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的人本意蕴

2019-03-12马艺芮舒永久

理论观察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人本思想新时代

马艺芮 舒永久

关键词: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人本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1 — 0005 — 04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强调从人的需求出发,重视實践,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1〕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属性”,而人的本质与人的需求直接相关,或者说,人的需求就是人的本质。〔2〕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十八大以来在实践中形成的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就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经验成果,而其中所蕴含的人本思想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人民立场、人民利益的至上性相结合,发挥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缘由——为了人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的人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承与创新。一方面,坚持人的主体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撼动的基点;另一方面,把现实的个人需求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将两者的和谐共生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指标,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

首先,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一切理论和思想的提出应围绕人来展开。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域下,历史的活动又被看作人的活动,人民群众既是历史长河中的“剧中人”,又是“剧作者”。基于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须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生存环境,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3〕生存环境与人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良好的生存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恶劣的生存环境则直接危害到人的生存健康,我们必须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到建设环境优美、生态文明的社会对于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关注人民的根本需求,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一方面,马克思指出,人的需求是人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动力,为满足吃穿住行及一些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人开始了自身第一个历史实践活动。自然界作为人生活生存和长效发展的场所,是人存在的前提。因此,关注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与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具有同一性。另一方面,马克思认为人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需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呈动态变化趋势。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聚焦于人需求转变的时效性,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立场,把人民幸不幸福、人民高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检测标准。改革开放前,社会生产力的落后而导致产品数量的匮乏、产品种类的稀少,外在的客观现实性促使人们的需要偏向于满足自身基本物质条件,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已得到大幅度的满足,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重大论断也体现了人需求的阶段性变化,从过去只关注物质需要过渡到兼顾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以及对生态环境提出高标准和新要求,更强调生态环境的适宜性和可居性。

最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把全人类对美好生态的向往作为理论出发点。关注全人类的生存环境,把生态文明作为全人类的幸福事业而不断奋斗,为全球生态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4〕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二者共荣共衰,然而随着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因追逐资本而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来,许多国家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保护生态、重视人的发展成为时代呼声。生态文明所代表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决定了被历史选择的客观必然性。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突破了原来狭隘的由单个国家和少数地区所组成的生态利益集团,倡导全人类一起共建生态命运共同体。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在中国人民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生成发展的,面对世界性问题,不仅是对我国生态危机的回应,更是为世界生态危机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实践路径——依靠人

“现实中的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理念贯彻的依靠者,所谓“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特质,就是指从事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处于由人类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中,以自我的主观意识为主导,能够自由自觉的进行实践活动的完整的、具体的人。

首先,是依靠“现实的人”将思想理论转化为现实行动的需要。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思想理论呈现出特殊性和时代性。经济基础虽决定上层建筑,但思想文化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具有指导作用,而落后的思想文化若不及时破除,将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作为先进思想文化,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但作为理论不能达到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只有依靠“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将理论转变为现实行动,从而造福于人类。正如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人民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物质力量。”〔5〕

其次,是尊重落实人民主体地位的需要。其一,在生态文明的实践过程中,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依靠者。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一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史。在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实现更是离不开人民群众,只有在党中央的高度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才能汇集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的资源和力量。其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就是响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呼唤。过去的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遗留了很多生态问题,各类污染呈现高发趋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立足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性和局部特殊性的理论原则,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思想,将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转化为行为。其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成果由人民共享。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每个中国人都是参与者和实施者,是创造环境优美、生态宜人的主力军。假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成果不是由人民共享,那么它的实现也将失去依靠力量和前进动力。

最后,是充分发挥人主观能动性的需要。一方面,人是自然存在物和对象性的社会存在物的统一,这种对象性关系彰显了人类开展社会活动改造客观自然界的合理性。自然界赋予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对待自然界的过程中,人与动物存在生产上的区别,“诚然,动物也生产……但是,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6〕人类开展社会生活改造客观世界的必然性要求人民群众应积极投身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去,通过自身努力让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另一方面,在进行物质交换时要尊重客观规律,讲求适时、适度原则。在对待自然问题上,遵循绿色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绿色发展就其实质而言,就是破除人与自然异化状态,解决好自然与人共生共荣的问题。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必须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能力,自觉遵守客观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树立对自然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人与自然共同体意识。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价值目标——解放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郑重表示:“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改变人类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7〕不断寻求人与自然的解放、人自身的解放、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何以可能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主题。

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创建和谐美好的世界。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命题,这是继2013年首次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基础上的另一个伟大飞跃,这也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一方面,“生命共同体”理念有利于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人与自然共处同一个生命体中,从人的维度讲,人作为感性对象性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无机体,也是被自然界所规定的存在物;从自然界的维度讲,自然界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人进行社会物质生产的场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产物,离开人的自然界是“无”。人与自然是共荣共生的,是相互依存的一体性利益关系,保护自然,也就是保护人本身。另一方面,生命共同体理念有利于树立正确的绿色价值观念。其一,尊重自然,是人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时的首要前提。这要求人们应怀有敬畏之心,而非征服之意,绝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遵循“天道”,以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大自然为最高准则。其二,顺应自然,要求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把握自然界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三,保护自然,这要求人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要呵护自然、不因追逐自己的经济效益而肆意破坏自然,不能只利用而不建设,在利用过程中,坚持适度、适时原则。

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有利于人劳动能力的解放,增强人的主体性。一方面,破除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被动状态,发挥人的主体性优势。其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的活动受到一系列的限制,将自然界神圣化,因此无法从根本上正确认识自然界。其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生产资料由私人占有,以物为依赖关系的社会遮蔽了人的本质,人被劳动所奴役。此外,由于资本家想要获得更高的利益,以满足资本再扩大的需要,甚至不惜牺牲自然利益,只满足于社会的进步。相较于前资本主义社会,虽意识到应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但不可忽视在实践活动中,人劳动的负面因素萌生并不断扩大。其三,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虽未完全摆脱资本主义旧有的特征,但正以它独特的方式向共产主义迈进,其主张的生态文明建设可视为人与自然关系异化以及异化劳动的扬弃过程。人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生态文明建设所主张的内容有利于人们正确把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体性,不断认识受动性,从而更好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促进了人劳动能力的解放。相对自然界来说,人的解放就是人的体能和智能的共同解放。马克思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作用》中明确指出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主张人在从事实践活动中,发挥体能和智能双效双重作用,提升改造客观世界以及改造自身能力的深度和高度,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最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有利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呈动态变化趋势,它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8〕一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人是社会中的人,是社会的一部分,而社会是由各个人所构成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同鱼和水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然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问题从不是一个纯自然领域的问题,它始终体现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性、整体性、协调性的本质。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从不同主体、不同视角对生态环境进行根本性改造,力图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是以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为范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又一大重要论断。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体现在行为上就是为了追求私人利益、只满足于社会进步,甚至不惜牺牲自然利益,征服自然,然而,他们忽视了自然从本质来说就是生产力。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行动指南,有利于生产资料和生产对象范围和种类的不断扩大与丰富,有利于人们在这种充裕的社会物质财富条件下实现人的自由而极具个性的发展。

“未来的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9〕人与自然的解放和人自身的解放是相辅相成,彼此影响的过程。实践作为人与自然交往的媒介,自然是人类开展实践活动的对象,合理的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是人走向自由,实现“两个和解”的重要途径。

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延續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立场,在其建立和实践的过程中始终围绕为了人、依靠人、解放人的人本思想展开,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凸显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中心地位。

〔参考文献〕

〔1〕盛名.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现实意蕴〔J〕.人民论坛,2018,(32):100-101.

〔2〕张三元.论美好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J〕.理论探讨,2018,(02):22-28.

〔3〕孙爽.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意蕴解析——兼论格伦德曼对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的辩护〔J〕.齐鲁学刊,2019,(02):70-77.

〔4〕张云飞,李娜.习近平生态治理新理念的科学意蕴〔J〕.湖湘论坛,2016,29(04):5-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

〔7〕习近平: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

〔8〕陈赟.马克思关于人如何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8(24):68-70.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16.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人本思想新时代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解读
人本思想融入学前教育管理策略分析
人本思想在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基于人本思想的本科教学管理相关问题探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