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院校“体医结合”教学改革探究

2019-02-25邱良武游顶云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1期
关键词:体医健康中国医学院校

邱良武,李 军,江 汎,游顶云

(昆明医科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慢性病发病率也迅速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目前,明确诊断的慢性病患者超过2.6亿人,占我国人群死因构成的85%、疾病负担的69%[1]。WHO的调查表明,疾病的发病率、治愈率并未随着医疗费用的升高而改善。慢性病给家庭生活、卫生服务和公共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2001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发布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医学教育要加强文、理、医的相互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医德医术的培养,注重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近年来欧美学者所提倡和推广的“Exercise is Medicine(运动即良药)”的概念体现了现代医学对“运动促进健康”这一观点的广泛认同。2016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3]”。这必然给我国医学教育,特别是医学院校的体育教育改革带来强劲的推动力。医学院校体育既有一般院校体育的共性,又有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体医结合、面向医学、服务健康”是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4]。

1 “体医结合”解析

所谓“体医结合”, 通俗的说就是体育科学和医学科学的交叉和融合。其实质是借鉴“整体医学”的理念,对慢性病患者提供体育手段和方法,实现医学的康复目标。两个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既体现在技术手段的相互借鉴,还包括思想、观念、目标等诸多方面的紧密结合,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5]。

2 建设“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结合”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 健康影响因素及康复手段多元化

布鲁姆(Blum)、拉隆达(Lalonda)和德威尔(Dever)等专家在20世纪70年代指出环境因素(尤其是社会环境因素)对人们身心健康、精神和体质发育都有重要影响,并提出了环境、行为、生物遗传和生活方式及医疗卫生服务这四大因素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6]。在这些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中,体育发挥自身积极的作用:改善行为,改变生活方式,降低生活危害因素;增强身体素质,延缓机体老化;加强交流,促进心理健康;适宜锻炼,提高慢性病的预防和康复效果。

当前国际上康复手段也多元化,和我们国家瘸着腿走路,片面重视临床治疗、轻视运动状况大相径庭。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医疗的总体理念是临床治疗和康复治疗并重。如位于墨尔本的澳大利亚最大的癌症中心皮特癌症中心(Peter Mac Cancer Centre),床位只有100张,癌症患者病情稳定后都回家或者转入康复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康复手段有运动康复、音乐康复、美术康复等,悉尼社区康复医院设有钢琴康复区,悉尼皇家康复医院设有涂鸦区,还有画廊展示患者的优秀作品。当听说我们学校附属肿瘤医院两千多张床位还不够用时,外国朋友都觉得很惊讶。党中央、国务院对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有了新的更高期盼,需要从全局高度认识、把握国民健康面临的新形势。但是我们还停留在健康问题疾病化,用“疾病治疗思维”代替“健康治理思维”的落后阶段,亟需借鉴发达国家临床治疗和康复治疗并重的先进理念。

2.2 居民亚健康高发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静坐工作、生活、娱乐的时间越来越长,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则越来越多。亚健康理论创始人、青岛大学医学院王育学教授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和疾病的中间状态,虽然病人自己感觉到了躯体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但县级以上医院检查各项检查结果正常未发现有疾病[7]。因此,这些症状很容易被人忽视。但是,如果亚健康状态不能受到足够的重视,不及时采取措施而任其发展,则会导致健康状况继续下降,直至引起疾病甚至死亡。以中国现在的人口情况来看,只有15%属于健康人群,15%属于非健康人群,70%属于亚健康人群[3]。

3 建设“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结合”的教学改革目标

3.1 转变医学院校体育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医学体育准确定位的基础和前提,随着体育从群体或某一集团的政治需要转向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功利需求转向个体自下而上对健康幸福生活的主动需要[4]。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斌强调要坚持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动员全社会参与,努力实现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到“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转变。在“生物医学模式”教育背景下成长的老一辈医学专业教师,那时的体育教育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许多人对体育抱有一定的偏见,对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缺乏客观的认识,不利于医学与体育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医学院校体育教师自身先要切实转变体育观念,不能还是停留在一味的强调运动技能,要充分挖掘体育与医学的内在联系,学生才会更重视体育。高校每学年开设8学时的理论课,结合体育和医学的特点,重点讲解体育保健康复理论与慢性病运动处方;结合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的问题,分析体育锻炼与生殖医学以及优生优育的关系。在具体的运动技能教学中,也不忘挖掘其医学或对医学生的价值,比如教学网球双反技术时,有学生认为单反动作更潇洒,不愿意学习双反,教师就从双发对提高左右手的协调性入手,分析双反技术提高了,左右手协调能力也相应的会提高,对外科医生、口腔医生的操作技能促进毋庸置疑。这样讲解透彻后,促进了学生对网球的兴趣,一些学生把右手正手抽球学会了,甚至练习左手抽球,做到左右开弓。

3.2 加强医学生的职业体能素质

柏拉图曾说:“身体最强健的人不容易受饮食或劳动的影响[8]。”反之,如果劳动强度较大,体质不强健的人工作稳定性和工作热情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医学院校为五年制,体育课程和其他院校一样只在一、二年级开设,后面三个学年都不开设体育课,学生学习、就业压力大,缺乏系统的体育锻炼,学生体质呈现进行性下降的趋势[9]。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大学生的神经系统功能健全,心肺系统功能基本完善,生殖系统逐渐成熟,运动器官系统表现为稳定发展。大学时期是他们获取专业技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拓宽知识领域和自我完善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关键时间,施以科学的体育方法就能促进他们的身体朝着正常的方向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一生的健康生活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然而,据宗占红(2007)等人的调查,大学生上网打游戏的占22.5%[10],目前的占比应该要高很多。由于学生怕苦怕累、喜欢玩游戏等原因,对体育锻炼特别是耐力训练不感兴趣,心肺功能较差。

医学生体能素质也是医学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1],主要包括长时间工作时腰部及腿部静力性站立的耐力,这是医生的核心体能,需要通过中长跑和游泳加以提高;还包括手臂力量、手指握力、左右手协调能力以及反应能力,可以通过器械健身、网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练习得到提高。因此,在大一课内外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狠抓学生不喜欢的中长跑项目,严格执行中长跑不达标不能评优的政策;大二开设学生喜欢的健身健美、篮球、足球、排球、网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课程,并且建设三大球和三小球项目运动队,举办校级比赛,参与省级乃至国家级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医学研究生离开体育教育的时间相对较长,对体育的认识与兴趣比本科生更高,在对研究生体育兴趣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研究生开设网球、乒乓球、瑜伽、健身健美等课程。此外,手指操是以手指、手腕练习为主要内容,以手指、手腕屈伸、分合、转绕、造型和游戏活动为形式,以发展手指灵活性,增强手指、手腕感觉力量和协调性为目的的融娱乐活动、智力活动于一体的一种活动。通过创编手指操和其它多种游戏作为课堂准备活动项目,最大限度的提高医学生职业体能素质。

3.3 发挥体育的预防、保健、康复功能

在我国,导引术、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等多种保健体操和健身手段, 已成为祖国医学中的一份宝贵财富,成为人们防治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有效手段,被更多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著名的《维多利亚宣言》,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四大基石,虽然只有简单的16个字,却能使高血压减少55%,脑卒中、冠心病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33%[12]。实践证明,慢性病的防控,主要不在于治疗而在于预防,在于通过预防、公共卫生的手段减少慢性病的发病率,控制慢性病的发展[13]。保健体育作为医学专业的特色教学,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医学专业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

医学院校具有充分的医学资源,可以发挥其它院校所没有的优势,开设“体医结合”的相关课程。如开设运动处方选修课,通过校内外实证研究,借鉴前人经验,制定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运动处方,以及针对肥胖学生的减肥运动处方,针对青少年儿童的近视防治运动处方等。并以形体、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课程塑造优美的形体,培养优雅的气质,养成良好的礼仪[14];把瑜伽、普拉提、体育拓展训练等作为体育养心保健课程,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开发促进生殖健康为目的的健身健美内容,如锻炼盆底肌和耻骨肌等。这些“体医结合”课程将为学生今后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我国,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高校有51所,主要分布在医学院校、体育院校、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但是国内运动康复的内涵却并不一致,国外的运动康复非常重视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康复,一般手术治疗后如果体征平稳,就转移到康复医院或医院康复科进行康复。国内运动康复专业和物理治疗专业(PT)在课程内容和毕业后的工作重合度较高,没有充分拓展运动康复的预防、保健、康复功能。体育院校和师范院校中的运动康复专业限于自身条件难以改革,医学院校和综合院校完全可以结合学校自身专业条件和附属医院的有利条件,在课程设置中进行改革,充分拓展运动康复的预防、保健、康复功能,最终对康复医院或医院康复科产生积极影响。

3.4 改革体育考核评价体系

体育成绩的评价在学生体育学习中起导向、调节、激励和鉴定作用。体医教学目标的实现,体育评价占有重要的地位。医学院校对学生的体育考核评价指标通常和其他专业一样,把考勤、运动技能、身体素质作为考核指标,这种考核手段单一、内容落后,缺乏新医学模式所要求的综合素质的评估标准,不利于发挥体育的预防保健作用。医学院校体育教学应改革完善体育评价标准,结合医学生的职业特点,加强耐力素质的比重,并把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调整为进行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把所学的体育保健康复、运动处方知识用于指导亲朋进行慢性病的防治。在每学年8学时的理论课学习结束后,学生要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一篇理论或实践作业,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对那些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像体育竞赛成绩优异的学生一样,给予体育加分的优惠,提升那些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较差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4 结语

古人云:上医治未病。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擅长防病的人。一个医德高尚的医学专业人才,除了专业知识精深、专业技术精湛以外,不仅应自己身体健康,懂得怎样经常性地坚持锻炼身体,为专业素质发展保驾护航。还要学会开出运动处方指导别人怎样去健身与康复,指导慢性病患者通过参加适宜的体育锻炼,对促进疾病的痊愈、加速病后身体机能的恢复、延缓衰老、改善生理和心理状况都有积极的作用[15]。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花宝金教授认为从整个国家层面来说,病人越来越多,说明医学发展走入了误区,重治疗轻预防,医生“只治不防,越治越忙”[16]。同理,当前西医教育忽视教育学生通过药物、手术等手段治疗疾病,不重视应用其它手段防治疾病,也是一个误区。医生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当前在慢性病高发、建设“健康中国”的顶层设计背景下,医学院校应重视体育在慢性疾病预防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考虑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元化、居民亚健康高发、老龄化和慢性病快速发展趋势,开展“体医结合”教学改革,改革以传授运动技能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完善评价指标,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掌握医疗体育,加强对学生的特殊体能训练,培养既有高尚医德,又有着强壮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用“健康治理思维”代替“疾病治疗思维”,让医疗负责健康的下游,学校体育负责健康的上游,满足人民对“健康中国”建设所要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需求。

猜你喜欢

体医健康中国医学院校
创建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实践研究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体医结合背景下提升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