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加强儿科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

2019-02-25何大维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1期
关键词:专业型儿科青年教师

刘 丰,刘 星,林 涛,何大维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重庆 400014)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是为培养临床技能熟练,掌握前沿知识、并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1]。从2013年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学生在按照硕士研究生要求进入专业学习和临床实践的同时,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虽然这种模式解决了教学内容的重复性问题,使专业型研究生更注重临床技能的培养,但也导致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在遇到各种临床问题时,无法用科学的态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儿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儿科医师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儿科的实践性及专业性强,目前专业型研究生绝大部分时间在临床实践中轮转,如何在其临床实践过程中提高科研能力?如何在研究生分流培养的形势下做好研究生教育?如何培养儿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生和导师思考的问题。我院已开展儿科研究生教育数十年,同时做为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培养了大批专业性人才。本文通过对本院的研究生教育谈谈相关经验。

1 儿科学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现状

自从《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出后,要求专业型研究生能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一些医学院校也严格规定了专业型研究生临床实践的时间和轮转计划,提倡发表研究论文,但也不做强制要求。目前,我院儿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转时间多达33个月,除了儿内科和儿外科常规科室轮转外,还包括放射、超声、手麻科、ICU等相关科室,每个不同部门出科时都要求进行理论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且毕业时需结业考核,大部分研究生为了顺利毕业,将主要甚至全部精力投入临床实践中[2-3],因此,虽然专业型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具备了合格住院医师的基本技能,但在这种形势下往往忽视了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相对不足[4]。我院对研究生培养期间的调查显示:参与临床实践的科学学位研究生每日用于科研和临床工作的总时间显著多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研究生导师及临床指导老师指导能力不足,对研究生的指导缺乏有效性和明确目标,都与专业型研究生无法形成较强的科研思维能力有关。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是教育的高级阶段,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不仅是临床医师,更是临床问题的发现者,其不仅要求能完成临床实践,还必须具备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 才能逐渐成为集临床与科研思维为一体的临床医学专家,更好地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这就是专业型研究生的优势及其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区别,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加强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用科研为临床实践指引方向,避免传统工匠氏的经验教学,对于促进临床医学的科学发展极其重要。

2 对儿科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和对策

2.1 注重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一个优秀的临床医生必须具备科研思维,并能从科学的角度看待临床问题,这既是医学研究生培养的本质内涵,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尺。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是未来医院青年医师人才的生力军,这要求他们不仅要清楚临床疾病产生的机制,还要能及时捕捉临床应用中的科学问题。因此,很多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凭借这些优势,现在已经成为医院医学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力量[5]。儿科工作涉及许多相关科室的临床经验,比如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肾结石合并肾积水等更需要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培养其临床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其科研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从复杂的临床表现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潜力,寻找好的科研课题为临床服务,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高质量的医学人才,而不仅是一个临床匠人。因此,对于医院和研究生自身来说培养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非常重要。

2.2 加强医学科研方法及技能培训

良好的科研能力必须具备正确的医学科研方法及相关技能。专业型研究生大部分时间泡在临床,工作繁杂,因此学院及研究生导师应加强对学生在医学科学研究方法学方面的指导,包括研究计划书的撰写、常用临床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实施方法、研究资料的收集、医学科研论文的撰写、循证医学等。这个过程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有利于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建立,让他们根据临床中发现的问题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拓展思维,对拟研究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做一个客观的评估,以保证课题的顺利完成以及研究论文的撰写和发表,这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精髓。

研究生在撰写科研论文过程中,从最初的课题选择到项目的实施,以及研究结果的总结归纳等都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因此,研究生阶段需培养其文献检索和阅读分析的能力。为了掌握国际新进展,要求研究生进行英文文献的阅读,并掌握Medline等检索工具,Endnote等文献管理软件以及SPSS等统计软件,以便于获取足够量的研究信息,为资料总结和规范化撰写论文提供帮助。但科研论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训练、反复修改,不停地查阅文献。因此,研究生在进行科研论文书写的过程中,需要自主学习并反复修改,这也是研究生阶段的主要学习形式[6]。

2.3 选择临床关注的问题作为科研课题突破口

由于儿科学的专业性强,研究生导师不仅要注重其临床技能的培养,更应重视结合学科自身的研究条件帮助研究生选择研究课题。选择难度适宜、以解决临床需求为目的的临床研究课题,这样才能确保课题的可操作性。同时,应找本专业2~3个不同级别的临床医生成立指导小组,对专业型研究生进行指导。开题时由研究生提出自己发现的临床问题以及自己的科研想法,指导小组从问题中筛选出研究生课题并对其可行性、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等进行论证, 制定一个具有临床价值并有一定深度的临床科研课题,并要求他们脚踏实地地开展临床科研,认真撰写科研论文[7]。这样既能减轻每个学生的压力,又能保证科研课题的完成质量。例如,专业型研究生在临床管理患者中发现儿童隐睾的发病率确实有上升趋势,而隐睾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于是想到PM2.5是否与儿童睾丸发育有联系?这想法一提出,立即查阅资料,通过环境部门联系获取数据,再经过相关的动物实验,最终形成的研究论文被Toxicol Mech Methods杂志录用,研究结果不仅获得了国外专家的肯定,还为我国防治环境污染提供了研究数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2.4 加强多学科跨专业的交流与合作

个人的科研视野和能力是有限的,一项好的临床研究往往需要多学科跨专业的合作。专业型研究生长期在不同临床科室及辅助科室轮转,各个科室的专业性都很强,他们的关注点都不同,应鼓励不同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交流学习,针对某些临床问题共同讨论,寻找合作研究的可能,从而让研究结果更好地为临床服务。例如在泌尿外科临床工作中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患儿一般均需要做X线造影检查,但是X线对患儿的生长发育有影响,那么是否有其他的影像学检查替代呢?我们的研究生通过查阅文献,积极和影像学专业的研究生交流,发现超声检查可能在这类患儿的检查中起到同样的作用,因此,针对这个临床课题进行研究,以期发现一些更加便捷无创的检查方法。

为了让专业型研究生了解目前研究的最新动态,学习最新的研究方法,要求在科内开展研究生读书报告,每名研究生轮流在科内进行自己对所阅读文献的心得体会,并提出阅读中遇到的困惑,大家一起交流探讨。通过这种方式, 研究生不仅加深了文献检索相关知识的应用,全面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及进展,而且可以从不同层次的人员身上获得不同角度的观点,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由于不同导师的研究领域不同,也有利于研究生开拓视野,发现新的观点,提出新的科研课题。

2.5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占据主导作用,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有研究表明,要想培养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勇于探索的高素质研究生,必须有一支医学素养高、治学严谨、积极创新的导师队伍[8]。

导师在专业型研究生临床指导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探究,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能力,使其毕业后能独立地开始临床科研探索。因此,这就对研究生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硕士生导师要保证终身学习的习惯,要掌握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完成知识的更新,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不断有所发展和创新。同时还要注重多学科交叉学习,使自身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对此医院建立了导师考核机制,定期考核导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临床教学督导专家组不定期的对新导师的带教能力进行培训、考核及评估,以确定其是否具有指导研究生的能力。有研究显示这对于新导师的快速成长,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培训机制,通过各层次导师互相切磋教学技艺,使其自身能力得到保持及与时俱进的更新[9]。

2.6 加强儿科青年教师团队的培养

研究生导师承担了较多的教学及临床任务,儿科专业型研究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由科室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和实践,青年教师已成为各高等院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主力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以青年教师为重点,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因此,青年医师只有同时具备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10]。青年教师在长期工作中对科室各导师的研究方向也有了深入认识,甚至参与了相关课题的研究,能给予研究生比较详细的指导。

但是,青年教师在临床工作之余如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需要有丰富经验的研究生导师对其进行悉心指导,充分发挥“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互助互进”的作用,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同时科室也为青年教师配备资深教师作为导师,发挥高年资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在教学、科研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并鼓励青年教师自主学习,获取国际、国内的前沿理论,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科研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此外,学院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定了一系列的考核标准,包括研究课题的申报,科研教学论文的发表以及科普知识的宣传等。正如有研究者提到,青年教师的成长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研究生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青年教师也实现了自我的提高,双方共同进步[11]。

总而言之,为适应当前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儿科专业型研究生在学习阶段,既要掌握扎实的儿科学基础理论与临床操作技能 ,又要自我学习培养自身的科研思维能力,对科室来说,必须建立一支以导师为主导,有科研经验的中青年教师结合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才能成为培养出具有持续科研能力的研究型临床医生。

猜你喜欢

专业型儿科青年教师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分析创新专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数学课程设置
圆梦儿科大联合
DSK—1500CT专业型直喷烟机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