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大检察”是“富矿”深入挖掘始见“金”

2019-03-26

法治新闻传播 2019年3期
关键词:日报检察检察机关

2018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从供给侧入手,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法治产品、检察产品,这也为检察新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今年在与中央有关部门、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负责同志进行座谈时,以及在全国两会检察新闻宣传工作总结会上都提出,新闻媒体要深挖、用好检察新闻“金矿”“银矿”,以鲜活的检察故事传播依法治国正能量。

毋庸置疑,随着重塑性内设机构改革的推进,检察机关迎来了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的新阶段。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历史上是第一次。今年全国两会,“四大检察”首次写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议。

“四大检察”值得深入挖掘的“宝藏”不在少数。比如,公益诉讼一年办案10万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案例、经验、成效,可以充分报道,从中体现检察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良性互动,如何实现双赢多赢共赢;检察机关将在今后多年时间里对“一号检察建议”跟踪到底,努力做到刚性,推动校园环境治理;还有,保护未成年人典型案例确立的新的司法规则落实得怎么样;通过办理正当防卫案件进一步转变司法理念,凸显“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等,都有很多文章可做。

挖掘检察新闻“富矿”,发现类似众多的检察新闻线索是第一步,而将这些“金矿”“银矿”挖好,在专业性上下功夫是颇为关键的一环。

挖“显”掘“隐”,点面结合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在“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过程中,从来不会缺乏社会关注、影响性的检察新闻,关键是看如何去发现新闻,挖掘出来。这是新闻记者必备的基本功。

每天都有事情发生,但并不是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可以做出新闻,有人称这类有事件发生的新闻为事件性新闻或显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或者隐性新闻则更多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中,需要记者用敏锐的目光来捕捉。要想挖出更多新闻,做出更多好新闻,就要对任何新闻由头进行思考,显性、隐性一视同仁,做到挖“显”掘“隐”。

在新闻实践中,很多人把事件性新闻简单化看待,采写时很容易或经常性地只报道事情的本身或者表面,或者仅从人人皆知的层面进行报道,缺少了必要的挖掘。其实,要想做出更多更有看点的新闻,就需要从立体、多层次中挖掘新闻点,继而深入采访挖掘出事件对社会某一方面的深刻影响,由点到线再及面,真正将新闻做足。

就拿“一号检察建议”来说,这项工作关系到中小学生的安全,涉及千家万户,社会关注度高。但如何做出深度和新意,这就需要深入挖掘。比如,在“一号检察建议”落实中,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贫困地区,肯定存在明显差异,最明显的就是“好不好”和“有没有”。深入挖掘这些要素,对拓展报道深度广度很有帮助。

“结束对一所学校的实地走访后,督导组一行临时改变计划,用手机打开百度地图,随机选中一所学校,立即直奔该校进行突击走访……”在《在这里,最高检和教育部督导组看到了什么?》①深度报道中,检察日报记者就对四川省落实一号建议情况进行了突击走访,掌握了很多第一手资料。该省针对偏远地区留守儿童多的实际,要求相关市县建立长效机制,就是突出的特点。在江西、河北,《清单立起来,责任沉下去》②《防性侵,更需要“大手拉小手”》③两篇深度报道针对性也很强。要知道,这仅仅是这项工作的开头,往后多年都可以持续发掘报道。

显性特征的事件性新闻尚有挖掘做足的可能与必要,隐性的、非事件性的新闻更具挖掘潜力。一些富有特色的隐性新闻时刻在我们身边,这需要记者深入社会底层,由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化为主动挖掘和策划,把采写新闻作为一种创造性劳作。另一方面,对问题的简单求解会蒙蔽双眼,但如果从深度上挖掘,在广度上扩展,却有可能从一个不起眼的线索挖出潜在的重要题材。

检察日报《落实“件件有回复”,且看苏豫“大”“小”辩证法》④这篇报道,就把检察机关信访工作新理念和新增长点展现出来。再比如,可以从小处着眼,关注检察机关建立的民事行政案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专家和检察机关能擦出什么样的火花?为提高检察官能力水平而实行的与行政机关互派干部挂职,推行中有哪些难题?可以从大处着眼,看看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有哪些新内容?在深入基层采访中深入挖掘,都会抓到不少隐性新闻。

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新闻,都需要记者运用智慧,将新闻点抓得准、抓得巧、挖得深,并用新颖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

翻“旧”出“新”,无限拓展

谁说旧的不能变新?新闻产品就能做到。从旧闻中挖掘出新闻也是新闻的重要来源。许多事物时过境迁之后,很容易被人遗忘谈化,如果我们对一些典型的旧闻,加以策划,对新闻资源作二次开发,也能形成新闻报道的亮点。

在检察日报《下降的数据也要向代表汇报——解读最高检工作报告中的“数字语言”》⑤这篇报道中,“旧闻”就是每年检察工作报告都会列举不少数字,单纯、平面介绍今年的情况,就显得意义不大。新旧一对比,新闻就出来了:

——从绝对数看,报告中的数字使用量空前,全文采用了185个数据,比去年增加38%,这在历年最高检工作报告当中是最多的;从数据的密度看,报告只有19页多点,平均算下来,每页就有将近10个数据。

——有些下降,恰恰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比如,“助力和谐医患关系建设,持续严惩暴力伤医、聚众扰医等犯罪,起诉3202人,同比下降29%。”在同比下降的数据中,这个幅度也不小。说明什么?惩治和预防涉医犯罪,各个方面采取的综合整治措施很见“疗效”,合力之下,暴力伤医、聚众扰医等犯罪减少,亦是必然。

——有的数据下降反映出有关机关工作质量不断提高。比如“监督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同比下降36.8%”,体现出社区矫正监管措施更加完善。“职务犯罪不起诉率、退查率同比分别下降9.5和37个百分点”,体现出监委和检察机关办案质量较高。

类似这样的数据变化,未来的多少年,肯定是一个动态的变动趋势。只要做个有心人,旧闻就可以不断挖出新闻。

创新思维,不走老路

新闻挖掘与生产离不开创新思维。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需要“新鲜”的思想来指导新闻报道的方向。在寻找新方向的同时,记者就完成了新闻富矿的挖掘过程。

报道需要逆向思维。如何在你有、我有、他有的话题中独辟蹊径?按正向思维,无论选取哪些角度都有可能和他人重复,这时逆向思维就显得至关重要。

比如,每年世界知识产权日,检察机关办了多少案、有哪些有影响的典型案件,往往是关注和报道的重点。怎样跳出这个固有的圈子呢?

《不让网络成为侵犯知识产权“法外之地”》⑥这篇报道,就针对办案中常年遇到的难题进行了分析——在“触网”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中,尤以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居多。打击网络侵犯著作权犯罪难度非常大,主要是因为该类犯罪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跨地域性等特征;侵权技术手段更新快,原始证据容易灭失;网络侵犯著作权犯罪的危害后果扩散速度快,等等。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检察机关使出了“洪荒之力”。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主动提前介入侦查,帮助拓宽侦查思路,引导侦查机关追根溯源,充分运用技术手段全面搜集和固定证据;充分发挥诉讼监督职能,促进规范侦查行为,提升办案质效;组建专门办案队伍,培养专业人才,精准高效办理侵犯知识产权案件……这样的报道,就跳出了固有的圈子。

《“人民小酒”的麻烦事》⑦则以“网红”白酒企业发展的前后对比,就贵州六盘水检察机关助力民企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了深度报道: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脱贫工作的关心,让“人民小酒”火了。但火了之后,麻烦事也来了……

——在检企双方共同促进下,“人民小酒”及“岩博人民小酒”商标的注册及外观专利申请进度不断加快。现在,岩博酒业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法务团队,企业管理等制度都进一步完善。

——接下来,检察机关还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与企业法务团队合作,积极为岩博酒业产权保护工作出谋划策,切实帮助企业解难事、办实事……

这样的报道,没走就事论事的老路,换个角度就有了新意,读者才爱看。

当然,运用不走寻常路的创新思维进行新闻报道的方式还有很多,它们使得报道的挖掘更趋于智慧化,应该说这些都是记者仔细观察、联想思考的结果。

挖“显”掘“隐”、翻“旧”出“新”、创新思维这几种挖掘新闻的途径不能涵盖全部,但都要求记者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精于调查,打破陈规,换位思考,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思想观察和思考问题。

深入挖掘检察新闻“富矿”,拿出更多更好的检察新闻产品,方能不负韶华,不负前所未有的检察事业新时代。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全媒体采编中心副主任)

注释:

①徐盈雁:《在这里,最高检和教育部督导组看到了什么?》,《检察日报》2019年4月25日。

②徐盈雁、欧阳晶:《清单立起来,责任沉下去》,《检察日报》2019年4月13日。

③徐盈雁:《防性侵,更需要“大手拉小手”》,《检察日报》2019年4月8日。

④孙风娟、卢志坚、刘立新:《落实“件件有回复”,且看苏豫“大”“小”辩证法》,《检察日报》2019年5月24日。

⑤姜洪:《下降的数据也要向代表汇报——解读最高检工作报告中的“数字语言”》,《检察日报》2019年3月13日。

⑥孙风娟:《不让网络成为侵犯知识产权“法外之地”》,《检察日报》2019年4月26日。

⑦闫晶晶、孙风娟、李波:《“人民小酒”的麻烦事》,《检察日报》2019年5月5日。

猜你喜欢

日报检察检察机关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河北检察机关强化落实“四号检察建议”
检察版(五)
检察版(四)
检察版(十)
检察版(九)
灵感日报
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探析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