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位”视域下廉洁政治生态之家风涵育

2019-04-11唐贤秋孔金平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生态位廉洁政治生态

唐贤秋 孔金平

摘要:涵养廉洁政治生态,需要明确各生态要素的“生态位”。家风在政治生态中处于基础“生态位”。家风是党风的“奠基石”,是政风的“风向标”,是民风之根和世风之源。家风涵育应遵循以下路径: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训家风文化,通过立家规以正家风;弘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中的优良家风传统,通过树立正确的家庭信念以正家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价值观,通过推进家庭美德建设以正家风;在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中,通过建立一种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以涵育家风。

关键词:廉洁;政治生态; 生态位; 家风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9)01—0066—07

涵养风清气正的廉洁政治生态,需要明确各生态要素的“生态位”,并需要各生态要素在其位上同时发力。家风是政治生态中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且占据重要的“生态位”。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谈及家风问题,突出强调了家风对于廉洁政治生态涵养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也明确规定,党员领导干部要“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这是首次将家风列入党内规章之中,进一步明确了家风在政治生态中的基础“生态位”,凸显了家风涵育对于涵养廉洁政治生态的价值意义,也为家风涵育指明了方向。

一、廉洁政治生态与“生态位”的内涵及意义

(一)廉洁政治生态的内涵及意义

政治生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由“政治”与“生态”两词构成。政治,是指为保障一定社会生活秩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生态,则是指一种自然环境状态,即生物有机体在自然环境中的一种生存状况。在自然环境中,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态中的生物因子,与大气、水、土壤等生态中的非生物因子,在一定时空范围内通过物质能量之间的流动与交换构成生态系统。各生物因子之间以及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之间相互输入与输出,构成一种环环相扣的生态关系。因而,生态系统各生态要素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平衡与协调,以实现生态平衡,否则便会造成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出现生态失衡。

政治生态是将生态学知识引入政治学领域的一个创造,是指一定社会政治主体与政治生活环境之间、政治生活行为系统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交互影响的一种关系状态。这种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观察社会政治现象的理论方法体现了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现象解释的一种创新[1]。根据生态系统各生态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的原理,构成政治生态的政治主体与政治生活环境之间、政治生活行为系统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也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一旦某个领域或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必定会导致整个政治生态领域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受到影响。因此,政治生态需要通过涵养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就像自然生态需要积蓄养分和保持水土才能维持平衡一样。

在当下中国政治生活话语体系中,政治生态主要表现为一种整体的从政环境与官场风气,集中体现为党风、政风、家风和社会风气的交互作用与综合影响。廉洁政治生态,是政治生态的一种理想状态,是指政治生态呈现出以崇尚廉洁为价值目标的状况。廉洁政治生态也需要涵养。所谓廉洁政治生态涵养,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以涵养一种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在这里,“风”主要指党风、政风、家风、民风、世风等,“清”是指清白、清廉、清洁、清新等,“气”是指骨气、志气、节气、正气、风气等,“正”是指正直、正派、正道、公正、纯正等。“风清气正”就是指党风、政风、家风、民风和世风等要素之间环环相扣、良性互动,形成党风端正、政风清廉、家风纯正、民风清纯以及社会风气淳朴的状况。

以风清气正作为廉洁政治生态涵养的价值目标设定,不仅是政治生态发展的应然逻辑,而且是基于对政治生态现实问题的反思使然。改革开放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社会风气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是非、善恶与美丑不分和荣辱颠倒等现象,根本原因是党风与政风出现了问题。党风方面主要表现为党内脱离群众现象的存在,集中表现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政风方面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政府存在推诿扯皮等不作为、吃拿卡要等乱作为现象,甚至出现“塌方式”腐败。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污染了政治生态。习近平指出:“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2]正是基于这种问题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净化政治生态的命题,从而提出了涵养政治生态的时代课题。

廉洁政治生态涵养的根本在于正风。就是说,要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必须纠正社会领域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从端正党风和政风开始,并以此引领民风与社会风气。党风是指执政党的作风,也是共产党员在思想、政治、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作风。党风在廉洁政治生态中处于主导地位。如果执政党的党风不正,那么政风必然不端。政风是党风在国家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上的反映。党风政风不正,社会风气必然不纯,歪风邪气就会弥漫。党风政风不正,人民群眾就会失去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党和政府就会失去存在的合法性根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3](p.273)可以说,端正党风,关系到党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4](p.144)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党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并使其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我们国家也始终将整治机关行政作风摆在重要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下大力气全方位地整治党风和政风问题,其根本要义在于通过端正党风和政风来引领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二)“生态位”的内涵及意义

“生态位”也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所谓“生态位”,是指“生态要素在生态体系中所处的地位”[5]。具体地说,是“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6](p.9)。由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态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输入与输出的生态关系,各生态要素必然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相应的生态位。生态位“不仅要体现物种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还要重视物种通过行为对生态环境的构建”[7]。换言之,处于生态位中的物种,不但能适应环境,而且能响应环境,通过转化环境压力并产生反馈,从而获得更适宜的生存环境。理解生态位的关键,主要看某一生物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是否具备以下三点:(1)所处的生态环境;(2)所需的生态环境;(3)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换句话说,生态位具有一定的位置,占据一定的空间,发挥一定的功能与作用。

生态位的意义在于“正位”。就是说,各生态要素根据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大小,确定和摆正自己的生态位置。俄国生态学家格乌司在“生态位”概念基础上提出了“生态位法则”。他认为,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人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即个人“生态位”。每个人必须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经验、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位置,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因此,生态涵养必须明确各生态要素在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廉洁政治生态涵养也是如此。因为,政治生态中的每一个构成要素都拥有一定的生态位,各要素不仅从政治环境中吸收能量,也向政治环境中释放能量,从而与其他要素之间进行能量的交换,保持着整个政治生态系统的平衡。“政治系统因环境而存在,为环境而存在。政治系统正是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中确立自己的存在价值。”[8](p.11)因此,政治生态涵养,就是要在政治生态系统中,明确各生态要素的生态位,各生态要素在对政治环境提出相应发展要求的同时,也应努力发挥自身所处生态位的积极作用,以促进政治生态的良性发展。

二、家风在廉洁政治生态中的“生态位”

(一)家风的内涵与本质

家风,是指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与传统风尚,即家族家庭生活传统所形成的风尚。家风的正与不正,对家族、家庭的社会声誉甚至兴旺发展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因而,自古以来,一些家族长辈总是通过言传身教,教导子女做人做事、修身治家,教育后代遵循家庭生活规范,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相沿传承的家风。

家风在本质上是一个家族或家庭生活价值观的世代传承。因为家风是家族或家庭成员对道德共识的长期积淀,是家庭成员立身处世的道德要求在观念和行为上的沿袭和传承。家风体现的是一种家庭价值观,关涉的是家庭荣誉感和家族精神。因而,家风始终是一个家族或一个家庭“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并成为指导家族成员生活行为乃至传统传承的家族“纲领”[9]。

(二)家风在廉洁政治生态中的“生态位”

依据生态位法则,家风是政治生态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它不仅拥有在政治生态中的生态位,而且对政治生态发挥重要的功能和影响。

1.家风是党风的“奠基石”和政风的“风向标”

一方面,家风是党风的“奠基石”。家风关系党风。因为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党是由现实生活中广大党员干部组成的。党风是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党员干部个体的自然生命来自于家庭,而家庭关系是任何社会化生命个体的社会关系中最亲近最紧密的关系,家庭生活是任何社会化个体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干部也是如此。作为人的现实存在体,党员干部都有自己的家庭关系纽带和家庭生活方式。但家庭又是一个微型社会。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原始和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家庭生活方式与家庭生活作风对社会生活总是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程度又因家庭成员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或扮演的角色而定。党员干部特别是身居领导岗位的党员干部身份的特殊性与角色的重要性,决定其家庭生活作风不仅对社会生活作风带来影响,而且成为社会生活作风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10]近年来,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一些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中,不少的腐败现象是祸起萧墙、败于家风。在一些腐化堕落的党员干部那里,“一人当官,全家腐败”。家成了一种“权钱交易所”,家庭成员变成了“权钱交易所收款员”。这些领导干部的如此家风,必然腐蚀党风!如果把党风比喻为一座“大厦”,家风则是党风这座大厦的“奠基石”。家风正,则党风端;家风不正,则党风必歪。

另一方面,家风是政风的“风向标”。家风连着政风。政风作为国家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其实也是党风在国家机关工作中的延伸。党风状况如何,必定会延伸到政风。反过来,政风影响政府的形象,也必定会影响党的形象。从根本上说,政风主要还是人的作风。它通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这里主要是指领导干部或公务员等从政者)的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等体现出来,具体表现为他们在工作中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态度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与精神风貌又往往受其价值观念的直接支配和影响,而其价值观又与家庭价值观即家风紧密相连。就是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家风状况,必定反映到他的思想作风与工作作风中来。可以说,家风犹如一种“德风”,家风取向哪里,必定会导致从政作风指向哪里;家风往哪边吹,从政作风也会往哪边转。因此,家风堪称政风的“风向标”,通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家风,可以判断其从政作风状况。家风不正,必定滋生腐败。

2.家风是民风之根和国风之源

家风是民风之根。“民风”一词,在中国汉代已有记载。如《礼记·王制》说:“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孔丛子·巡守篇》曰:“古者天子命史采歌诗,以观民风。”《汉书·董仲舒传》亦云:“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在这里,民风是指一个地区的人群长期共同遵守一定行为规范而形成的风习。或者说,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群体对某些不断重复的行为规范,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加以认可与奉行,从而在民间所形成的一种习性与风气。中国古代统治者之所以要“观民风”,是因为“风成于上,俗化于下”。民风是政风在民间的映照。通过观民风,可知政风之得失。中国古代统治者之所以通过诗歌来观民风,是因为诗歌通过“文以载道”的方式来表达真性情,让人“思无邪”。“诗,善为可法,恶为可戒。故使人思无邪也”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三)。因而,诗歌往往能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民风状况。民风作为一个地区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教育和道德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可以引导某种行为朝着某个方向发展,成为推动或阻碍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

民风起于家风。因为民风是由家风相连而成的。一个个家庭的家风相连,必定汇聚成一個地区的民风。家庭风气的好坏,不仅关乎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命运,而且关乎一个地方的民风与民情。如果家家户户以勤劳节俭为荣、以懒惰奢侈为耻,那么,这个地区必定会形成一种以勤劳节俭为荣、以懒惰奢侈为耻的民风。如果每个家庭都好吃懒做,那么好吃懒做必定会蔓延成一个地区的民风。从这个意义说,家风是民风的根基,因为“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10]。

家风是国风之源。国风是指一个国家的道德风气,又称为世风。当某种道德价值在一个国家成为大多数人在实际行动中所追求的目标和坚守的信念时,便会在这个国家形成相应的道德舆论与道德氛围,即国风。国风根源于人们对待利益关系的价值取向,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们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选择方式的变化。而家庭作为家庭成员利益关系的牢固纽带,自然决定了其对待利益关系的价值取向——家风。从表面上看,家风是一个私人领域,但由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构成社会大厦的基本单元,因而家风问题也就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家风对世风或国风的形成变化产生着巨大影响。如果说细胞是构成生物大厦的砖块,那么家风作为维系家庭最核心的精神纽带,则是汇聚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国风或世风的“细胞核”。

三、正家风:廉洁政治生态之家风涵育

(一)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训家风文化,通过立家规以正家风

正家风需要立家规。家规,是指在社会习俗影响制约下形成的由家族成员共同遵守的不成文的家族法规。家规对于家风的形成具有根本保证作用。“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天下太平之根本》·总论·十三)。家训,则是家庭长辈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训诫与教诲。严家训是立家规的重要方式。中国人历来重视严家训、立家规,希冀通过家训家规来正家风。

中国传统文化蕴藏了丰富的家训家规文化。如周公作《姬旦家训》,为子侄立家规,告诫子侄要勤政廉政、修己敬德。周公子侄恪守家訓家规,形成良好家风。周公之子伯禽在鲁国坚持以周礼治国,在位期间,使得鲁国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司马光作《训俭示廉》,教子兴清廉俭朴之德、戒奢侈之恶,以“习其家风”。司马光之子司马康恪守家训家规,“康为人廉洁,口不言财”(《宋史》卷三三六)。包拯作《家训》,立家规,告诫子孙后代:“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能改斋漫录》卷十四)。包拯的子孙严守家训,不敢有丝毫逾越。他们弘扬祖德,身体力行,形成鲜明的包氏门风。

这些家训家风文化,是中国传统家风文化中绚丽夺目的瑰宝,也为当代社会家风涵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从家风源头上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应当激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训家风文化。具体而言,应对中国传统家训家风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挖掘分析,区分精华与糟粕,扬其精华,弃其糟粕,并根据时代要求进行改造和现代转换。在此基础上着眼于立家规。家规不仅是家庭成员中一种倡导性的规范,更是一种约束性的规范。作为一种约束性的规范,必须突出带有家法性质的惩罚性。顾炎武对包拯的家训家规称颂说,包拯家训不愧为“士大夫教子孙之法也”(《日知录》卷十三)。因此,家规作为约束家族成员行为的准绳,是家庭与家族的基本法,是所有家族成员的基本遵循和不可逾越的底线。家庭核心成员必须带头守家规、树榜样,做引领家风的表率。

(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中的优良家风传统,通过树立正确的家庭信念以正家风

家风与家庭信念正相关。家庭信念是指家庭成员对未来某种事物的确信和期待,是家庭成员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理状态。家庭信念为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与行为规范提供信念的解释与支撑,并成为一个家庭形成一定道德传统的信念根基和根本动力。在中国革命道德传统中,许多以坚定的家庭信念为基础的优良家风传统,为当代社会家风涵养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先进分子及人民群众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了以追求理想信念、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为内核的革命道德传统,包含了丰富的优良家风传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许多具有共性特点又具有自身特点的良好家风。如毛泽东形成以“严”字为标签的“教子严、律己严、持家严”的家风。刘少奇形成“心中装着人民”“严格要求子女”“不搞特殊照顾”的家风。陈毅以“汝是无产者,勤俭是吾宗”“勿学纨绔儿,变成百痴聋”来教育子女勤俭持家、积极进取。陈云形成“坚持原则”“公私分明”“勤俭持家”“淡泊名利”的家风。习仲勋形成“胸有家国,品自高洁”的家风。

中国革命道德传统中的这些优良家风传统的一个重要共性是,具有明确的家庭信念,并将家庭信念与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成为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代社会家风涵养的永恒坐标。因此,当代社会家庭的家风涵育,必须弘扬中国革命道德传统中的优良家风传统,通过树立正确的家庭信念以正家风。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价值观,通过推进家庭美德建设以正家风

家风作为累世传承的精神尺度,本质上是一种家庭价值观在生活中的反映。家庭价值观,是指社会中家庭成员对待社会生活实践所持有的立场、观点、态度或价值信念。其中包含了对“家庭成员以什么为追求目标”“家庭成员通过何种方式来实现其目标”“家庭成员以实现何种目标感到有意义”等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家庭价值观反映家庭成员的价值认同,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形成家教家风。”[11]每个家庭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其价值追求,不同家庭的价值追求不同,自然形成不同的家庭价值观。家庭价值观是否健康正确,以是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为判断标准。正确的家庭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向同行。因此,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习近平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12]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各种价值准则,也是对家庭层面提出的价值要求,必然是家庭应当弘扬的价值理念,还是家庭价值观的基本方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价值观,就是要推进家庭美德建设。家德,是一个家庭的处世道德,即家庭成员立身处世所遵循的道德准则。从表面上看,家德是一种私德,但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德实质上连着公德。特别是党政干部与国家公务员的家德可以折射出其官德与政德。如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一些领导干部腐败案件出现“家族式腐败”,有的是“夫妻同伸手”,有的是“寻租父子兵”,有的是“贪腐一家亲”。“家族式腐败”大多伴有家德不严与家风不正。因此,必须推进家庭美德建设以涵养家风。一是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带头正己正身。用自身的言行为孩子立榜样、做表率。二是要做到夫妻同心同德。妻子应吹好“枕边廉洁风”,当好“廉内助”而不是“贪内助”。三是莫为亲情失原则。重视家庭亲情是家庭关系的自然情感流露,但即使是重亲情也必须有底线、讲原则。对于亲属,应当教育其以德润身、勤俭为本,而不走歪门邪道。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传承传统家风文化中的精华,如“非理之利,不入于家”(《烈女传·母仪传》),“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同时,弘扬革命先辈的优良家风传统,坚持“恋亲不为亲徇私”。做到从严治家,以德治家,守法护家,以勤俭兴家,廉洁齐家,从而筑牢端正家风的“防火墙”。

(四)在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中,通过建立一种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以涵育家风

根据生态位法则,正家风,不能单靠某一个家庭的自知与自觉。它需要建立一种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严家训和立家规、树立正确的家庭信念和家庭价值观、推进家庭美德建设等自律机制之外,还需要通过建立相应的他律机制来加以保证。

一方面,建立家风涵养与党风建设的联动机制。家风与党风、政风、民风及世风是一种互动关系。家风是民风和世风之源,民风世风则是家风涵养的场域。党风在廉洁政治生态中处于主导的“生态位”。因而,端正党风是涵养民风与世风的导航器,也是家风涵养的指路灯。正是基于政治生态中的这种生态位逻辑,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应该是抓住了廉洁政治生态涵养的关键,也抓住了家风涵养的根本问题。因为,党的作风关乎人心向背,关乎民风和社风的走向,也关乎家风涵养的巨大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来正风肃纪,狠抓党的作风建设,打虎拍蝇,整治“四风”,使得党内正气上升,政风好转,带动了民风与社会风气上扬,也为家风涵养指明了发展方向,并营造了强大的正能量磁场。

另一方面,通过相应的法律制度建设以形成家风涵养中的相应制度保证。一是建立常态化的警示教育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廉洁警示教育,并利用现代传媒手段让这种廉洁警示教育走进家庭,进入千家万户,在每一个家庭中刮起廉洁齐家的清风,增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廉洁意识。如央视曾在黄金时段播放的反腐题材电视剧《天网行动2015》《跨国追贪》《人民的名义》,在社会上产生极大反响,产生了强烈的警示效果。二是建立相应制度以规范领导干部家属的经商行为。领导干部掌握一定资源和拥有一定权力,他们的家庭风气对其他普通百姓的家庭风气产生着极大的示范性影响。他们的家风问题是事关党和政府干部形象的大问题。当然,只要不“借用”权力,经商是一些官员子女的自由选择。制度不能一概禁绝官员子女经商,但可以为官员子女的经商活动划出禁地。三是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如拓展社会监督渠道,将干部选拔制度与其家风联系起来加以考核等。四是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违法违纪现象保持高压态势。加大对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特别是家屬参与其中案件的查办力度,形成震慑力,促使领导干部及家属成员廉洁齐家,以涵育廉洁纯正家风。

参考文献:

[1]桑玉成.政治发展中的政治生态问题[J].学术月刊,2012,(8).

[2]习近平.教育领导干部立正身拒腐蚀[N].新京报,2015-03-10.

[3]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刘京希.从政治生态视域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1).

[6]曹广才,王俊英,乌艳红,沈连峰.环境与人类[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

[7]彭文俊,王晓鸣.生态位概念和内涵的发展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定位[J].应用生态学报,2016,(1).

[8]刘京希.政治生态论:政治发展的生态学考察[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9]武黎嵩.家风是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5-12-29.

[10]习近平给领导干部的“治家箴言”[D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08/c1001-28333205.html,2016-05-08.

[11]于永军.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N].解放军报,2017-02-09.

[12]李智勇.做培育良好家风的表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6-07-25.

[责任编辑:张英秀]

Abstract: Clean political ecology conservation needs to clarify the“ecology position”of each ecological element.The family style is in a basic position in the clean political ecology, that is, the family style is the basement of the party style and the politics style.It is also the root of the social atmosphere.The path of reorganization of family style is to activate the family education and family cultur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establish a family tradition, and to promote the fine tradition of family style in the moral tradition of Chinese revolution; leading family values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promoting family virtue by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virtues,and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combining self-discipline and heteronomy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family style.

Key words: Clean, Political Ecology, Ecological Position, Family Style

猜你喜欢

生态位廉洁政治生态
生态位视域下大学生就业支持研究
生态位视角下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
大饥荒爆发前爱尔兰的政治生态
贯彻新形势下政治建军要求
基于生态位的企业成长理论研究
浅谈大学生廉洁教育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关于曲艺小品《荷莲清风》的审美价值
基于就业生态位理论的班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