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矛盾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典

2019-03-12栾昌林刘大勇

理论观察 2019年11期
关键词:矛盾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

栾昌林 刘大勇

关键词:《矛盾论》;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A841;B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1 — 0016 — 03

一、《矛盾论》创作背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含义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一文中明确写到:“德波林的唯心论在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极坏的影响,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不能说和这个学派的作风没有关系。所以,我们的哲学研究工作,就是要首先扫除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出,教条主义在当时是我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弄清楚当时历史时期国内外的哲学发展状况以及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为目前更好地学习《矛盾论》提供知识背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解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矛盾论》的写作背景

毛泽东的《矛盾论》写于1937年8月,这个时间正值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抗日战争开始的过渡阶段,我们党内出现了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两种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在党内的影响极大,造成的影响也极其恶劣,那些“左倾”教条主义者,完全不顾实际情况,不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一味的迷信的照搬马克思主义著作,而没有灵活运用,给党带来了极大损失,也造成中国革命的一片灰暗。《矛盾论》的科学论述实际上是从方法论上来揭露教条主义者形而上学的错误,教导共产党员要把自己的思想纳入唯物辩证法的轨道,在思想上全面纠正党内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尤其是在教条主义错误上,对全党的影响是恶劣的,需要大力度的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要为抗日战争准备好思想和理论支撑;进行全国性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对抗国民党政府发动的文化围剿。毛泽东对哲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之当时国际国内环境良好,在苏联方面,苏联学界对德波林学派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和抨击,致使我国党内失去了教条主义的理论来源。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给毛泽东同志的写作提供了环境条件和可能性,这为《矛盾论》的顺利问世以及对提高全党上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产生积极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进行理性研究的第一步。中国的近代哲学家艾思奇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概念,在以后的时间里,为了与艰苦卓绝的而抗日战争相适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战争中的指导作用,他又发表了《哲学的现状和任务》,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他认为,要在将高深的哲学用大众化的语言解释的基础上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真真正正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也提到过,在我们党出现的教条主义的那些人在事实上没有明确的从客观实际出发所应具有的那些条件,也没有那些对待发现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中存在包括的矛盾,特别是那些具体的、存在于各现象之中的具体矛盾以及那些矛盾所处的地位和矛盾与矛盾之间的具体联系的科学态度,正因为如此,中国的革命形势受到影响。所以,通过这些错误的分析和总结,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将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奠定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初步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发展,使其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部结合起来,并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体系表达出来的发展过程。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实则是一个兼收并蓄、融合发展、互为表里的互动式的动态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科学指南的同时也在运用于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了其理论内核。

二、《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型代表

《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典著作,其通过把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具有中国烙印的科学理论。

(一)《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的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但他不是死板的教义,它的具体运用也不可能是机械地套用其一般原理和照抄照搬他国经验,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充分发挥其科学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与中国社会发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批评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当作“教科书式的真理”,完全忽视时下中国的现状和革命具体实际,对革命性质、形势以及阶级关系作出了错误分析和判断、对革命道路问题和城市斗争方针问题提出的错误政策等做法,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进而使得中国共产党损失惨重的错误行为。毛泽东在论述事物的矛盾法则这一科学的辩证思维方式时,在《矛盾论》本就不长的篇幅里大量结合了我国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军阀战争、土地战争等革命具体实际说明哲学问题,并且在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通过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指导,正确处理了人民内部矛盾,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准确的分析了当时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确保政治路线的正确并以此制定符合社会现状、解决现实问题的合理的方针政策。实践证明,在中国当时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革命,一味机械地套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或“照着模样画瓢”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思维只会使中国革命陷入泥潭,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才能够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作出符合国情需要的理论创造。

(二)《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产物

毛泽东自幼接受便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国古老的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感情,他的许多思想和论断都吸收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吸纳了中国古代法家代表韩非子的观点,通过矛与盾阐释了对立统一关系,创造性地采用“矛盾”这一概念来表述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赋予了其科学的内涵,构建起了唯物辩证法体系。毛泽东在表述他对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种宇宙观时说道:“在中国,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曾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借此批评和否认这种违背过程论,用静止的眼光看待问题,单纯的认为事物外部的发展原因是主要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在谈及矛盾的特殊性中事物发展过程的矛盾特殊性时,运用孙子论军事谈到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是在战争中作战双方必须充分了解对方的优势劣势,才能在作战中扬长避短,取得胜利,利用传统哲学的辩证法思想说明看问题要具有全局性思维,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事物的内部规律,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

(三)《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与民族大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也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并通过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在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论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不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内涵,毛泽东的《矛盾论》中利用通俗的语言体系针对对立统一规律及其各方面展开系统的论述,期间通过《水浒传》中宋江三打祝家庄,总结出前两次失利是因为情况、方法没搞懂,后来认真调查了解,第三次就打了胜仗这种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故事来说明对待事物必须要精细分析矛盾总体以及矛盾各方面的特点以达到对事物整体性的正确认识。再有他在论述矛盾的同一性时,利用中国古代神话典籍《山海经》、《聊斋志异》和古典诗词《淮南子》等文化作品中所提及的“夸父追日”、“鬼狐变人形”以及“羿射九日”等神化故事阐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科学原理。毛泽东在进一步论述和阐明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科学原理的同时,采用中华民族本土的话语体系,构建了一个大众通俗易懂但也不失高度哲理性的唯物辩证法体系。

三、《矛盾论》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哲学文化,《矛盾论》一文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精华之处,又在不断深入研究的同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一)系统说明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马克思恩格斯创造性的提出了唯物辩证法,在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辩证法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但是没有讲出这些规律内部之間存在的联系。恩格斯也曾说过:“我们在这里不打算写辩证法的手册,而只想表明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因而对于理论自然科学也是有效的。因此,我们不能详细地考察这些规律相互的内部联系。”是列宁深入研究了这一方面,继承和推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这一论断,但是列宁没有进一步将这一论断应用于实际当中。毛泽东在吸收前几位伟大导师的理论基础上,在《矛盾论》中说到:“事物的矛盾法则,也就是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并且在两种宇宙观的阐述中,形而上学的关注重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不是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导致的,通过这个问题来表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毛泽东则通过运用鸡蛋是如何变成小鸡和不同国家之间的发展差异等来证明矛盾才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而进一步证明了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思想。

(二)创造性地提出了矛盾发展不平衡性观点

毛泽东的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是以研究矛盾特殊性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为基础从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他认为:“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是说在具体研究工作中必须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不然就会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事物中出现的矛盾和矛盾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都是不平衡的,在遇到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对事物发展起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也要注意在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坚持分清主次,分清本质和现象以及主流和支流,同时也必须清楚不管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非主要方面,都是对立统一的,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相互转化。这一观点表明,世界上一切发展的事物没有绝对的平衡发展,必须坚决地反对均衡论思想,矛盾不平衡发展实则表现出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力量源泉,这样的思想有效地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是毛泽东对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做出的历史贡献。

(三)科学提出并概括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两个属性包括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关系中的两个方面,两者的关系是事物内部之间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列宁说:“辩证法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而应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这表明矛盾的各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二者互为存在的前提,但只是相互依存是不够的,也是片面化的,二者之间必须还要能互相转化,就是矛盾要体现同一性矛盾双方就要有相互依存的性质。同样,其斗争性就是双方互相分离、互相排斥。斗争性是绝对的,具有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结合起来,形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毛泽东借用班固《前汉书》中“相反皆想成也”这句话说明相反的事物之间也是具有同一性的, “相反”就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而“相成”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对立的方面联系起来,具有同一性,同一性之中包含着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正如列宁所说的:“在相对的东西里有着绝对的东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对辩证关系知道我们在对事物的理解过程中必须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不能把二者分割开来对待。如若割裂的看待,就会走入形而上学的歧途。毛泽东关于矛盾两种基本属性的论述,是基于中国革命实践提出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

〔参考文献〕

〔1〕方松华,姜佑富,陈祥勤.近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85.

〔2〕王凤贤.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90-112.

〔3〕毛泽东.矛盾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5.

〔4〕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12.

〔5〕梁超伦.《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典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0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311.

〔7〕罗慧丹.论《实践论》《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J〕.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1,(06).

〔8〕杨建毅.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中国化的贡献〔J〕.社科纵横,2013,(12).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矛盾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矛盾论的运用
《实践论》《矛盾论》所彰显的哲学魅力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毛泽东思想闪金光
毛泽东思想来武装刀山火海咱敢上
毛泽东思想挂了帅牛鬼蛇神脚下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