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递进式目标护理在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训练中应用

2019-04-19翟颖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31期
关键词:股骨康复训练髋关节

翟颖

(邳州市人民医院,江苏邳州221300)

股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直接暴力损伤软组织是其主要致伤原因,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者髋內畸形或跛行,临床多为患者采取内固定术治疗,并在术后为其开展康复训练,以改善其髋关节功能,恢复其日常生活能力。但是单纯的术后康复训练缺乏系统性,未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方案,患者自我效能感不高,难以取得理想的康复训练效果,不利于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本文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股骨骨折患者,试探究递进式目标护理对股骨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康复训练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2月期间采取股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的80例患者,以信封法将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40例)与研究组(40例)。具体资料为:研究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5岁~78岁,平均(47.01±12.31)岁;股骨颈骨折24例,股骨干骨折3例,股骨粗隆间13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6岁~77岁,平均(47.03±12.34)岁;股骨颈骨折23例,股骨干骨折4例,股骨粗隆间13例。比较两组股骨骨折患者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骨折位置,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可比。

纳入标准:①有明显外伤史,且经X线片确诊为股骨骨折;②均为单侧骨折,均为新鲜骨折、非病理性骨折,无血管神经损伤;③均采取内固定术进行治疗;④患者对研究内容完全了解且签署协议,医院伦理委员会也同意本次研究[1]。

排除标准:①心肝肾严重功能不全;②存在失语、视听障碍等躯体功能缺陷;③患有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2]。

1.2 方法

对照组仅采取常规术后康复训练,训练内容包括:①训练肌力: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群的收缩练习,并为其采取直腿抬高训练,后续可按照患者骨折恢复状况决定是否进行强化训练以及强化训练的强度。②训练关节功能能力:为患者进行关节活动训练,先进行关节屈曲训练,随后进行下蹲训练,再进行关节伸直训练,逐步恢复关节的活动度。③训练步态:在医护人员或陪护亲属的协助下,患者借助双拐进行床下行走训练,后可随患者骨折恢复状况逐步进行负重训练。④训练日常生活能力:待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一定程度,可对其日常生活能力如上下楼梯、洗澡、入厕等进行逐步锻炼,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最终使其可以进行简单的日常生活操作。

研究组在术后康复训练中应用递进式目标护理,其术后康复训练同对照组上述方法,递进式目标护理内容如下:①结合患者年龄、体质状况、骨折愈合情况,使用骨折运动康复评定量表为患者进行病情及康复训练安全性的评估,该量表满分100分,评分高于70分者(A类)具有较高的康复训练安全性,可在耐受范围内进行踝关节与股四头肌的训练以及直腿抬高训练,若感到疼痛可酌情延迟训练的时间;评分在41分~70分之间者(B类)康复训练安全性适中,需慎重进行康复训练,其骨折与内固定不稳定,组织依然有严重损伤;评分在40分以下者(C类)康复训练安全性较低,不建议进行康复训练,仅可进行简单的肌肉长收缩练习。②根据患者评分与康复训练安全性将训练总目标划分为若干个小目标,逐渐增加训练的强度与难度,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以提高其配合度。③明确递进式的训练过程:A类患者:屈伸活动(术后1日)→收缩活动(术后2~3日)→多关节活动(术后4日)→坐位与站立活动(术后3~6周)→负重活动(术后7~12周);B类患者:收缩活动(术后2~3日)→直腿抬高(术后1周)→A类患者活动方式;C类患者:休养→等张活动(术后2~4周)→B类患者活动方式。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自我效能感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自我效能感评分可分为自我效能期望评分、结果期望评分两部分,每部分均有16个条目,每个条目可计1~10分,总分分别为16分~160分,1分代表无任何帮助,10分代表非常有帮助,评分越高则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强[3]。髋关节功能评分使用Harris法进行评估,涉及疼痛度、关节功能、活动度以及关节畸形四个维度,疼痛度满分44分,关节功能维度满分47分,活动度满分为5分,关节畸形满分为4分,满分100分,评分越高则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得越好[4]。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收录的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数据均以21.0版统计学检验软件SPSS进行计算。本研究中计量资料为自我效能感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患者平均年龄,其表示形式为(±s),检验t值。若计算所得P<0.05,则可认为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自我效能感评分

研究组的自我效能期望评分、结果期望评分、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自我效能感评分的组间对比(分,±s)

表1自我效能感评分的组间对比(分,±s)

分组 自我效能期望评分结果期望评分 总分研究组(n=40)126.41±23.52119.48±26.42 264.65±31.35对照组(n=40)112.13±21.02103.40±24.15228.35±29.36 t 2.8632.8415.345 P 0.0050.0060.000

2.2 髋关节功能评分

研究组的疼痛度、关节功能、活动度、关节畸形四项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髋关节功能评分的组间对比(分,±s)

表2髋关节功能评分的组间对比(分,±s)

分组 疼痛度 关节功能 活动度 关节畸形研究组(n=40)35.57±6.4339.67±6.483.34±0.653.78±0.45对照组(n=40)28.43±4.2134.62±4.052.56±0.403.03±0.37 t 5.8764.1806.4648.142 P 0.0000.0000.0000.000

3 讨论

股骨骨折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下肢骨折,临床虽然可以通过内固定术给予有效治疗,但是内固定系统会对骨折端血液循环带来一定损伤,影响患者的骨折愈合速度;同时,骨折导致的活动受限与疼痛感会使患者产生心理障碍,同样会妨碍患者的术后康复。若仅采取常规术后康复训练,统一性的训练内容很难兼顾到不同患者的病情特点,康复训练方案所欠缺的系统性会使患者的康复效果大大折扣。对此,本文中的研究组在康复训练中应用了递进式目标护理,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与康复训练总目标,按照患者的训练安全性进行不同康复群体的划分,并根据患者的病情与安全性制定阶段性的训练目标,这种护理模式兼顾了患者的心理问题与生理状况,尊重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可以使患者得到更加系统性的康复训练[5]。正因如此,研究组患者所取得的康复训练效果要优于仅采取常规康复训练的对照组,这一点可以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的自我效能感评分与髋关节功能评分(P<0.05)以及与梁佳艺相近的研究结论中得到证实[6]。

4 结语

递进式护理干预对股骨骨折内固定康复训练患者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其不仅可以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还能改善其髋关节功能,其带来的影响非常积极。

猜你喜欢

股骨康复训练髋关节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