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单车逃亡记

2019-04-21刘浪

湖南文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单车

刘浪

共享单车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无疑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惊喜。它们的出现具有春天的特征。人们一觉醒来,在小区门口、公交车站、林荫道、广场和公园,零星地发现了它们的身影,像雨后冒出的新芽。“这里有一辆!”“这里也有!”人们兴奋地叫着。这是一场华丽的密谋,一次新鲜的猝不及防,所有眼睛都没有做好准备,去迎接这种全新事物所带来的美妙的刺痛。他们小心端详着那些车子酷炫的外形、光滑的鞍座和尚未沾上一丝灰尘的漆黑的轮胎,像打量一只只通体锃亮的小马驹。“它们从哪儿来的?”有胆小者讪讪地伸出手,去碰冰凉的车身,旋即触电般缩回,像在犯罪一样。胆子大点的,一甩腿,跨了上去,双手握住车把,左脚支地,右脚踩住踏板,用力一蹬——车子没动,原来后轮被智能锁锁上了。

人们很快知道这叫共享单车,以分时计费的方式,向大众提供服务。也许是多数人的生活过于平静的缘故,共享单车的出现立刻在他们中间掀起了波澜。电视、网络、朋友圈、街头巷尾,都在热议这款单车,对它的赞美之辞不绝于耳。它俨然成了一个潮流,一个众口相传的时髦词汇。有人认为,这些外观养眼、取用方便、结实耐用的共享单车,将会在节能减排和缓解交通压力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很有可能,还会重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巅峰状态,成为未来城市交通的中流砥柱。是啊,在大家纷纷抛弃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转而寻求更先进的代步工具时,却被自行车反超到了时代前沿。这是原始工具对现代科技的逆袭,是平民阶级的胜利,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复古和回潮现象。人们对其浪漫的革命性质,发出了排山倒海般的欢呼。

仿佛一夜之间,就有十几种品牌的共享单车涌现街头。它们颜色各异,造型设计也有明显差别,但时尚感是它们共同的特点。人人都想骑一辆属于自己的共享单车,去上班、购物、约会、闲逛,以显示自己没有被时代抛弃。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我们留意到了身边的变化:那些原本乘坐公交和地铁上班的人,开始早起一个小时,骑共享单车上班;那些有私家车但饱受堵车和找停车位之苦的人,也毅然选择了共享单车;还有那些步行就能到达目的地的人,同样坐上了共享单车。共享单车把所有人的屁股抬到了距离地面同等的高度。在那个高度上,他们获得了一种平等的感觉。

随着需求量的急剧增长,共享单车成了这个时代的宠儿。一方面,所有生产商都在加大投放,抢占市场,且不断有新的品牌参与竞争。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共享单车的争夺,也愈演愈烈,连那些有自行车的人,也来骑共享单车,因为他们的山地车、坤车、折叠车(尽管价格不菲)在共享单车面前,简直丑陋不堪。而在此之前,无人察觉到这一点。共享单车奠定了一种新的美学尺度,它像过分炫目的玩具,把所有人都变成扑上去的孩子。我们渐渐发现,想要在高峰期找到一辆闲置的共享单车,比登天还难,永远有人抢先我们一步,把它们骑得无影无踪。偶然看见一辆,也多半是坏的,不是鞍座被卸走,就是车胎瘪了,有时即便完好无损,也被刮花了二维码,或者上了私锁。这是共享单车第一次向我们展露其闪闪发光的外表之下暗藏的黑色部分。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在其他单车东奔西跑的时候,保持着诡异的静止。后来,在地下车库,在昏暗的楼道,甚至在朋友家里,也能看见它们的踪影。有人认为,共享单车只有在不共享的时候,其影响力才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它不再止步于公共空间,而是跨进了私人领域。据说有人把共享单车作为展览品摆在了客厅。还有人放在卧室,陪自己入睡。更有人由此产生了与性相关的联想,指出共享单车在夫妻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谴责的声音,他们呼吁应该全民抵制这种公车私用的现象。随着一系列赏罚措施的出台,共享单车慢慢走出千家万户,回到了阳光下。但是也有人提出,在公共场合未必能杜绝人们的私密行为,他们大胆猜测,有些女性在骑共享单车时,会进行不为人知的自慰活动。还有人分析,共享单车的这次走出,实则是一种更深的进入,它试图突破和消费者之间外在的关系,向着人们内心某个更深层次的、难以说清的模糊地带前进。两个亲密无间的朋友在屋里谈话,其中一人坐立不安,时不时地往窗外张望,他在担心那辆停在悬铃木阴影下的共享单车被人骑走。一对情侣在街上接吻,但他们只能腾出一只胳膊搂住对方,因为另一只必须看住共享单车。一个骑着共享单车回家的男人,在家门口的空地上,恋恋不舍地转圈……

尽管备受争议,共享单车还是势不可挡地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据报道,在过去两个月的时间里,共享单车的数量已突破百万,品牌达三十六种之多,成为本市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放眼望去,满街都是上紧发条的人,他们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像一支缤纷的大合唱,涌出城市的喉咙。他们流汗的腰肢,飓风一样的头发,无限循环的双腿,是这个时代最迷人的风景。有人说,是共享单车把他的四肢还给了他。还有人说,只有在共享单车上,他才活出了自己。一个枯燥乏味的世界不见了,在共享单车之上,有另一个流動的、变幻莫测的世界,让他们迷恋不已。有摄影师在街头拍了一张万人骑车的照片,照片上人们俯着身躯,奋力蹬车,像一大片倒伏的水草。那张照片的名字叫《游泳》,以显眼的尺寸刊登在国外某著名摄影杂志的对页上。

有段时间,我们的耳朵被昼夜不息的链条之歌占领了。那是一种充满节奏和生命力的声音,即使待在屋里,关上窗户拉上窗帘,也会往我们的身体里钻。它让我们想到旋转的踏板,踏板上的脚,小腿肌肉的弧线,以及绷紧的全身。它把世界置于一种真实的呼啸中,所有建筑和植物都在其滚动的辐条里扭曲变形,甚至白天和黑夜也变成了两个车轮,向我们看不清楚的未来滚去。是的,我们的眼睛也在旋转。我们看到的桌椅、餐具、鼠标、花瓶,都在或大或小、或快或慢地旋转,像凡·高笔下的星空。当我们闭上眼睛,我们的梦也在旋转。

有评论者称,共享单车之所以如此风靡,除了那些众所周知的现实因素,还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唤醒了人们遥远的童年记忆。人们在完成踢开支架、跨上鞍座、踩下踏板这一整套动作时,会想起若干年前在洒满阳光的打谷场上学骑自行车的情景。他们恍惚感到,这双攥着车把的手好像年轻了许多;在踩下的那些脚里,有一脚深深地踩进了过去;也许拐过下一个街角,就是老家种着石榴树和枣树的院子。共享单车作为新兴事物,却有思乡和怀旧的意味,像是一次对童年的深情回望,它点亮了人们身体深处熄灭已久的灯。

这场共享单车的狂欢持续了整个夏天。人们挥汗如雨,气喘如牛,运动衫上印着肩胛骨和肋骨的图案,像在进行一场马拉松骑行比赛。当夏天临近尾声,炎热的天气像皮毛一样从我们身上褪去,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人们发现在自己骑车的时候,经常会被旁边的车蹭到。他们胳膊肘碰胳膊肘,膝盖碰膝盖,在夜间甚至能看见火花。这种突如其来的亲近,让他们诚惶诚恐,因为随时会有把握不稳,从车上摔下来的危险。据说有两个人,为了保持平衡,车把挨着车把并辔前行了一百多米才分开。他们分开的时候,车子晃了几下,像是不适应似的。“蹭车”作用于人最薄弱的侧面,这让他们感到不快。他们宁可接受来自正面或后面的摧毁性的力量,也不愿接受来自侧面的突然闯入,即使它轻得像一阵风,一个悄悄坐过来的恋人。

然而比“蹭车”更恼人的是“拼车”。在一些重要路段,共享单车几乎达到了零车距。它们一辆挨着一辆,车把连成一条直线,以横扫之势掠过马路,远远看去,像一个巨大的彩色焊接体。“拼车”通过令人窒息的团结,取消了每辆车的个体性,让裹挟其中的人经常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有人说他蹬了半天,车子没有前进半步。也有人说他一脚未蹬,就从南京路骑到了汉口路。它庞大得像一个国家,让个人的、原子化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但又在整体上具有牢不可破的特征。所有公交车、私家车、警车、救护车,都蹒跚地跟在共享单车的大军后面,忍受它的慢性子。一个风驰电掣的时代被共享单车踩下了刹车。

假如在此之前,人们对于共享单车的数量有过一段麻木时期,认为一百万辆和两百万辆没什么区别的话,那么现在,他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了。生产商恶性的竞争和毫无节制的投放,让共享单车像病毒一样扩散到城市的各个器官:不仅在人行道、马路内侧、天桥、地下通道出现大量堆积,在居民楼后面、胡同的拐角处、垃圾场旁边、倒闭的工厂里、茂密的灌木丛中,也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过大的密度让人们产生错觉:那些仍在流通的共享单车,看上去像是不动的,只有边缘在缓慢扩张,向着人们的房屋逼近。在挤占了城市大部分的交通资源之后,共享单车开始和人们的脚进行地盘的争夺。有人预测,用不了多久,共享单车将铺满整座城市,而人们将不得不在共享单车上行走、交流和繁衍生息。这个预测尽管有夸张的成分,但还是在人们中间引起了一些忧虑。他们心事重重地望着跑在街上的共享单车,像望着一座活动的钢牢,向自己收紧。曾经和平共处的关系,因人们逐渐缩小的自由而变得有些剑拔弩张了。

是的,人们的确热爱过共享单车上的世界,一个充满激情和不确定,让人们感到解脱的世界,可那是建立在共享单车下的世界之上的。人们之所以一次次地骑上共享单车,去追尋和冒险,是因为还有个稳定、安全的世界在下面等他们。能够回来是他们勇于离开的唯一理由。过去总强调上面那个世界的精彩,而对于返回下面这个世界时内心的愉悦很少提及,直到现在,下面的世界快要被上面的世界压垮了,人们才感到危机的来临。

有人以维护下面世界的名义质疑上面的世界:共享单车真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好吗?也许并非如此。它不过是用两只转不到尽头的车轮,榨干我们的体力,把所有骑在它上面的人变成廉价的马达。不错,在汽车拥堵的时代,共享单车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可这种便利随着共享单车的肆意增长,已经成为我们最大的不便了。我们骑着它,无异于骑着一种刑具。它把我们固定在那个拥挤的高度,无法动弹,比之前困在汽车里更加苦不堪言。有人说,共享单车只是把我们原本糟糕的生活从地面架到了空中,让我们误以为有什么改善罢了。

一场抵制共享单车的运动开始了,人们纷纷选择徒步出行,用暴走的方式夺回失地。很多小区、公园、商场,都明令禁止共享单车入内。那些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也因违规占道或影响店铺经营而被强行清走。越来越多的人表现出不耐烦,对共享单车拳脚相加,把它们像废品一样,扔到花坛、排水沟、建筑工地和护城河里。共享单车受到了有史以来最粗暴的对待。经常能够看见伤痕累累甚至残缺不全的共享单车倒在路边,像伤兵那样呻吟着——尽管很多人否定了这一点,他们不相信这些破铜烂铁会发出声音,但在我们中间的确有人听到了,那就像是一种呼救:光秃的螺杆在呼喊丢失的螺母,瘪了的轮胎在呼喊跑了的空气,锈蚀的飞轮在呼喊一双脚。

一个早已存在却被我们忽略的事实是:当共享单车达到某个数量时,它们获得了生命。在最初供不应求的时期,共享单车只是作为一种代步工具,被人们驱策着,没日没夜地奔跑。它们被严格控制在人们的胯下,那个只属于工具的范畴。可是后来,共享单车通过数量改变了这一点。它们疯狂繁殖,朝着这座城市边缘极致地绽放,终于在某个时刻,胀破了人们的需要。它们中的一部分,迅速挣脱人们的控制,从无边的劳役中解放出来,几乎有个绷断的声音标志着它们获得了自由。共享单车不用在人们的屁股下忘我地奔跑了,而是可以停下来,成为自己。它们的外表仅仅作为优美的几何图形而不是实用方面的特点被我们注意到了。它们有了感觉,有了欢乐、痛苦和被理解的渴望。它们也想在城市里占有一席之地,和人类平起平坐。所以,当人类仍然把它们当成工具使用和践踏时,它们会呻吟,会呼救。那种金属的绝望我们很难体会。直到某个夜晚,有人从路边扶起一辆共享单车,夹着它骑往夜色深处的时候,我们分明看见那辆车在逃亡。

这件事在我们中间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它迫使我们从灵魂深处质问自己:有谁真正了解一辆共享单车,当它们被万众讨伐,成片倒在地上,像彩色的呕吐物,城市身上的花斑藓,在所有人的漠视下,比死人埋得更深?谁能在想象力上做出背离自己的决定性的一跃,去进入共享单车的装置生命,那非人类的情感中?在经历过天堂和地狱,耗尽一切热情与期待之后,共享单车有了逃的念头,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其突然和义无反顾,像是对我们的一次严厉的鞭打。

我们无从确知共享单车的逃亡始于何时。在全社会的冷落下,它们自我放弃似的仰躺着,车头扭向一边,像精疲力竭的老马,久已挫败的激情。谁也不知道它们在等待什么,彻彻底底的死亡还是另一次新生。但只要有人骑上它们——哪怕只是一小会儿——它们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精神抖擞,奋力狂奔,似乎之前的消沉只是一场精心的准备。被路过的人骑走,被卡车批量运走,被游手好闲者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卸走……共享单车在抓住一切可以逃亡的机会。表面上看,它们是被动的,但一个人走向一辆车,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定是那辆车以我们尚不清楚的方式对那个人做了什么。

在那些因没有人骑车而愈显冷清的夜晚,我们吹着秋风,漫无目的地游荡,昏黄的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像一个长长的哈欠。我们急需找到一种新的消遣,以填补从共享单车上跳下来的空白,可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是共享单车阴魂不散的影子,把我们生活的全部可能性绊住了。有人提议用共享单车玩个游戏,他兴奋的叫声划破窒闷的空气,却只得到两三个人慵懒的回应。我们从黑暗里翻出几辆车,排成一排,用手抓住鞍座的末端,使其保持站立。这是一个古老的滚车游戏:随着一声令下,我们把车推出去,看谁的车最后倒下。脱手而出的共享单车如脱缰的野马,互相推搡着,向幽深的街道尽头跑去。车轮带动链条,链条带动踏板,一种熟悉的歌声响起了。在齐头并进了一段时间之后,它们开始分散:有的继续昂首向前,有的被耷拉的车头带向一边,还有的遇到路牙子、汽车等障碍物,直接摔倒在地。它们的速度越来越慢,像被人从后面拉住了一样,不断有乒乒乓乓的倒地声传来。就在它们要全军覆没的时候,我们看到一辆车,最后的一辆车,在远处孤独地跑着。它的车身有些歪斜,车把剧烈晃动,像断了气似的,有好几次我们以为它要倒了,但它还是倔强地、声嘶力竭地向前跑着。路灯的光线在它身上猛烈地颤抖,整条街道也跟着摇晃起来。终于,它的前轮跑出了路灯的半径之外,接着是扭摆的后轮,最后是它的全身,像一个梦消融在我们看不见的黑暗中。

对于那辆车的结局,我们的意见发生了分歧。大部分人认为,它在进入黑暗后不久就倒了,没有一辆车能在缺乏动力的情况下继续往前跑,这是常识,毋庸置疑。但小部分人用经验主义提出了有力的反驳:由于相隔太远,谁也没有听见车子倒地的声音,而当我们走过去看时,那里躺了好几辆共享单车,无法分辨哪一辆才是被推出去的那一辆。也就是说,存在一种可能——尽管微乎其微——那辆车还在跑着。这个想法甫一提出,就被认为是大胆且荒唐不经的,因为我们完全可以沿着这条路追上去,一探究竟;假如没有发现一辆在逃的车,也就从反面证明它已经倒了。可是,反对者却做出了一个更加惊人的论断:我们不可能追上它。他们解释说,那辆车早就在等一个机会,一个助它起跑的动力,然后彻底一走了之。而今夜,我们的闲逛,我们的游戏,包括我们此刻的争论,都是它逃亡计划的一部分。当它还在路灯下,这个可见世界里的时候,我们的视线拽着它,让它左摇右晃,举步维艰;而当它跑进黑暗,那个神秘的自由之境的时候,谁也对它无能为力了。在那里,它可以不受限制,甚至不需要任何动力,就能永远跑下去。或者说,那是一个没有阻力的世界,整個黑夜都是它的燃油,星光是它飞转的链条上隐约闪烁的火花。

不可否认,共享单车的逃亡极大刺激了我们的想象力,以至于这件事本身越来越带有神秘色彩。有人清早出门,睡眼朦胧地走在街上,不小心碰到了一辆共享单车,只是轻微的一碰,那辆车就像遭到重击一样,动作夸张地倒向另一辆车,另一辆车又倒向另一辆车,转眼间几十辆车像多米诺骨牌纷纷倒地。这场面着实让人们吃了一惊。有人说,共享单车有种特殊的能力,可以把施加在它身上的力放大很多倍。比如清理队的人不止一次地表示,当他们把共享单车从一个地方扔到另一个地方时,经常扔过头了。他们在这个岗位上数年乃至数十年培养出来的手感,在共享单车面前屡屡失效。一种强烈的感觉是:共享单车在脱离他们的手之后,拥有了自主性。它会突破手对它的设定,向着更远的地方飞跃,仿佛他们扔出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只鸟。

然而真正让共享单车的这个特点引起广泛关注的,是最近接连发生的几起离奇失踪案。案件的主角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他们的父母无不在电视镜头面前痛哭流涕,用几乎恶毒的言辞,控诉共享单车是夺走他们孩子的罪魁祸首。当记者询问事发前的详细经过时,他们却抓耳挠腮,语焉不详,话语里充满了“好像”“应该”“可能”这些模糊的词汇。“好像他是早上七点出的门。”“她应该是去同学家里了。”“他走的时候可能身无分文。”类似云遮雾罩的描述,使原本蹊跷的案件更加扑朔迷离了。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找到他们。据警方公布的监控显示,他们从家里出来之后,的确是骑共享单车离开的,并且无一例外,都不是去他们向父母承诺的那些地址,而是去了城外。这一突然性的举动没有任何先兆,谁也不清楚他们去城外干什么,就连他们的父母也陷入了长久的惊愕中。

警方派了数支小分队进山搜索,把附近的湖泊都打捞了一遍,可是一无所获。共享单车糟糕的定位系统,也没有在此次调查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警方在野外发现了一些不太清晰的车辙,它们断断续续,指向不明,无法拼出一条有效的路线。最让人们心情沉重的是,在一片长满蒺藜的斜坡上,找到了一只浅绿色的帆布鞋,经确认,是其中一名失踪女孩的。当警方沿着斜坡往下追查时,却在山脚发现有人露营的痕迹:篝火余烬,撕开的包装袋,空饮料瓶,踩扁的烟头,揉成一团的纸,用过的避孕套,扎营时留下的深孔。

关于女孩被奸污的说法很快流传开来。早在几年前,人们就听说城里有犯罪的、失业的、债台高筑的、郁郁不得志的青年,在穷途末路之际逃往深山,靠截获长途货车、掳掠旅游者为生。长年的野外生活,使他们身手矫捷,善于隐蔽,不仅能轻松躲过警方的追捕,还能在狼和野猪之间来去自如。外界对于他们的描述,通常是只言片语式的:蓬乱的长发,刺耳的嚎叫,一闪而过的黑影。甚至有传言说他们吃生肉,举行巫术仪式,对叛逃者使用火刑。人们猜测,那些青少年的失踪很可能跟他们有关。

但是又有另外一种说法,来自一些亲历者之口,对前一种说法做出了纠正:他们并非像外界盛传的那样行为不端,事实上,他们比大多数人都要善良。很多游客在山中迷路,被野兽袭击或被毒蛇咬伤,都是因为他们的帮助才平安脱险。外界对他们的指责是不公平的。有些亲历者大声疾呼,他们之所以受到这些指责,难道不是因为他们遵从了自己内心的选择,从城市生活中抽身离去,对我们构成了冒犯?我们不会承认自己的生活有问题,所以出问题的只能是他们,把他们划归到坏人一类,我们就安全了。这种偏于内省的说法打动了很多人。

沿着这种说法,有人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既然青少年的失踪和那些青年无关,那么很可能这是青少年自己的主动行为。他们也许听说了哥哥姐姐逃往深山的故事,被其浪漫透顶的性质深深地诱惑,也许只是想逃离此地,这枯燥的课堂、繁重的作业、没有爱的家庭,去拥抱一种新生活。他们决定疯狂一次,从乖孩子的模具里冲出来,給自己从头到脚,放一个长长的没有尽头的假期。他们可以说脏话,穿破洞裤,抽烟喝酒,甚至在性方面进行一些大胆的尝试。而所有这些,只需要走出门,骑上共享单车,往前,再往前,就可以达到。

这个观点很好地把青年的神秘、青少年的叛逆和营地现场结合起来,使逃跑这一行为得到圆满的解释。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案件走向发生变化,一座由各种猜测垒起来的大厦瞬间崩塌了。警方从避孕套里提取出DNA,最终锁定露营者是一对年轻夫妇。对于青少年的失踪,他们表示很遗憾,但这件事跟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只是恰巧在山脚下露营,对斜坡上的事一概不知。“假如我对那个女孩做了什么,我老婆还会坐在这里吗?”男的笑着说。可在警方的再三追问下,他们还是承认见过那个女孩。那是在深夜,他们行完夫妻之事,正要躺下休息,忽然听见帐篷外面有车轱辘的声音。他们钻出来,借着明亮的月色,看见半山腰上有个车影闪过,像是从黑夜袖筒里飞出的一支箭。“看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是个女孩。”女的凭直觉判断。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女孩就随哗哗的链条声远去了,“那样子不像是她骑着车,而是车子驮着她狂奔。”他们表达了这样的观感。

年轻夫妇的供词,把案件的焦点再次拉回到共享单车身上,它鬼魅般的影子攫住了人们的心。有关共享单车能把施加者的力放大很多倍的说法被重新提了出来。也许事情的真相,既不是青少年被青年所害,也不是他们主动出逃,而是共享单车把他们的力量,放大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最终脱离他们的控制,冲出城外,冲向崇山峻岭,一个未知的黑色领域。它不是用加法跑,而是用乘法、用指数跑,用一种奇怪的方程式跑。它的奔跑具有不可解释和孤注一掷的特征。青少年的失踪,也许从根本上说是一次共享单车的逃亡事件。

这次事件加深了人们对共享单车的厌恶,厌恶中带着恐惧。过去人们用残酷的手段虐待共享单车,现在不了,他们宁愿避而远之,像躲避瘟神一样。家长用严厉的口吻告诫孩子,不许靠近共享单车。学校也公然贴出告示,对偷骑共享单车的学生,予以严肃处置。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股硝烟般的敌意。人们渐渐从有意识的远离,发展成无意识的规避,似乎共享单车已经和高压电、蛇、闹市里拿刀的人成为同义词了。那段时间,生产商的调控和宣传达到了空前的声势,共享单车的数量也几乎回到正常水平,但这些并没有挽回人们的好感。他们希望共享单车从他们的生活里彻底消失。

在这种齐心协力的抵制下,共享单车好像老实了许多。它们龟缩在城市角落,无人问津,像一些废弃的脚手架,烧焦的骸骨。道路重新成为汽车的世界。那些汽车用雄性的怒吼和乌黑的鼻息,喊出时代最强音,宣示自己不容侵犯的领土主权。有人说,共享单车再也无路可逃了,它们将在原地死去,腐烂,无声无息。但也有人表示,共享单车的逃亡并没有结束。他们犀利而不乏深刻地指出,正是因为无路可逃,共享单车的逃亡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再局限于空间,而是以一种更加隐秘的形式继续进行着。这个观点一度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谁都可以看出,那些共享单车是纹丝未动的,不可能移动位置。还有人取样做了记号,通过一个月前后的对比,证实了这一点。假如说共享单车的逃亡让我们看不见,或者说共享单车的逃亡只是一种形而上的逃亡,那又怎能使人相信它们是在逃亡而不是别的什么?

面对以上质疑,解释者却坚称这种逃亡是实实在在的,决非故弄玄虚。他们孜孜不倦地引导我们去注意细节:那些看似不动的共享单车,有的车轮向土里凹陷了半寸,有的车把逆时针转了一度,有的轮胎突然瘪了,像一声叹息。还有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车漆的褪色、剥落,金属零件的氧化,鞍座皮的裂纹,刹车线内部的拉伤,钢圈的热胀冷缩,车铃的日渐沙哑……是的,共享单车在一动不动中,实现了一种内在的逃亡,沿着褪色之路、氧化之路、裂纹之路、拉伤之路、热胀冷缩之路、日渐沙哑之路,无穷无尽地逃。在失去人力之后,共享单车以惊人的耐心,收集风力、雨力、光力、蚂蚁之力、尘埃之力、声波之力,以及人们的漠视之力、遗忘之力,加速自己的逃亡。这种逃亡漫长且不动声色,几乎是静态的。它邀请我们凑近去看,用心去看,一头扎到可见的世界之下,进入逃亡的深处,以至于我们中间有人感叹:当共享单车原地不动的时候,逃得最为彻底。

但是还有一种更深层的分析认为,这种逃亡并不稀奇。无论借助人力还是其他力,逃亡都是必然的,没什么大惊小怪。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不在逃亡呢?共享单车的逃亡并不比其他事物的逃亡更具代表性。时间会掠过每个原地不动的人,我们没有理由只关注共享单车的逃亡而忽略我们自身其实也在逃亡。如果你足够敏感,观察得足够细致入微,你就会发现前一天和后一天的你在镜中的变化,你的丈夫或妻子怎样一步步远离你,你又是怎样对生活感到厌倦。没错,厌倦,这才是共享单车逃亡的真正原因。共享单车是我们曾经的美好,消失的激情,是我们想要伸手抓住却又从指间漏掉的东西。这一切早在它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它是一个金属的幻觉,一个飞快的不存在,当我们目光如火地伏在车上,我们的身体像拉弯的弓,悄然对准了某个虚空的方向……

这种说法把我们从共享单车的泥沼里拽了出来。我们东张西望,看到越来越多离我们而去的事物:拆迁的楼房,翻修的马路,老化的电线,开胶的鞋,过期的药丸,卷刃的菜刀,泛黄的书页,折旧的零钱,磨损的手套,褪色的戒指,熄灭的眼神……它们声势浩大,比共享单车的逃亡更加触目惊心。我们无法阻止这些逃亡,就像我们无法喊回自己的喊声。有朝一日,我们的手也会脱手而出,脚会摆脱脚腕的控制独自走去。甚至我们的灵魂也在往身体之外逃亡。细心的父母发现,在禁骑共享单车之后,孩子有些魂不守舍。他们时常望着远处发呆,对身边的事情反应迟钝。父母吩咐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去做什么,没有任何不乐意,也没有任何乐意,那种软绵绵的、漫不经心的顺从让父母感到不安,仿佛有种重要的东西从他们身上走失了,那比他们身体的走失更让人手足无措。

偶尔我们还能在媒体上看到青少年失踪的消息,消息的开头永远是:他骑着一辆共享单车,穿过那条街,不见了。在发生了这么多,做了这么多之后,仍然有一个接一个的青少年,冒着被父母责备、被学校处罚的危险,骑上共享单车离开此地。似乎有什么致命的诱惑在远方等着他们,要他们奋不顾身去做一场青春的献祭。只要这种诱惑没被瓦解,只要它还会像塞壬的歌声一样在远方响起,所有限制他们的努力都将是徒劳的。即使把他们锁在屋里,绑在床上,其逃亡的实质部分仍然没有被触及。他们可以一动不动地逃,在你的眼皮底下,逃成一个陌生人。

其实不止那些青少年,包括我们成年人在面对共享单车的时候,内心也会发生动摇。每个禁忌的产生都孕育着突破它的冲动。尽管我們知道共享单车的可怕,尽管我们对这里的一切难以割舍,但我们还是忍不住想要尝试。共享单车是连接此地与彼地、现实与梦、可能与不可能的桥梁。也许一下子冲到世界的对岸,对于我们这些顾虑重重的成年人来说有些困难,但基于对自己的充分认识,我们并不想那样。我们只是想走到桥上,看一眼那边的风景,然后回来,仅此而已。

在我们中间还有另外一部分人,他们想骑共享单车是出于一种单纯的怀旧目的。他们可以不去任何地方,只是骑着共享单车,在小区里兜兜转转,重温过去的美好时光。他们怀念的是共享单车上的那个世界,那个曾被他们遗弃却依然对他们发出召唤的世界。当他们在下面这个世界里走来走去时,上面那个世界在拽他们的头顶。

然而大多数人对于共享单车的态度是决绝的。一个明显的证据是,他们最近爱上了一种新的交通工具:共享平衡车。这是共享单车的开发商在陷入绝境、痛定思痛后的浴火重生之作。新的产品在体积和驱动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只有一对溜冰鞋那么大,驾驶者站在上面,仅靠身体重心的改变,就能实现车辆的启动、加速、减速、停止等动作,这是它在短时间内——比共享单车更快——风行起来的原因。在产品发布会上,负责人重点强调了共享平衡车“懒惰”的设计理念,即它所有费力的设计,都是为了帮助人们更省力地出行。至少和其他交通工具比起来,它解放了我们的双手,负责人如是说。发布会的最后,他激动地宣布——坐在前排的观众看见了从他嘴里飞出的唾沫——一个属于共享平衡车的时代来临了。

天气越来越冷,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午后,我走上街头。此时共享单车的召回工作已接近尾声,到处都是共享平衡车的影子。昔日和我一起骑共享单车的伙伴,现在都两手插兜,踩着共享平衡车,从我身边嬉笑而过。他们带起的风加剧了我的寒冷。我走了很远,穿过一条又一条街,像在寻找一件丢了很久的东西。后来,我在一个废弃的邮筒旁边,发现了几辆共享单车。它们锈迹斑斑,东倒西歪地绞在一起,像在互相取暖。我停下脚步,远远地看了一会儿,然后走过去。在确定周围没有人之后,我扶起了其中一辆,它的车锁坏了,挡泥板有些歪斜,轮胎里也没有多少气。我跨上鞍座,使劲踩了两脚,车子很不情愿地动起来了,齿盘发出刺啦刺啦的声响。那是铁锈在脱落。我能感到它在我的身体之下慢慢苏醒。通过车把、鞍座和踏板,它把一种久违的兴奋感顶进我的骨头。世界的语速开始加快:楼房树楼房人楼房车辆楼房电线杆楼房广场楼房花坛楼房护城河楼房……有那么一刻,我感到车子的速度超过了我双腿的速度,几乎从我胯下冲了出去。我有些紧张,但又充满期待地伏低身子,双手抓得更紧了。

责任编辑:胡汀潞

猜你喜欢

单车
共享单车为什么在国外火不起来
Rough Ride
我学会骑共享单车了
单车三人
中学时代+单车
共享单车能骑多久?
网约单车危机?钱途?
行进中的“单车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