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合作,让学习真正发生

2019-04-08程月明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圆柱卡片公式

程月明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人心。所谓“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积极承担并完成个人的任务,而且还要彼此有效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支持、配合的一种学习方式。

但是,在我们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是不是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可以“合作”呢?“合作学习”真正发生了吗?学生的能力是否在合作中得到了有效提升呢?

答案显然不是那么肯定。

我们学校很早就进行了合作学习的探索,也在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一案三探”的模式。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发现“合作”容易,“有效合作”却不容易!

在我看来,小学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要做到有效,就需要在两个字上下功夫——“真”和“深”。

一、合作设计要“真”,要有真的需求

“合作”是真的在发生吗?究竟什么样的任务需要“合作”?在进行课堂合作设计时,我们应该思考下这样的问题。

【教学案例】

下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例题2:

针对这一例题,这是一位教师在教学《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时,结合课标要求设计的一份学习导航。

合作探究:

圆柱的侧面积推导公式。

(1)动手操作:拿出纸圆柱模型、剪刀、尺等,把圆柱模型的侧面剪开,再打开,观察形状。

(2)寻求发现:展开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3)推导圆柱的侧面积公式。

【诊断分析】

仔细阅读教师在任务中提出的三个合作要求后,我们会发现:合作任务(1)和(2),对于绝大多数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可以独立完成的,特别是任务(1),剪开圆柱模型,完全没有必要去合作,这个剪开的过程本身也是需要学生独立动手完成作品,并在动手过程中有所发现的。因此,这里是不需要“合作”的。

那么,对于任务(3),合作是必须的吗?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不难发现,推导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确是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可是学生该如何推导,怎么发现,用什么样的形式合作,在任务中都没有交代,而且由于在任务(2)中将圆柱侧面展开的形状固定成长方形,学生在推导的时候就少了观察和对比,得到的结论也就难免显得苍白,缺乏深度。如果学生能够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熟知长方形面积公式,这个任务也没有什么挑战性,更不需要去“合作”完成。因此,这个过程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生之间不需相互帮助,也就谈不上合作的收获了。

显然,上面我们看到的“合作”任务的设计,不具有挑战性,也没有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与碰撞,这样的“合作”是无谓的,也是虚假的,更是我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杜绝的。

【教学建议】

究竟怎样的任务设计才真正需要“合作”呢?我认为,在对学生的合作要求上,先要理清思路,想一想什么地方需要合作,怎样的环节合作起来有价值,然后在合作中要让学生有明确的任务,要让每一名学生能够有事情可做,这样的“合作”才是有的放矢。

根据以上分析,可将合作任务做出如下改变:

(1)先观察,再动手,小组合作,剪开你们手中的圆柱侧面,看一看剪开图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2)你会求展开图的面积吗?试着写出相应的面积公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小组合作,先想一想这些展开图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再利用已知的这些面积公式试着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

这样修改之后,“合作”的味道就浓了很多,侧面展开的不同方法,多种不同面积公式的交流,以及从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中找到共同点,最终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学生的合作层层深入,既有层次,也有价值。

二、合作设计要“深”,能引发深的思考

适合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当具有挑战性。

【教学案例】

一位教师在执教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的时候,进行过这样的一个尝试。

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从0~9 这10 张卡片中,抽出任意一张卡片,并进行记录。

2.抽取完成后,将卡片放回原处,再重新进行抽取、记录,反复10次。

3.统计一下,在10次抽取中,一共抽到了几次数字7,抽到7 的次数占总次数的几分之几?

4.想一想,从10 张卡片中抽到7 的可能性会是多少?

合作学习之后是小组汇报。

生1:我们组抽到了三次7,抽到7的次数占总次数的十分之三。不过我们觉得我们组只是比较幸运。我们认为,抽到7的可能性还是十分之一。

生2:我们小组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认为可能性是会变的,有的时候多一些,有的时候少一些,比如我们组抽到了两次7,抽到7 的可能性就是十分之二,而第一小组抽到了三次7,他们抽到7 的可能性就是十分之三。第二种观点跟第一小组相同,认为抽到7 的可能性就应该是十分之一,可是我们也解释不了为什么会出现十分之二、十分之三这样的结果。

生3:我们觉得按照抽到的结果来说明可能性是不对的,我们小组一次也没有抽到,那也不能说从10张卡片中抽到7的可能性为0吧?

【诊断分析】

在这个合作过程中,三名分享的学生都结合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了观察与思考,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了创造性的表达。如果不细细琢磨,粗略一看,这样的课堂称得上是“繁花似锦”。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品味学生的回答,就会发现,这些表达,或多或少都有些瑕疵,也都带有很多不确定性。更主要的是,他们距离概率的正确解读还差着“一层窗户纸”。到底从10 张卡片中摸到7 的可能性是多少?在这次合作之后,学生不是更清楚了,而是更模糊了。

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将原因告诉学生,结果不一定有效。因为学生之前的操作获得的结果,会对他们理解这个结论造成巨大的困扰,而且“十分之一的可能性不代表抽取结果就是十分之一”这样的事实,也会让他们对概率的理解更加难以入门。也就是说,这个合作如果这时就止步,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其实是做了“减法”,而不是“加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课堂状况呢?其实回看整个小学阶段可能性知识的安排就能有体会。从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到设计等可能性方案,再到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最后才是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由此可以看出: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是可能性在小学阶段最后的教学内容,也是教学难点。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对于学生的合作也要有更高的要求,要有关于可能性本质的思考,要有关于概率的延伸,而不仅仅是满足于简单的现象剖析。

【教学建议】

在这样的情况下,合作学习还能不能进行,如何让合作更有效呢?

我们先来思考:究竟是什么让学生如此困扰?

答案显而易见,操作结论和理想结论的不同。在操作之前,大家都清楚地知道:10 张不同的数字卡片,抽出一张数字7,可能性是十分之一;而在操作之后,大家发现了,抽取十次,并不是只有一个7 出现,有的组可能一次都没有抽到,有的组可能抽到了三次或四次,那十分之一这个可能性到底准确不准确呢?这个可能性的意义在哪儿?

学生的困扰其实在于可能性不是一个准确发生的事情,而是对事情发生的可能的一种预测,它不会如数字计算一样精准,但是,当样本足够大的时候,可能性就会非常趋近于我们的计算值。

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在第一次的合作之后再进行第二次的合作设计:

(1)通过刚才的合作,你发现你们小组抽到7的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2)小组得到的结果和你心中的结果差距大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

(3)试着与你周围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参照他们得到的结果,认真讨论,看看从10 张卡片中抽到7的可能性到底是多少?

这样的合作,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当样本数量增加的时候,抽取的概率也会越来越接近我们之前计算出的“十分之一”。

当学生打破四人小组的界限,从周围小组搜寻数据、再次讨论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得到极端的一次都抽不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抽到数字7的可能性越来越接近“十分之一”。

两次“合作”之后,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了,合作的效果也更加明显了。因此,合作学习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有一定的学习挑战性。当合作任务具备足够的难度,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无法获得完整、准确的认识时,这时的“合作”对他们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这样的“问题”才适合学生之间通力合作、互相分享,最后取长补短、各有所得。

猜你喜欢

圆柱卡片公式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圆柱的体积计算
摆卡片
倒过来的卡片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一张卡片
例说:二倍角公式的巧用
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