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人风俗

2019-03-12

青年文学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草房猪血

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站人日常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有异于当地少数民族和汉族,形成了特别的风俗习惯并得以长期传承,有的至今仍在延续着。

站人服饰

管理驿站的站官是汉军旗人(早期曾有满族),要按照清廷的规定身着官服,配戴六品(后为八品)“顶戴”。其余站丁,少有升途,能当上个领催也就是人上人了。即便如此,也要按规定统一着装,穿缝制的“号坎”,日常穿着则保持了云南一带特有的习惯。

清代,男性站人剃头、蓄发、编辫并盘于头顶。民国年间,改蓄发为剃光头,显贵头戴青缎瓜皮帽或毡制礼帽及土耳其式帽,一般民人则夏戴用秫秸皮或芦苇编织而成的草帽,冬戴馒头形红白色毡帽,左右为半圆形帽耳,前后是半圆形小舌,缝以猫、狗、兔、羊、狐、貉等毛皮御寒。

早期,家境宽裕者穿缎或布制便鞋。稍微讲究的人家一般穿用白花旗布缝制的袜子,更多的人光着脚穿着用细麻绳“衲帮”的圆口青布鞋。普通站人夏季多“打赤脚”,到田间或草原劳作时才穿自编草鞋。冬天穿“趟趟马”、“趟趟牛”、“翁得”及厚皮毡鞋。站人家属穿牛、马、猪皮缝制的乌拉,内衬毡袜,毡袜外絮以柔软的乌拉草。乌拉草是东北特产,保温效果胜过皮毛。

日常,站人身穿对大襟白花旗布的小布衫(小褂,俗称“汉褡”)和宽裤腿便服青花旗布的长单裤,以白色为主。冬季习惯穿皮袄、皮裤,与蒙古人相仿。民国时代,富贵者身穿大襟长衫、旗袍,上罩坎肩、马褂,裤子为接腰封裆便裤。劳力则盛行穿无裆皮套裤,衣服布料一般为家织“大布”,多在立秋时节自行打靛染为深蓝色。老年人穿大襟布衫或棉袄,青年人穿对襟,戴套袖。

清代站上女人服饰是一大特色。第一是“修头不修脚”,头发总是保持整洁光亮,无论冬夏都要系白毛巾。第二是“天足”,妇女没有裹足的恶习。夏季在田间劳动,担水做饭、碾米割柴等,一般均“打赤脚”,保持着地区的特有习惯。衣裤与当地人大抵相同,内衣、袜子以白色为主。站人女人都没有华丽的服饰。由于与蒙古族牧民长期相处,逐步习惯于戴耳环和玉制手镯。

至民国,未婚青年女子脑后梳辫,根部扎红头绳,改耳环为耳坠子。婚后挽髻,外出佩簪钗之类金银首饰,冬季戴耳包,老年妇女戴绒或缎制棉帽,手戴棉制套袖。中青年女子一般身穿高领紧袖长襟直达脚面的旗袍,外罩坎肩,后来改为宽袖。日伪时期又改为平领窄袖,下襟直达小腿,或便衣便袖。新中国成立后,站人服饰与汉人相比己无明显差别

冬夜,站人妇女开始用砸好的麻线搓纳鞋底绳,用打好的袼褙做全家过年穿的新鞋。各家妇女都比着谁的鞋做的好,互相借鞋样子。冬天男人打鱼、赶大车都戴上用羊皮、狗皮做的套袖,即暖和又不耽誤干活。小孩妇女都戴自家做的各式各样绵手闷子,样式很好看。站人家小姑娘到了十三、四岁就跟母亲、祖母学针线活,到成年时都能做一手好针线活,就会得到街坊邻居女人的夸奖。

站人饮食

站人食品之一的马肉干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很有名,其实我并没有品尝过,只知道这种食品在嫩江县(清代墨尔根站)还有批量生产,并有一定的销量。实际上,站人特色食品很多,此处不妨列个食谱。菜品例如:荞麦面蛤蛎肉馅大蒸饺、野鸡肉炒瓜子、小杂鱼鱼冻、冰冻肘子、荞面猪血闷子、站人腊肉、猪血豆腐等;主食有:荞面大煎饼、糜子面大饽饽(豆包)等。

其实,野鸡肉炒瓜子中的“瓜子”并非向日葵结成的“瓜子”,而是指夏季腌渍的黄瓜,做出来的菜味鲜美,稍咸,更像咸菜。

菜品中需要重点介绍的是猪血豆腐。猪血豆腐是站人创造的风味食品,是站人对北方饮食的一大贡献,尤其是制作过程很有讲究。第一道程序:杀年猪之际,用盆或桶把猪血接回放在热炕头上,让猪血不受凉、不凝固。在猪血中加入少许温水,加盐、味精、葱花、蒜末、花椒、五香面等调料,边搅边加。把芥菜缨洗净剁碎,选一块猪板油切成碎丁,同时放入搅拌。然后再把适量的荞麦面放进猪血里搅拌,程度是不稀不干。第二道程序:大锅放水,烧开,在帘子上铺好笼布,把搅拌好的猪血平摊于帘子上,盖锅加火,烧开后改用温火,十几分钟就熟了。第三道程序:开锅起出后,用片刀把猪血豆腐切成条,再切成片,就可以食用了。

猪血豆腐色黑,形状像发糕但比发糕细腻。蘸上蒜泥、辣椒油,鲜嫩蓬松,柔软可口。据富裕县文史专家郑化宇先生考证,用荞面混入猪血里做血豆腐是站人长期生活实践中的一大创举,做血豆腐必须用荞面,因用荞面粗、粘性小,所以拌入猪血里,做出血豆腐松柔适宜。而用白面混入猪血做血豆腐蒸出来的血豆腐硬、粘,失去了松、嫩特色。

猪血豆腐只在杀年猪时才能吃到,平时不杀猪,没有猪血,也就做不成。大多站人生活贫苦,杀年猪不易,因此在杀年猪时只做血豆腐,不灌血肠。灌血肠只能吃一两顿,而做猪血豆腐能多吃几顿,且易保存。

与其他民族的煎饼相比,荞麦面大煎饼也是站人食品一绝。

汉人特别是山东人摊的煎饼是用玉米面做原料,有的掺些小米面或黄豆面改善口感。工具是铁制平面圆型煎饼鏊子,燃料是用碳和煤球。做法是用石磨将原料掺水磨成稀糊状,适量置于烧热的鏊子上,用木或竹制的刮板刮平且均匀,至熟,用铲戗下来即可使用。有的人家一次摊出若干,将煎饼卷好,放在阴凉干爽之处,可食一冬。

荞面煎饼的做法就大不相同了,原料是荞麦面,工具是做饭大铁锅,燃料是柴火,刮子是鸡毛翎做的,制作工艺也不同。首先,荞麦磨成面后上锅炒熟,再用大盆和面,和成干稀适当粥状,摊时大锅烧热用猪肉皮擦一下,然后一勺一张,用鸡毛翎子抹平,就可以出锅了。炒绿豆芽或土豆丝卷上切成段或盛盘上桌,再抹上大酱、撒上葱丝,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站人住宅

2014年的齐齐哈尔古驿站调查,让我们能够多次与站上老宅相逢。调查发现,距离城镇较为偏远的驿站原村落保留了部分传统民居。如调查组在讷河长青村(博尔多站)发现有一处草房,外表依稀原始,但屋内布置已经与历史原貌相差很多,没有西窗户,西屋只有北炕。在该处发现了“孝”、“悌”字样的老式窗扇。在泰来县大兴镇时雨村(温托浑站)有一处站人草房,已有100余年的历史,较为典型,非常符合站人后裔记忆中的老房子形制。该房屋原由王姓站人后裔居住,因地主成分,土改时被分给徐姓站人后裔居住,现主人为70多岁的徐姓老人。该房保存情况并不理想,屋内陈设较为杂乱,有火险隐患,且房主年纪较大,生活较为贫困,无力对房屋进行日常维护。在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宁年村富宁屯,几座草房在形制上己与老式草房大有不同,体量较小,南北间距窄,西屋只有北炕。而今,院落已经被挂牌保护。2012年12月,该村入选国家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肇源县茂兴镇的站人住宅,泥墙平顶,窄小简陋,与头站以北的大草房形制迥异,似乎更原始一些。

清代黑龙江地区乡村民居,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达斡尔族、满族传统大草房民居。另外一种是以汉人为居住主体的泥土房。而站人民居两种形制兼有,恰恰是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据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记载,驿站初设时,“为驿丁制作穿戴及修造房屋,每丁发银十两。”房屋由清政府派官监造,站人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因此,站人民居的性质应属于黑龙江少数民族民居。

有学者对站人民居进行过归纳:典型的站人房屋为草房,正房三间,五檩五利骨架,也有十檩十朻的。土坯或垡子做墙,房顶多用苇子、小叶樟苫盖,暖和、漂亮、耐用,有的能挺五、六十年。房屋四角和屋脊两端用泥土翘起,以区分“民人”,形成特色大草房。

屋分东西,有东大西小之说,西屋留有西窗户。两屋中间是灶台,条件好的“明三暗五”。室内设圈炕,大家族一般东屋南炕住长辈,然后是东屋北炕、西屋南炕、北炕,然后是东西厢房顺之。中间是厨房,有四个灶台,有的家厨房后有贮藏间。烟囱建在房子的两侧,东西烟道上边建有鸡窝,下边是鹅、鸭架或狗舍。

院落与院落之间以柳条编制的篱笆或用土垡子墙分割,呈长方形,四面有门,出入自如;以主房为界,形成前庭后院。前院建有东、西厢房或叫耳房,呈“U”字型;其中一侧厢房为悬开地面约半米左右特殊建筑,既可住人,又兼做仓库,以通风、防鼠;其余空地为菜园;每家有井,一般在菜园里,有的在厨房;后院是存放牛、马車及农具的地方,还兼做场院,角落建有牲畜棚、猪、羊圈和茅厕。

站人比较洁净,院墙虽土制,但都抹得光溜,院子垫的平整,窗户擦得亮堂。柴垛方正、利索。屋地面用粘土抹平,与白墙辉映,与众不同。

站人出行

作为驿站站丁,主要任务是传送公文、递送本章、为运输提供车马服务。公差送信有马匹,运输有牛车,自然不是问题。为了管理庞杂而又繁忙的驿运事务,清廷仿照明代邮驿律,制定了大清驿律,载于兵律之中,涉及驿运事务的方方面面。如规定了公文递送时限,从黑龙江将军衙门(指齐齐哈尔)至京师3200余里,限42天内送达。依照公文紧急程度,限定了每天的行程里数,如有违犯,照例议处。站丁劳役的繁重程度超乎想象。《清实录》中,记载有皇帝多次重申官员不得“疲劳驿站”的训示,也有不良官员以权谋私,动用驿站力量从事运输而遭到惩处的事例。

日常生活中,站人及其家属出行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由于当时黑龙江道路交通运输业并不发达,最常见的出行工具是骑马,马车出现较晚,也比较少见。即便如此,当时的马匹也不是家家能养的起的,只有富裕之家才可能养马。因此,更多的百姓陆路出行最普遍的方式是步行,或乘坐牛拉的“勒勒车”出行。

当时的水上交通更是不便。除了几个较大的渡口有摆渡,若通过其他的河道,要么乘坐木船或木排,要么乘坐“威呼”或“扎哈”等简易的小船、独木船。

除了衣食住行,在婚丧嫁娶方面,站人也有许多说道。例如,由于封闭,婚姻圈子过小,于是出现了“姑舅亲”、“姨表亲”等近亲联姻现象。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站人养成了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干净整洁、讲究礼仪、尊师重教的习性。逐渐形成了供天地、灶王、财神、“娘娘”、“鬼王”、“黄仙”、“狐仙”, 拜“神树”等信仰。站人社会,长期使用着一种有别于 “东北话”被俗称为“站话”的特殊方言。其特点是语调变化多,以冀鲁辽等地语调为主,其中又掺进一些云贵一带的方言。这种语言仅流行于站人之中,是站人们相互交流沟通的一种语言,而今逐渐趋于消亡。据传说,站人妇女中,还流传过一种“女书”,到现在,已经无人能识,更无人能写了。

猜你喜欢

草房猪血
老年人的营养美食
——猪血
蛰伏
蛰伏
海草房的视觉意象及其文创设计的构想
老草房
吃猪血的好处多过量容易铁中毒
威海古建筑之海草房探究
最廉价补血食物,誉为“养血之玉”
吃猪血菠菜汤治便秘
酶法制备猪血热诱导凝胶的配方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