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底七穴加颈夹脊穴辅助加味葛根汤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疗效对照研究

2019-03-14王新春陶东红

针灸临床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颈源夹脊葛根

王新春,陶东红,王 松

(1.青海省中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2.青海省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3.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1)

颈源性头痛为临床常见疾病,指有患者颈部软组织器质性或者功能性损伤导致的以慢性、单侧头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该病发病率近年明显上升,且趋于年轻化,严重威胁患者健康,降低患者生活及工作质量[1-2]。目前临床治疗颈源性头痛方法较多,包括颈椎旁阻滞、颈椎硬膜外腔连续阻滞、手法按摩等,治疗效果均良好,各有弊端,且疗效并未最佳[3]。为了研究该病临床有效治疗方案,诸多学者考虑采取中医方案治疗[4-5]。针刺及汤剂为最为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案,针刺颈源性头痛患者颅底七穴、颈夹脊穴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疗效良好;加味葛根汤具有良好活血化瘀、升津舒筋功效,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本研究笔者选取院内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99例颈源性头痛分组研究颅底七穴加颈夹脊穴辅助加味葛根汤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99例颈源性头痛患者纳入研究,患者知情,自愿参与研究,且研究经伦理会批准进行,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49例,男29例,女20例,35~54岁,平均年龄(45.24±3.21)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1.67±0.34)年;观察组50例,男30例,女20例,35~55岁,平均年龄(45.29±3.25)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1.63±0.38)年。两组患者资料相当(P>0.05),分组可比。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8年国际头痛委员会提出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6],如下:①单侧头痛;②疼痛始发于颈部,扩散至病变侧的额及颞、眶部等;③钝性痛、胀痛或牵扯痛;④疼痛间歇性发作,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后期可持续发作;⑤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上位颈椎移位,生理性前凸消失、变直、反向;⑥患者颈部僵硬,主动及被动活动受限,伴同侧肩部以及上肢疼痛;⑦神经阻滞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

1.3 纳入标准

①患者符合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②患者签署协议参与研究;③患者可配合本次治疗;④患者可耐受本次治疗方案。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心肝肾、造血系统疾病等危重疾病患者;②合并肿瘤患者;③精神疾病、癫痫患者;④脑以及脊髓疾病患者;⑤妊娠及哺乳期患者;⑥正加入其他研究患者。

1.5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采取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患者取俯卧位,上胸部垫枕,暴露项部,以紫药水标记颈椎正中线棘突旁开2~2.5 cm处以及枕骨上下线间压痛位置,穿行于头半棘肌和斜方肌、出口前的深浅筋膜间位置,消毒后以复合液神经阻滞,复合液20 mL,包括2%利多卡因、10 mg曲安奈德以及生理盐水,每点注射1~2 mL,注射后观察患者是否适应。对照组患者给予加味葛根汤治疗,组方如下:葛根30 g,炙麻黄及赤芍、桂枝、羌活各15 g,大枣及甘草各10 g,疼痛剧烈患者加延胡索;恶寒无汗患者加防风及荆芥。水煎煮,取汁500 mL,分早晚饭后温服,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颅底七穴加颈夹脊穴治疗,颅底七穴:双侧完骨、风池及天柱加风府,同时针刺夹脊穴、合谷、后溪及三阴交,采取0.25 mm×40 mm华佗牌毫针针刺,75%乙醇消毒患者穴位及毫针,完骨穴向乳突方向斜刺25 mm,风池穴向同侧目眦方向斜刺30 mm,天柱直刺20 mm,风府直刺20 mm,夹脊穴及合谷、后溪、三阴交直刺15~35 mm,针刺当日患者不要洗澡,隔日针刺,连续针刺1个月。

1.6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及颈椎活动度评分(ROM),治疗后1个月、3个月、5个月患者疼痛发作次数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疗效评估标准[7]:显效:患者头痛完全消失,且伴随症状与体征均消失;有效:患者头痛缓解,伴随症状与体征改善;无效:患者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8]:评分0~10分,0分表示无头痛,10分严重头痛。颈椎活动度评分(ROM)[9]:1分表示患者活动自如;2分活动程度及范围受限;3分患者活动影响很大,活动僵硬;4分患者基本不能活动。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5个月疼痛发作次数。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8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相当(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VAS评分改善,且观察组VA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OM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ROM评分相当(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ROM评分改善,且观察组ROM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OM比较(分,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5个月患者疼痛发作次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5个月患者疼痛发作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5个月患者疼痛发作次数比较(次/月,

2.5 两组治疗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4.00%)与对照组(4.08%)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均较少,安全可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研究显示我国颈源性头痛犯病率日益上升,危害严重,引起临床重视[10]。黄帝内经时代早对头痛有记载,《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头痛癫疾”。《证治准绳》中记载:“浅而近 者名头痛,其病卒而至,易于解散速也。深而远看为头风,其病作出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11]。此外,脑风、头风均属于头痛[12-13]。目前临床治疗颈源性头痛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剂注射及经皮射频等,中医疗法博大精深,治疗颈源性头痛方法较多,疗效良好,引起临床重视[14-15]。针刺疗法为传统中医疗法之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唐旭等[16]指出,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有效、安全,但纳入文献质量不高,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与安全性。故而本次笔者给予颈源性头痛患者颅底七穴加颈夹脊穴针刺治疗,取得较好效果。针刺治疗可有效促进患者局部血液循环, 消除水肿,缓解患者肌肉以及筋膜痉挛,改善炎性物质水平,改善患者代谢;针刺治疗使患者机体产生某些镇痛化学物质,例如中枢性-5羟色胺及乙酰胆碱增多等;此外,针刺还可提升患者机体耐痛阈。本次笔者给予颈源性头痛患者颅底七穴针刺治疗,取穴双侧完骨、风池及天柱,单侧风府,并辅助以颈夹脊穴、合谷、后溪及三阴交,取得较好治疗效果。颅底七穴出自于陈枫教授,其从事针灸30余年,指出颅底七穴对诸多脑病具有积极影响,值得研究。颅底七穴主要包括双侧完骨、风池及天柱,单侧哑门,本次笔者结合陈教授颅底七穴针刺经验,与其多年临床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经验,将哑门穴换为风府,以改善患者头痛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其中完骨穴属足少阳胆经,针刺之主治头痛、项强、咽喉肿痛及失眠等;风池穴又称作热府穴,“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到,风池穴在颞颥后发际线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17]。风池属足少阳胆经,穴义为胆经气血在此吸热以后化为阳热风气,针刺之治疗头痛效果良好。天柱穴归属足太阳膀胱经,《经穴释义汇解》中指出:“人体以头为天,颈项犹擎天之柱,穴在项部方肌起始部,天柱骨之两旁,故名天柱”[18]。主治病症包括颈椎酸痛、落枕、五十肩、目眩及头痛等。风府穴穴义为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针刺之可散风熄风、通关开窍。颈夹脊穴,经外穴名,指背部脊椎两旁穴位,夹脊穴可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故针刺夹脊穴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相关病,例如血管性头痛、脑血管病及红斑性肢痛症等。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发热、头痛;后溪小肠经上穴位,主治头项强痛、腰背痛等;三阴交,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之处,针刺之具有健脾益血、调肝补肾、安神、助睡眠等功效。

陆强益等[19]指出合川芎葛根汤对颈源性头痛患者具有积极影响,值得深入研究。葛根汤出自《伤害论》,为辛温解表剂,可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主要中药包括葛根、炙麻黄、赤芍、桂枝、羌活、大枣、甘草,方中葛根甘、辛、凉,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功效;炙麻黄主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痒;赤芍苦,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功效;桂枝可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羌活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大枣可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甘草可调和诸药;诸药共行活血、舒筋、生津解表、止痛功效。本研究两组患者均给予颈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葛根汤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采取颅底七穴加夹脊穴辅助治疗,取得显著临床疗效,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更佳,可见针刺治疗切实可行。本次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85.71%(P<0.05),提示颅底七穴加颈夹脊穴辅助加味葛根汤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佳,患者有效率显著提升,值得研究;治疗前两组患者VAS及ROM评分相当(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VAS及ROM评分均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颅底七穴加颈夹脊穴辅助加味葛根汤治疗颈源性头痛可较好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促进患者颈椎功能恢复;治疗后1个月、3个月、5个月观察组患者疼痛发作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颅底七穴加颈夹脊穴辅助加味葛根汤治疗颈源性头痛效果佳,患者复发少;观察组不良反应率(4%)与对照组(4.08%)相当(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少,安全性较高,提示颅底七穴加颈夹脊穴辅助加味葛根汤治疗颈源性头痛安全可靠,值得临床研究以及应用。

综上所述,颅底七穴加颈夹脊穴辅助加味葛根汤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佳,患者头痛症状改善,颈椎功能恢复良好,且复发少,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可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颈源夹脊葛根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ster XIONG Jibo’s medication experience in treating arthralgia syndrome through data mining
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经常饮酒者喝葛根陈皮茶
葛根药膳用处多
“低头族”注意了:当心颈椎病引发高血压!
头痛,您查颈椎了吗?
葛根复合胶囊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针推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