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拔罐方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2019-03-12田乃佳王亚杰王自旺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颈型肩部经络

田乃佳 王亚杰 王自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中医科,北京 10010)

颈椎病是由于慢性劳损或急性损伤或感受风寒湿邪,使颈椎力学平衡改变,出现颈肩部软组织紧张痉挛、椎间盘退变、颈椎椎体骨质增生等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刺激周围的神经、脊髓产生以颈肩背及上肢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临床上根据颈椎病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变具体部位及影像学检查结果,通常将颈椎病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五型。其中颈型颈椎病是以颈肩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病变局限于颈肩部肌肉,未累及神经根、脊髓等组织。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早期阶段,属于比较轻的一型颈椎病,在颈型颈椎病阶段进行积极治疗,比较容易见效,且可延缓颈椎病的进程。故积极寻求颈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临床意义。笔者在临床上研究探索留罐和闪罐两种不同拔罐方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发现留罐方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效果优于闪罐疗法,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诊断及纳入标准,入组12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均为2017年2月—2017年9月就医于解放军第306医院中医科门诊或住院部病人,其中男65例,女 55例;年龄 19~68岁,平均 46.7岁;病程最短 2天,最长31年。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留罐组和闪罐组,各60例,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的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 多数有受凉或慢性劳损史;(2) 症状主要表现为颈肩背疼痛;(3)体征见颈部僵硬、活动受限,伴有相应压痛点,椎间孔挤压试验、神经根牵拉试验、霍夫曼征均阴性;(4)X线片常提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关节失稳,椎体骨质增生等病理改变;颈椎 CT可提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核磁可提示颈椎椎间盘退变甚至突出。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在 18~70岁;(3)自愿接受本研究治疗方法;(4)未接受本研究外的其他治疗方法。

1.4 排除标准 (1) 不符合诊断标准;(2) 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病、肿瘤、传染病患者;(3)备孕期妇女及孕妇;(4)不接受拔罐疗法的患者;(5)容易发生“晕罐”反应的患者;(6)属于其他类型的颈椎病。

1.5 治疗方法

1.5.1 留罐组 病人俯卧,暴露颈背部皮肤,选用中号玻璃罐,医者一手持夹有酒精棉球的止血夹,一手持玻璃罐,点火后将酒精棉球迅速放到玻璃罐里再迅速取出,立即将罐具吸拔在大椎、天宗穴、肩井穴、风门穴。罐具吸牢后留罐10 min。

1.5.2 闪罐组 病人俯卧位,暴露颈背部皮肤,选用中号玻璃罐,采用留罐组的拔罐方法将罐具吸拔在大椎穴,再迅速将罐取下,随即再次将罐吸拔在大椎穴,随即取下,如此一拔一取为1次,操作10次。随后在天宗穴、肩井穴、风门穴行上述操作,每穴操作10次。

2组治疗均每周治疗5次(周一到周五),治疗2周即10次后评价疗效。治疗期间嘱患者避免长时间伏案,避免感受风寒等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

1.6 疗效评价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颈部活动基本正常,颈肩部原有压痛点消失;(2) 好转:临床症状好转,颈部活动基本正常,颈肩部原有的压痛点减轻;(3)无效:临床症状治疗前后基本无变化。

2 结果

留罐组痊愈25例,好转3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闪罐组治愈 15例,好转26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68.3%。经统计分析2组总有效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说明留罐组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优于闪罐组。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对比 (例)

3 讨论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现代人久坐低头办公娱乐成为一种常态,极大增加了颈椎劳损的速度。现代化的取暖设备使人们温暖过冬的同时也降低了皮肤腠理抗寒的能力,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出现普及,也大大增加了人们感受风寒的机会。所以在当今临床上,颈椎病成为常见病,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呈年轻态。在常见的五型颈椎病中,颈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类型,是颈椎病的初级阶段,也是治疗最易见效,最有治疗价值的一型颈椎病,故本研究将颈型颈椎病作为研究病种。

中医学并无颈椎病病名,但根据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痹症”“项痹”范畴,认为发病机理为风寒湿邪气瘀滞经络,不通则痛。《黄帝内经》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根据这一病机,治疗方法当祛风除湿,疏通经络。唐志红[2]均认为颈推病因风寒侵袭颈部致经络闭阻,引起疼痛。

拔罐疗法是中医传统的特色疗法,源远流长,在古代典籍中亦称之为角法,因为古时代医家最早应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在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有关于角法治病的记述。拔罐疗法是通过火燃烧排空罐内空气,造成罐内负压吸拔于相应腧穴及治疗部位,改善局部气血运行,激发经气运行,使入侵人体的风寒湿邪气祛除体外。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到:“罐得火气合于内,即牢不可脱,肉上起红晕,罐中气水出,风寒尽出。”王富春等[3]提出拔罐疗法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通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使机体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无论用何种罐具,其刺激的作用途径皆是通过罐内负压进行吸拔皮部,有激发气血运行,吸邪外出、疏通经络的作用。颈型颈椎病的病机就是风寒湿瘀阻络,不同则痛,故拔罐疗法是治疗此病的主要手段。临床上诸多医家采用拔罐疗法治疗颈椎病均取得了较好疗效。徐氏等[4]治疗颈型颈推病患者 100例,观察组采用平衡罐治疗,对照组采用枕领牵引,各 50例,2组均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治疗3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随访1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4.0% 与 20.0%,P<0.5)。赵萌[5]自制竹罐放于煮沸的药液中煎煮后进行拔罐,结果治愈29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 3例,总有效率93.88%。

故本研究探讨研究拔罐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留罐法和闪罐法是常见的两种拔罐方法。留罐是将罐具吸拔后留置一段时间,刺激比较强,作用层面比较深,作用时间比较长,对于病变位置比较深的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闪罐是将罐具反复吸拔,不留罐,作用时间短,作用的层次比较浅,对于皮肤腠理的疾病效果比较好。《黄帝内经》言“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颈型颈椎病是颈肩部肌肉及颈椎椎体的病变,病变部位比较深,故留罐刺激治疗效果比较好。本研究选择大椎穴、天宗穴、肩井穴、风门穴,均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要穴。大椎穴为督脉腧穴,诸阳脉之交会穴,可以宣通阳气,疏通颈肩部经络。天宗穴是手太阳小肠经常用的腧穴之一,位于肩胛区,小肠经“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故是治疗颈肩部疾病的要穴。《针灸甲乙经》云:“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肩井穴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是治疗局部颈肩部疾病的主要穴位,《针灸甲乙经》曰:“肩痛不可举,天容及秉风主之。肩背痹痛,臂不举,肩井主之。”风门穴,顾名思义,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是临床驱风最常用的穴位之一。诸穴同用,可收祛除外邪,疏通经络的作用。

本研究为留罐和闪罐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了一个选择的参考,具有临床意义。但有不足,在不同留罐时间及不同闪罐次数之间未作对比,值得以后继续探讨研究。

猜你喜欢

颈型肩部经络
“四式一运”治疗颈型颈椎病30例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牵引治疗不同类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复方南星止痛膏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36例的临床探讨
儿童乒乓球启蒙训练中肩部损伤与预防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