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致放射性口腔炎的临床效果

2019-02-22吴事海韩灵徐纲杨东周亚燕龚龙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3期
关键词:头颈部放射治疗放射性

吴事海 韩灵 徐纲 杨东 周亚燕 龚龙

放射性口腔炎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85%~100%,是由放射线所产生的电离辐射导致口腔黏膜受损而发病,放射线除直接损伤黏膜外,还可对放射野内的微血管产生损害,造成血管壁肿胀,血管变窄甚至堵塞,使得口腔黏膜病变更为严重[1]。本病在放射后的发生几率高,且随着照射剂量和曝光时间的增加而加重,表现为口腔黏膜的充血、溃烂、水肿、口臭、腺体萎缩等,并伴随明显的疼痛,进食困难,造成头痛、失眠、脱发等,不利于放疗的顺利进行,也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2]。因此,对放射性口腔炎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十分必要。目前,临床对本病尚缺乏有效防治手段,本研究采用康复新液治疗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致放射性口腔炎,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肿瘤科治疗的94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致放射性口腔炎患者,其中鼻咽癌67例、上颌窦癌11例、其他癌16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符合头颈部恶性肿瘤诊断标准;均使用放射治疗,经相关诊疗及检测判定为由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所致放射性口腔炎,按RTOG/BORTC口腔炎分级标准在2~4级;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观察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29~76岁,平均年龄(45.8±9.2)岁;对照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27~78岁,平均年龄(46.2±9.8)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氯己定(洗必泰)漱口液,4~6次/d,效果不佳者使用自制混合液,内含注射用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复方氯己定150 ml、维生素B1210 mg、维生素B250 mg、2%利多卡因注射液10 ml,10 ml/次口腔含漱,3~5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康复新液(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Z51021834)10~15 ml/次,口中含服,3~5次/d。两组均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改善情况、口腔pH值变化及症状缓解时间。疗效判定标准[3]:显效:治疗后口腔黏膜的红肿、疼痛、溃烂等明显改善,溃疡面缩小≥1/2;有效:治疗后口腔黏膜的红肿、疼痛、溃烂等有所缓解,溃疡面缩小≥1/3;无效:治疗后口腔黏膜的红肿、疼痛、溃烂等无明显改善,溃疡面缩小<1/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采用VAS疼痛评分评估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的疼痛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4周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口腔pH值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口腔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口腔pH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观察组 47 5.46±1.09 3.12±0.78a 2.46±0.67a 1.53±0.62a对照组 47 5.51±1.12 4.35±0.84 3.71±0.73 3.08±0.79 t 0.2193 7.3562 8.6486 10.5814 P>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口腔pH值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口腔pH值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观察组 47 7.01±0.52 5.42±0.67a 7.58±1.31a对照组 47 7.03±0.54 6.63±0.56 12.46±2.06 t 0.1829 9.4998 13.7043 P>0.05 <0.05 <0.05

3 讨论

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后所致放射性口腔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口腔炎类型,患者大多疼痛明显,口腔内可见黏膜明显红肿、充血、溃疡等,严重者甚至发生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腺体萎缩,影响正常进食,发展至后期,演变为剧烈疼痛,出现吞咽困难、甚至无法进食,对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均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后所致放射性口腔炎局限在口腔,临床多采用局部用药治疗,通过含服、含漱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口腔黏膜,促进炎症的消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加快黏膜的修复和再生。本研究中使用的含漱混合液为多种药物混合制剂,可发挥消炎止痛、促进黏膜愈合的作用,但根治效果一般[5]。康复新液为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从昆虫美洲大蠊中提取出来,含有多种表皮生长因子、活性肽、黏糖氨酸、多元醇类等,具有良好的消炎消肿、通利血脉、去腐生肌、调节免疫等功效,通过含服直接作用于溃破黏膜,改善创面微循环,其内的多种促生长因子和氨基酸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血管新生,达到加快受损黏膜的修复。同时,康复新液可提高外周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抑制炎性因子和氧自由基的释放,阻碍氧自由基对黏膜的损伤[6]。

综上所述,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致放射性口腔炎采用康复新液的治疗效果确切,能加快口腔受损黏膜的修复,抑制炎症,改善口腔内环境,提高口腔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头颈部放射治疗放射性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
广东放射治疗辐射安全现状
中医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研究进展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不同坐姿的6岁儿童乘员在MPDB碰撞测试中头颈部损伤评价
A Meta-Analysis of Treating Radiation Proctitis by Retention Enema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系列性科普
放疗
来自放射性的电力
经皮胃造瘘在治疗头颈部肿瘤中的运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