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的丰富内涵与价值探析

2019-03-12秦琴孙玉曼

理论观察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价值

秦琴 孙玉曼

关键词:中国特色;志愿文化;丰富内涵;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1 — 0009 — 04

文化兴则国家兴,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并表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条件〔1〕,更是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兴文化”的历史使命。从“见义不为,不勇也”、“仁爱”、“兼爱”等古训,到现代的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无一不是志愿精神的体现和志愿文化的传承。新时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与变化,给我国的志愿文化不断注入新元素与新思想,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下,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文化。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能唤醒埋藏在大众心底的向善向上的力量,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能凝聚力量,鼓舞人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凝心聚气。

1.对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的界定

要对中国特色志愿文化进行定义,首先必须把文化的概念厘清。文化伴随人类的活动而产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所特有的。现阶段,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主要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出发,从广义上出发,学者们表示文化是一个范围宽广的系统,是在人类活动中产生的包括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制度层面的、行为层面的一个集合体,是人类通过实践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的总和。另一种则是从狭义的角度上解释文化,他们认为文化仅仅指通过实践活动在意识层面上体现出来的结果〔2〕。笔者较认同广义上的文化概念。因此,本文对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的定义也是从广义的角度进行解释。

现阶段国内学者对志愿文化的研究成果并不丰硕,在已有的研究中,有些学者从狭义的角度定义文化,因而对志愿文化的定义也略显狭窄,他们将文化的范围锁定在精神层面和意识层面,从这种角度出发,很容易将志愿精神与志愿文化等同起来,笔者认为将志愿文化等同志愿精神的观点是对志愿文化范围的限制,事实上,志愿文化是伴随着志愿服务实践过程形成与发展的一种文化,首先是物质层面的,如志愿标识、志愿服装等;其次包括制度层面的,如志愿服务的相关规章制度;再次是意识形态层面的无私、奉献等的高尚志愿精神;以及行为层面,如志愿服务活动与志愿活动参与主体志愿者等。从而界定志愿文化为,通过志愿实践活动形成的包含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行为层面的一切成果的有机体,而中国特色志愿文化则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志愿文化。

(1)物质层面

物质层面是志愿文化的最表层,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人们可以直接接触到或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它是志愿文化的外在物化形式和物质载体,是整个志愿文化体系的物质基础,通常具体表现为志愿活动服饰、志愿标识、志愿活动口号等物质形态。一方面,这些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一种对志愿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是志愿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穿着统一的服饰、佩戴统一的标识,这样一群人必定是一道亮丽风景线,必定会引起他人的关注,在无形中志愿文化得到传播与关注。

(2)精神层面

精神层面是文化的较高层,处于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地位,是志愿文化的灵魂,是对志愿文化内涵的最直接反映。从最初的“仁爱”精神、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再到“雷锋精神”以及现代的抗震救灾精神、最后到“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无一不是中国精神的体现,无一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经过不断深化和升华,逐渐发展成为被大众所认可和赞扬的志愿文化,激发着一代又一代人内心向善向真的力量,激励着大家投身于志愿服务事业,也使得志愿文化更具中华民族特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文化,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3)制度层面

制度作为一种规范和秩序,具有其特有稳定性和制约性,也决定了其在志愿文化的形成与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志愿制度就是在志愿服务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套规范志愿服务活动过程的规章流程,制度规范的确立不仅有助于志愿服务事业有序和持久发展,也有助于维护和保障志愿者个人的权益,更是将志愿文化以规范制度的形式传播与交流。但就目前我国关于志愿服务的相关制度规范确立情况看来,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志愿制度也在逐步增加,但在逐渐增多的规章条例中存在着重复、冗杂、可操作性较差的问题,因此,出台一系列全面系统、可操作性强的志愿服务制度的问题亟待解决。

(4)行为层面

在志愿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志愿物质、志愿制度、志愿精神与志愿行为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在志愿行为的实践中形成独特的和规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而这些层面的文化归根到底需要通过志愿服务的行为体现出来,只有通过志愿行为的实践检验,才能清晰地认识到现有的制度和精神文明是否符合发展规律,是否符合现代发展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志愿行为也必须在实践中不断革新,形成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志愿物质、志愿制度和志愿精神,在具有中国特色并与时代相符的志愿文化的指导下,完善和规范志愿服务事业的管理,推动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2.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的丰富内涵

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发端于改革开放时期,但志愿文化中包含的无私、奉献、互助、有爱精神却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长河中随处可见。志愿文化在逐步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并紧紧跟随新时代发展的脚步,经过从古代到新时代的文化积淀与发展,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文化,其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中国特色志愿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发展成主流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深远。儒家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仁爱”,孔子所指的爱人并不仅仅只是爱亲人,而是关爱身边所有人,是一种兼济大众的大爱无私精神。儒家文化的发扬者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仁爱”,并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兼济天下的情怀也是一种无私的大爱精神。墨家文化中的“兼爱”思想中的“兼”表示无差别的、平等的、兼顾的〔3〕,“兼爱”则是提倡爱自己的同时也要爱大家,人们之间的互爱互利,相亲相善,达到天下安定、人民安乐的目的。再例如道教文化中的“上善若水”,佛教文化中的“慈悲为怀”等都包含着“慈”“善”的思想,这些传统文化都指导着大家向善无私、乐于奉献,与新时代八字志愿精神具有一致性,是新時代中国特色志愿文化之根。

(2)中国特色志愿文化吸收了西方先进志愿思想。

现代意义上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欧洲,经过两百年的发展,发达国家基本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模式,并形成各自的志愿文化体系。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也逐渐认识到志愿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手研究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模式和发达国家的志愿文化,以借鉴其发展思路,培育属于我国的特色志愿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及全球化的加深,国人以更加包容的姿态接受西方文化,志愿文化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同时,在我国举办的一系列世界性活动中,志愿者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志愿者风采受到大众的关注,志愿文化逐步被大众接受和赞许。

(3)中国特色志愿文化是对雷锋精神的升华。

雷锋以其高尚品德和无私精神成为一个时代的榜样,影响着数代中国人,雷锋精神也因此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流文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如今进入新时代,每一代中央领导人都强烈呼吁国人向雷锋学习,并将每年的3月5日定为学雷锋日,学习他诚实守信、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高尚精神和品德。一个时代的进步、一个民族的发展总需要一批乐于奉献的英雄作为时代榜样,总需要一种伟大的精神凝心聚力,总需要一种主流文化引领社会风尚。雷锋以其崇高的道德品质成为时代榜样,向上向善的雷锋精神成为乐于助人、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等的代名词,大力宣传并鼓励全民学习雷锋精神、开展各种形式的学雷锋活动已成为当代的主流,引领着社会风尚。志愿精神作为志愿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八个字与雷锋精神的本质内涵一脉相承,是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更是对雷锋精神的升华。

(4)中国特色志愿文化是对中国精神的诠释。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精神,它是中华民族顶天立地、勇往直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形象的载体,更是中华人民善良勇敢、诚实守信、勤恳实干的形象象征。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民族精神中所包含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与“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文化在本质和内涵上具有一致性,民族精神在志愿文化中得到很好的诠释。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的志愿服务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而发展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與深化,我国志愿服务事业也在不断探索与创新,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志愿文化,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志愿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得到体现。“西部志愿者活动”、“奥运会”、“08年大地震”“世博会”等,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身影不容忽视,他们的力量更是不容小觑,在我国的重要关键时刻,他们自愿、自发、自觉地参与志愿活动,这是对中国精神完美的诠释。

(5)中国特色志愿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的主流文化和精神引领,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升华与提炼,与中国特色志愿文化有着同样的文化理论渊源,并且在本质和内涵上同样具有一致性,可以说中国特色志愿文化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首先,中国特色志愿文化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理念。一方面,志愿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其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志愿文化的培育与建设间接影响着国力的强弱;另一方面,在志愿文化的熏陶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他们的奉献友爱精神助力和谐文明社会的建设。其次,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积极践行了社会层面的价值准则。自愿性是志愿服务最突出的特点,这就意味着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是否参与志愿活动,并且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与被服务者之间身份地位的是无差别,很好的践行了自由平等的价值准则。最后,中国特色志愿文化有效诠释了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乐于奉献服务他人的美德,而社会责任感是爱国的体现,乐于奉献、服务他人是构建友善和谐社会环境的前提与基础。

3.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的价值

志愿文化作为文化长河中的一条支流,同样具备着文化的各种功能,而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对社会存在起着能动作用,那么志愿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能动的展现其功能,在个人、全体公民乃至整个社会等多方面逐渐展现其特有的价值。

(1)满足个人精神需求,实现个人社会价值

首先,志愿文化的熏陶有助于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前提。志愿者通过切身体验志愿活动过程,体会其志愿的过程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体会到精神上报酬而非物质报酬,这种志愿精神和服务意识破除了自利自私的心态以及人情冷漠的状态,这种向善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便是一种正确价值观,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必然会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互助、奉献的志愿精神以及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是一种担当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一个关键过程。

其次,志愿行动是自我实现的必要途径。自我实现是每个人的最高要求,它不应只是通过财富、权利、社会地位等带来的物质方面的实现,更应该包括被他人尊重、被他人认可而带来的精神方面的实现。志愿者可以在志愿服务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需要帮助的人献上自己的爱心,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他人的尊重和认可,体会被他人需要和尊重的满足感,以及被他人认可赞许的幸福感,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

(2)增强公民志愿意识,提升公民精神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一方面,我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另一方面,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整个社会更加注重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部些人更是一味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将金钱视为衡量标准,忽视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再加上“单位制”向“社区制”的转变,人际间的情感逐渐淡化,形成一种自利、冷漠的心态,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缺乏热心帮助他人的精神。“文化是人群的生活方式,在什么环境里就会得到什么生活方式〔4〕”,首先,志愿文化的形成有助于培育公民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切实感受被服务者的感激以及对服务者的认可,亲身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意义,被人需要、被人认可的满足感促使公民将服务和奉献助人的意识内化为心,成为一种自身品格和主动行为。其次,志愿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使得公民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能自觉地参与志愿服务,激发公民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自觉走进并自发加入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深刻体验社会活动的参与感,从而逐渐萌发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在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的推动下逐步形成“包含参与意识、自主精神、自治精神、法治意识的公民精神〔5〕”。

(3)积淀社会资本创新基层治理,推进和谐社会的建成

帕特南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书中提出了其经典的社会资本理论,他认为在社会活动参与过程中产生的信任和网络以及逐渐形成的互惠性规范,使得政府的治理绩效显著提升〔6〕。首先,在志愿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公民能自发自觉的参与社会志愿活动中,志愿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服务,在志愿活动中逐渐打破封闭的人际交流圈和互不信任冷漠的人情状态,通过互助、有爱的志愿精神赢得互相的尊重和信任感,有助于缓和居民之间的矛盾,从而为基层治理带来了便利,减少基层治理中的矛盾压力。

其次,在志愿文化的引导下,公民自愿联合起来或自愿加入一些志愿组织,提供一些更为及时公共服务。同时,志愿服务链接社会多方力量,壮大和创新基层治理的队伍,一是志愿服务将志愿者个体与社会进行有效链接,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直接作用于社会发展;二是将公益志愿组织与政府和社会进行有效连接,在政府的监管和引导下承担起部分公共职能;三是通过来自各单位的志愿者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进行有效连接,完善各方网络资源,发挥多方力量有效进行基层治理。

最后,随着我国法治化建设的进程,志愿服务的相关立法和法规也逐渐完善,这意味着制度层面的志愿文化在快速发展,志愿服务的相关规范的确立,一方面,能让志愿者的权益得到保障,實现其利益诉求,消减其对抗情绪,抚平其心理创伤,促进其政治认同〔7〕让志愿者更加安心的投身于志愿服务事业,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扩展志愿文化的功能。另一方面,规范的形成与确立保障了志愿服务事业的规范化,在制度的保障下,规范志愿组织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其他民间社会组织多个系统的链接,实现“国家—市场—社会”三者有效耦合和良性互动〔8〕,形成多方资源和力量的有序运作,实现基层的有效治理,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4.结语

“仁爱”“兼爱”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的土壤,外来优秀文化则是滋润土壤的雨水,新中国成立后,在继承精华、兼收并蓄的基础上逐渐培育出中国特色志愿文化的萌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雷锋精神、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文化作为养料肥沃土地后,志愿文化逐渐成长,发展成具有丰富的内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模式,逐渐发挥着志愿文化的独有功能。在个人层面上发挥着激励功能,体现着自我实现的价值;在全体公民层面上,发挥着培育功能,体现培育公民精神的价值;在社会层面上发挥着引导功能,体现创新基层治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谢守成,高尚.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指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6):74-80.

〔2〕任园园.我国大学生志愿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4.

〔3〕吴盈英.中国志愿文化发展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03):137-139.

〔4〕黎玉琴.论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公民精神〔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05):78-82.

〔5〕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2.

〔6〕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03-204.

〔7〕王会丽,蒲清平,朱丽萍.当代青年社会心态的嬗变——解读2010—2013年网络流行语〔J〕. 中国青年研究,2014,(09):77-81.

〔8〕王婕,蒲清平,刘晓云.新时代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逻辑方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05):192-199.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