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肤浅来源于浮躁

2019-03-20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皮囊王小波陈寅恪

外貌与颜值,这两个词以逐年提升的频率出现在各大网站的宣传首页上,出现在人们的交谈中。所谓颜值,“颜”即外貌,“值”即数值,这个词,便是将外貌量化后的产物,它将一张张有血有肉的脸,转化为冷冰冰的数字和几句大众化的评价。

网络上,“看脸的时代”正迈着大步朝我们走来,在一张张光鲜亮丽的照片背后,在一句句“颜值即正义”的字里行间,隐含的究竟是什么?

在我看来,对颜值的过分看重,恰恰体现了当代人对内心世界的漠视。路遥曾说过,人们宁愿关心明星的那些鸡毛蒜皮,也不愿驻足探寻平凡人内心的波涛汹涌。社会的这种趋向正在引导人们向更肤浅的层面走去。试问我们该如何去了解一个陌生人?第一眼是外貌,这当然没错,但外貌的优劣不该成为检验美与丑的唯一标准。内心世界的高洁与否,才应是我们着眼的地方。

王小波,一个走在路上被认为是做着最底层工作的人,却拥有许多人穷极一生也得不到的才华。他遭受冷眼与嘲讽,却不曾让自己的灵魂下跪半分。这才算是真正的“活得透彻”吧!他与那些俗人,一个重内心,一个重外表,孰高孰低,显而易见。

而对内心品质的忽略,恰恰是出于当今社会的浮躁与不安。因为无法接受平凡的外表,便毅然去动以万元为单位计价的整容手术;因为不堪忍受低声下气的行为,便待在家里安心做米虫“啃老”。这些行为,就是浮躁的最好表现。因为浮躁,人们不肯多读几本书来充实内心;因为浮躁,人们在初次碰壁后便缩回龟壳之内;因为浮躁,人们再也离不开自己的舒适圈。

对待世界的最好态度,在我眼中应为“知浮躁而不浮躁”。在他人行色匆匆、追名逐利的时候,能够停下流转的脚步,寻一处安稳的天地,静静地坐下,与自己的灵魂对话。这于我而言,大概是最幸运的一件事吧!

愿你们以后都能知浮躁而不浮躁,知肤浅而不肤浅,知安宁而得安宁。

文章从对“颜值”的词语解构开始,“外貌量化”的结论让人耳目一新;再分析这些流行语背后所隐含的,即“当代人对内心世界的漠视……正在引导人们向更肤浅的层面走去”;随后以王小波作为一个外貌虽丑但灵魂高贵的例证,对比一些忽视内心品质、浮躁与不安的社会现象,高下立判;最后提出“对待世界的最好的态度”。整篇文章条理清晰,层层递进。不足的是对社会浮躁与不安的分析有些浮泛,“不堪忍受低声下气的行为”和“待在家里安心做米虫‘啃老”的说法放在这里也显得不妥当。

皮囊终腐,韵骨永存

在这个物质逐渐丰盈的时代,我们必须承认对“美”的追求是越发热烈地进行着的。而纵观古今,多少傾世容颜已凋零在历史长河中,随风而去,而那些风骨却仍在我们的脑海里鲜活着。

皮囊只是父母赐予我们的工具,它会死,会腐烂,而灵魂是不会的。陈寅恪先生便是不在乎装饰其外在的人。作为一位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他从12岁起就在欧洲、日本、美国留学,不谋学位,只汲取知识。他将欲求、表皮看得很轻,为人朴素而低调,从不在外表上做过多修饰,清爽、符合礼仪即可。而他的学问,却被称为“三百年来独一人”,陈寅恪之后再无陈寅恪。外表的光彩夺目,会被后浪覆灭,抑或因舆论的变换而被草草遗忘。而灵魂,更确切地说,是健全的人格,则是独一无二且难以被超越的。

也有一些美丽的皮囊被我们所牢记,而这些美丽的皮囊总是有他们独特的风韵。如《霸王别姬》中的张国荣,如《罗马假日》中的奥黛丽·赫本,再如《倩女幽魂》中的王祖贤……因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与风韵,才能将皮囊的美丽发挥到极致。美人之美,应美在风骨。当今荧幕上的一些流量小生,手中仅握着青春这一资本。若空有皮囊,那也只是低级的美,功利地说,是如一次性消费品般,以青春为时限的美。这种美人的迟暮,才令人悲伤。皮囊总是会迟暮的,但韵骨不会。青春不应是一种资本,那些永恒的刻在骨子里的,才是资本。

视觉上的享受固然是重要的,但灵魂上的契合更弥足珍贵。作家王小波其貌不扬,他曾对妻子李银河写道:“一想到你,我的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谁能说这样的情感不是真挚而又美好的呢?他们共同从事社会学研究,既是知己,又是伴侣。能与有趣的人相伴才令人生羡,而外貌的匹配只能令人眼前一亮,然后便灭。

电影《怦然心动》中有这样一段台词:“有些人浅薄,有些人平庸,有些人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而你终将会遇到一个如彩虹般绚烂的人,当你遇到这个人,就会觉得其他一切只是浮云而已。”这部电影很让我感动,电影中所说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值得人深思。皮囊只是我们眼见的部分,而内在则是需要我们去发掘的部分。我们需要成为的,是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人。而皮囊,也总会因为内在的种种闪光点而变得可爱。

皮囊终腐,而韵骨永存。这个世界不应只有表面的光鲜亮丽,还应有流传世代的风韵。

这篇文章所用的素材,如陈寅恪、张国荣、奥黛丽·赫本、王祖贤、流量小生、王小波、电影《怦然心动》的台词等,丰富而贴切,而统率这些素材的见识也直击人心、颇有层次:先提出观点“皮囊终腐,韵骨永存”,后指出“美人之美,美在风骨”,最后点明“视觉上的享受固然是重要的,但灵魂上的契合更弥足珍贵”。全文围绕着“皮囊”与“韵骨”展开论述,表达流畅,观点鲜明。

猜你喜欢

皮囊王小波陈寅恪
萌宠们那些“奇奇怪怪”的行为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陈寅恪的哀而不怨
郭沫若、陈寅恪致沈兼士——关于《“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的通信
陈寅恪与唐筼的爱情故事
包皮囊内的“战争”
王小波 你好哇,李银河
悬崖勒马
吾栖之肤
浪漫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