。经过盛唐酝酿,加上优良水稻的引进,此时的人们摆脱了饥饿威胁,便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发明各种美食,以满足舌尖上的享受。另一方面,在宋代,甘蔗的种植和制糖法进一步发展,以糖为主料的各种五花八门的糕点也自然应运而生:糖糕、花糕、蜜糕、雪糕、豆糕、糍糕、栗糕、重阳糕……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自己发明甜点还不够,北宋时,人们甚至从印度学习了制作绿豆糕的工艺。可以说,宋朝人是超级合格的吃货了。

精美点心

这些花花绿绿的吃食,其实原料都简单常见,只是在宋朝人的手里,再普通平常的食物都能精致起来。光是大家看来平淡无奇的大米,宋朝人就研究出了多种吃法:青精饭、蟠桃饭、红莲饭、玉井饭、盘游饭、二红饭、羊饭、煎鱼饭、荷包白饭、水饭……范成大甚至表示“饱吃红莲香饭,侬家便是仙家”。而作为大米、面的衍生品的糕点、面食自然也快速在吃货们的发明下,变得多了起来。

一食一饭、一餐一饮都包含着宋朝人对美食的讲究和对生活的热爱。

清风明月古城头,繁华夜市灯如昼

宋朝人逛夜市的普及以及宋代夜市的开放性以他们的前人来看,几乎是难以置信的。

如果一千年前就有卫星地图,人们将会发现,入夜之后,全世界许多地方都陷入一片漆黑中,只有宋朝境内的城市,还是灯火明亮。可以说,中国社会的繁华夜生活是从北宋开始的。

虽然中晚唐时期各大城市及农村集市中,夜间经营很普遍,在一些繁华的城市或农村集市中,有绢帛、茶叶、药材、酒、食等交易买卖,酒肆人声喧哗。但宋朝对坊市制度的突破是前所未有的。

若是生活在北宋汴京城,一到夜晚不用早早灭灯睡觉,可以好好体验一把“夜生活”。

那时的汴京城,夜间不宵禁、不戒严。入了夜,小吃店、酒楼、赌坊的灯笼全都亮着,坊巷街市间也都聚满了人。不论寒暑晴阴,日日总要热闹到半夜三更。

夜市上各种小吃应有尽有,且价格不贵。逛累了可以在街上叫碗茶喝,有兴致的话可以吃着果子喝酒划拳,或者站在路边看杂耍。若是可以,一定要去附近的瓦舍勾栏逛逛。这是汴京城的娱乐中心,也是夜生活最精彩的部分,有各种文娱活动。瓦舍之内,设有勾栏、乐棚,当时规模最大的瓦舍内设“大小勾栏五十余座”,而最大的勾栏“象棚”居然“可容数千人”。勾栏中日夜表演杂剧、滑稽戏、讲史、歌舞、傀儡戏、皮影戏、魔术、杂技、蹴鞠、相扑等娱乐节目,“夜点红纱栀子灯,鼓乐歌笑至三更乃罢”。

若是平常百姓,白天忙着劳作,夜晚便可蹭着当一回“文艺青年”,听听曲儿、听听评书。若是文人雅士来玩,可好好放松体会生活,看看魔术表演,或者玩玩相扑,读书娱乐两相宜。

电视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片名,是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词:“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昨天夜里的雨点看似稀疏, 风却是劲吹个不停,词人趁着酒劲酣睡了一夜。第二日醒来,酒意还未消尽,揉着太阳穴,问了身旁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现在如何?” 侍女小声说道:“只有海棠花依旧如故。”

有人问:我们这个时代还有没有宋式风雅?有!因为这个时代也正在回归我们的内心,人们正在从浮躁里沉淀下来,看花、听雨、闻香、品茶,吃不求饱的点心,过讲究而有品味的中国精致生活。

猜你喜欢

汴京风雅糕点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汴京诗群
《水浒传》中的汴京
糕点世界的小偷
月相表解读腕上的阴晴圆缺
东坡梅
小小糕点师
《庄家不识勾栏》创作年代与地点新考
美味的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