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英模群体画像
——最高检五位援疆干部采访手记

2019-03-26

法治新闻传播 2019年3期
关键词:人情味儿检察业务援疆

去年11月,我奔赴新疆去采访已经是第三次进疆,不同的是在寒冷的冬季,采访对象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五位援疆干部。万米高空之上透过飞机舷窗俯视万里疆域,大地被冰雪覆盖,山川如塑。早就知道援疆工作辛苦,在这次采访不算长时间的交流中,我更明白了“援疆”这两个字的分量和背后的艰辛,他们一直在我的记忆中闪闪发光。

家国情怀——统一的精神内核

关于文章如何写,写几篇,开始我并没有很确定的思路,不同于以往的单个典型人物采访,这次采访对象是五个人,相当于一个小群体,而且每个人身上都有故事。

五位援疆干部分别是:郭立新、于双侠、龚瑞、陈坚、易志斌,来疆之后工作生活中的苦辣酸甜,每个人都是一篇文章。采访进行过程中,我最初打算采用每人一篇的方式来操作,经过和一同前去采访的报社副总编辑魏星沟通,这个想法被否掉了,原因是这样写很容易把五个人写得雷同,且很难将援疆干部身上共有的闪光点表达清楚。

重新调整思路。采访中五位干部提到最多的就是“使命”二字。“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易志斌说,既然来了,得失就已不计,要的是尽最大努力,为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说实话,采访以前,这些话在我心中都是模糊而遥远的概念,从来没有这么清晰可感地理解“使命”二字的含义。

于双侠和我有着一样的感受。“来了新疆才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治疆方略感受更深刻,更明白自己来此的意义是什么,不仅仅是几句口号。”他说。

援疆,一走就是三年,无论对个人还是家庭都是一个重大的决定,但是龚瑞却出乎意料的只用了两个小时和家人商量,很快就作出了决定。郭立新也是挂职还没有结束就报了名。

远离家乡,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五位援疆干部身上有一种共通的精神让他们克服困难勇敢向前,这种精神就是我们想要向读者传递的,高于某个个人的品质,是所有援疆干部精神的升华,是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责任、担当、奉献,在成稿中,也是围绕这一精神内核展开。

采访结束回京,深夜十一二点的时候我停止了敲击键盘,一看字数,已经洋洋洒洒5000多字。对记者来说,好的文章不一定长,太长显得拖沓冗长,但是这次故事实在太多,难以取舍,暂且都记下。

业务援疆——突出检察工作

日久他乡即故乡。对他们五个人来说,现在新疆已经是半个故乡,想得最多的也是能给这片土地留下什么。作为援疆干部,当然重点也是在工作上支援,留下内陆地区先进的办案经验、不断提升的业务水平和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于双侠带领全区的刑事执行检察精英在全国比赛中取得了名次,这是历史性突破,要知道边远地区的“后进生”想要在全国比赛中取得名次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但是他们做到了,背后付出的辛苦努力也比常人多好几倍。作为指导老师的于双侠和学员们一起封闭训练两个月,分析弱项,逐一针对性训练。创先争优的氛围起来了,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突破。

战斗在反恐维稳一线,陈坚所在的乌鲁木齐市检察院承办了全疆70%的反恐刑事案件。除了检察业务,援疆干部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维稳。“你看,除了检察制服,我们还有维稳服,帅不帅!”采访中,陈坚向我们展示了他穿迷彩服的照片,言语中充满着骄傲和自豪。但是,这项工作并不是那么轻松,经常24小时值班,不能有丝毫懈怠。陈坚说过一句话:“新疆是全国人民的新疆,不好好干对不起全国人民。”此刻他不仅仅是一名人民检察官,更是守护人民的英雄。我们所期望的英雄主义不是表现在惊天动地的豪言壮举中,而是体现在接地气的日常言行中。

郭立新挂职自治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分管全区多项工作;龚瑞参与设计建成控告申诉中心;易志斌在党委办公厅的工作取得不小成绩……五人都是检察业务专家,援疆工作也围绕检察业务展开,通过工作才能展现检察人援疆风采。“照顾不了家人,就努力工作!”这也是来自五位援疆干部心底的声音。

铁汉柔情——讲讲人情味儿

文章最后在魏星副总编的指导下取了一个煽情的标题《东边一片云,那是家的方向》,顿时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儿。这句话是在采访中与陈坚闲聊,他笑说:“有时候,在窗户前看见东边一片云都很亲切,感觉那是家乡,是北京。”一句话似乎触碰到了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这个敢闯敢干的男子汉也有如此细腻的心思。通过更多的接触,我发现了陈坚“文艺”的另一面,朋友圈经常会发自己即兴写的小诗,多是表达思乡和报国之情,这样的陈坚不仅仅是一个典型人物形象,更贴近读者,有了感情共鸣。

采访中谈到和家人的聚少离多最是感慨,他们无法回家,几次都到了机场,却因为工作临时赶回工作岗位。无奈家人只好千里迢迢来看他们,结果待了半个月却也只能匆匆见两面。于双侠的家人开玩笑说,来了一次,再也不来了!说话时带着笑意,我们却能读懂背后的心酸。陈坚讲了他唯一一次流泪的经历,一天半夜11点,儿子洗澡时被倒下来的玻璃砸伤,血流不止,爱人也不在家里,七十多岁的老母亲急得哭着给他打电话,但他无法回去……

古人云:“文以情生”,写人物,需要人情味儿。从内地到边疆,援疆干部要克服的不仅是自然环境、生活条件、风俗习惯等的差异,还有夜深人静时对家的思念。不管是在采访中还是在后期写作中,这一部分是最打动我的,以至于在写稿时都数次落泪。感动别人,先感动自己,这也一定是最能打动读者的吧,希望他们也能在读者的心中闪光。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全媒体采编中心记者)

猜你喜欢

人情味儿检察业务援疆
北京的秋,那些“人情味儿”与“精气神儿”
思想政治教育要有“人情味儿”
让英语教学多一点“人情味儿”
刍议新时期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检察业务考评机制
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在基层检察机关使用现状的几点思考
检察机关党建工作的相关思考
上海市第五届检察业务专家开评
山城的人情味儿
援疆动态
援疆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