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病症”表现及其道德防治

2019-02-18胡年珊

长沙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病症交流大学生

胡年珊

(湖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以从互联网上获取、发布、利用、管理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奇特功效对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影响也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在网络黑洞诱惑下落下严重网络病症的大学生,已经陷入“联而不通,不通则痛”的人生陷阱。因而,面对正处在人生黄金期的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我们有责任对他们的网络生活做出正确的引领。

一 网络生活的原则

自网络出现以来,网络就以惊人的速度和力量颠覆着人们的时空观念,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网络生活成为了人类不可逆转的生存境遇。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互联网使远隔天涯的每一孤立而陌生的个体,不管其是什么肤色、什么民族、什么文化背景、什么地域都可以在网络空间里一起交流和工作。现在,随着网络新领域的开辟,互联网给现实生活带来了的巨大影响,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了人们必不可少的现实选择。由于互联网营造的是一个虚拟化的环境,它不具备现实社会里一些具体时空位置和形态,网络生活中的人们均以电子化的“符号”存在,隐蔽自己的真实身份为所欲为地进行思想和言论交流,视道德和法律规范于不顾,传播一些负能量的内容,有的利用网络技术来扰乱网络生活秩序,有的靠“快乐原则”来满足个人的欲望,有的甚至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良情绪毫无忌讳地尽情宣泄或恣意流露等等。所以互联网中真与假、善与恶等常常同时存在,呈现出互联网既可以吸引精华又可以容忍糟粕的二重价值属性。

“正因如此,网络技术在为我们带来信息开放的同时,又从运行目的上内在地向人们发出警示:满足于糟粕的泛滥而忽略精华的流通,不以互通为互联的最终目的与归宿,那么开放的结果就只能是在糟粕联接中积怨深重、死结不开,而不是在精华的相互流通中走向发展和繁荣。”[1]因为网络社会并不是一个可以脱离人类社会的真实“丛林世界”,真实的“丛林世界”是一个无意识、无思想、无人类生活的生物世界,网络世界不管如何虚拟,其虚拟的背后总是有一个具有意识能动性的人。他们应该借助以下三个互联互通原则来引领自己的网络生活方向。

第一,自主原则。它是指在网络生活里,网络主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网络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受别人支配和干扰,同时还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尊重其他网络主体的网络自主权。这是确保大学生网络生活互联互通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也是大学生网络生活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

第二,互惠原则。它是指网络主体在网络生活中必须认识到自己不仅是网络社会里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网络社会里的生产者,每个人在享受网络社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利益和便利的同时,也负有不得妨碍其他网络主体行使网络权利的义务。任何网络主体在网络社会里都没有特权,权利和义务都是平等的。大学生在网络生活里只有遵守互惠原则,才能使网络空间成为人人受益的一个学习交流平台。

第三,无害原则。它是指网络主体在网络空间里的行为必须遵守网络伦理的最低道德要求,其网络行为不得损害大众利益,不得利用网络传播一些虚假信息。发表一些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的言论等等。大学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在网络生活中应该积极地把现实社会中的道德高标准上传到网络空间里,为营造一个积极有益的网络空间而做出大学生应有的努力。

让互联网成为自己健康发展的生长点和通道。人类现有的网络生活也反复证明,以上三个互联互通的网络生活原则的提出决不是一种主观臆想或故作主张,而是人类借助网络获得更多自由与更快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真实保障。人们一旦违背这些原则,就会引发网络的瘫痪、崩溃和瓦解,网络就会失去为人类谋福祉的价值使命,成为面目狰狞、残忍肆虐的生活“魔鬼”。

二 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病症”表现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与网络之间存在很多的契合点,正是这些契合点的存在使大学生对互联网情有独钟。大学生通过网络所吸取的一些正能量虽然向社会展示了其璀璨之处,也令人倍感欣慰;但也有一些大学生网民的如下“病症”表现着实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不能坐视不管。

(一)认知顽梗症

互联网是一个无奇不有的信息库,网上信息不仅表现出量的爆炸性,还表现为质的多元性。“随着互联网容量的迅速扩大,以及网络主体平等性和网络信息传递性的增强,人们用更少的时间和搜寻成本就可得到同样甚至更多的信息。互联网的这种内容丰富且传播迅速的特点正好与大学生追求时效的个性相吻合。”[2]对于一些行色匆匆的大学生来说,互联网就像知识快餐,它的方便和快捷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但此时此刻我们也容易发现,互联网上大量乱七八糟、没有具体价值取向的信息知识也让一些满足一时快感的大学生经常处于良知内化不足的知识顽梗状态,其主要表现是缺乏价值反省习惯的大学生不能对多元网络文化予以合文化发展目的、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过滤和改变。我们注意到,互联网虽然促进了不同文化形态间的交流与对话,促成了多民族、多国家的文化共享,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但由于网络使信息传播和表达的渠道畅通无阻,它在包容一切文化因素的同时也使得网络文化呈现出纷繁复杂、良莠难辨的图景,其中有一些庸俗的负能量的信息,更有一些无用的、过时的、粗糙的信息存在。互联网信息的价值多元性和价值观图谱的纷乱与炫目不仅增加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困惑、冲突和矛盾,而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由于网络文化传播的某些误导,或人们在接受传播当中的某些误读,可能变得愈加找不到自己,愈加迷失方向。”[2]特别是对一些社会阅历较浅、价值判断能力欠佳、思想意识还不是很成熟,尤其是缺乏价值反省习惯的大学生来说,面对网上各种前卫的文化展品,他们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致使许多毫无价值的新知定格在他们的大脑中,左右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些顽梗既吞噬着大学生本应充满活力和主见的大脑,也影响着他们对网络知识的张扬和同化。

(二)情感淡漠症

“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以符号为特征,其交往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意选择自己的交流对象,他们的言谈举止以数字字符的方式显示出来,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机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不用真实的身份,也可以不遵守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和角色扮演的规则。”[1]这种网络交流的特点刚好符合大学生交流的心理特征。对于那些仍未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大学生来讲,尽管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情流露会受社会和他人的影响,但他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将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情感得到任意释放,网上交友、聊天、发泄已经成了一些大学生逃避现实,忘记利益争夺,排除寂寞,发泄对现实生活不满的主渠道。

网络世界中人际关系的隐匿性、虚假性、平等性,使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同时也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新建构提供了可能。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大学生释放压力、找到心理平衡,但互联网上过多的虚假情感交流也使一些大学生不愿向网上交流的对象表露,也不愿意跟现实生活中的人进行情感交流。加之一些大学生上网的很多时间是在玩网络游戏,而网络游戏大多是以暴力、枪杀等为主要内容的,使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容易生成淡漠、无情和自私的性格,其网络成瘾状态极不利于其社会化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互动本身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而且时常夹杂虚假和欺诈,导致一些大学生对于互联网上的人际互动充满怀疑和不信任,经常是“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在加剧网络交往虚假性和欺诈性的同时还容易把其带到现实交往中来,从而引发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信任危机,更无力去培植共同的交往价值观。现实生活中,这些大学生要么寡言少语,不善交流,情绪抑郁,不为真情所感动,要么缺乏安全感,逃避现实,不愿与人交往,甚至不相信任何人,时间一久难免不会出现焦虑、孤僻和压抑等心理健康问题。

(三)意志膨胀症

大学生网络生活自主性的特征与大学生推崇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心理相吻合。一些大学生在这个区域内完全按自己的个人意志,以己为中心,以己需要为尺度,自主地选择网络生活的内容。这种表面上看似无人监管的网络平台尽管给大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空间,但一部分大学生在极度的意志自主中表现出的“唯我独尊、唯我是大”的意志膨胀也令我们震撼:

其一,大肆在网上进行所谓学业上的投机取巧。这主要表现为网络资源的丰富与快捷使得一些大学生在撰写课程论文或学位论文时“巧”走捷径,采取剪切加粘贴的方式拼凑他人学术成果,有的大学生甚至在下载他人文章后直接换上自己的姓名。还有大学生在应对各种考试时公然在网络上寻人替考或是替人代考,既败坏了学风又违背了学术道德。

其二,在互联网上恶意制造思想或言论的巨大泡沫。为了达到让世人把他当信息传播之主角的目的,有的大学生以匿名的方式恶意散布一些虚假信息和风言风语;有的大学生针对当前一些社会问题随意发表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团结的看法;还有的大学生则利用网络平台不合实际地将西方的一些文化思想无限美化,将我国的一些文化思想无限贬低,如此等等,极大地扰乱了人们的思绪,破坏了社会的和谐。

其三,酿发阻塞网络交通的网络地震。如有的大学生利用其娴熟的网络技术干扰网络秩序,损害别人利益,有的肆意对他人的个人资料进行多方传播,揭人隐私;还有的大学生甚至不以其非法入侵政府、企业、学校或个人的电脑系统为耻,而以成为网络黑客为荣。但事实证明,黑客的存在既对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同时也干扰了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造成了其他网络行动者难以弥补的物质、精神和心理的损失,成为了网络社会的一大公害。

三 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道德防治

上述大学生的网络“病症”表现,既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破坏了社会网络生活的环境和秩序,对此我们必须要加以道德防治。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病症”的防治,国内和国外一般是采用法律控制和技术监控这两种强制手段。然而,这两种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不良网络“病症”,要优化其网络生活,需要大学生具有内在的德性需要。所以笔者认为培养尊崇、诚信、自制、慎独的网络德性才是治疗大学生网络“病症”的重要手段。

(一)尊崇

尊崇即尊敬、推崇知识。它是网络主体对待科学知识的一种尊敬态度,是创新知识、合理利用知识的集中体现。尊重知识的功能主要有:其一,它可以给社会和人类带来发展,因为它是人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精神产品。傲视知识既是对精神劳动和公众利益的蔑视,也是对人们需要的漠视。因而从道德角度来看,一个尊知的人既是一个热爱知识、拥有知识的人,又不失为一个奉献知识、发展知识的人。对网众传播时代的大学生而言,如果他们面对良莠并存的网络知识,不以科学严肃的态度去对待网络知识快餐的话,他们对网络知识的认知就会顽梗不化,最终将使他们陷入无知的痛苦深渊,阻碍他们进一步发展和成长。为了让大学生能够真正地将网络上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尊重知识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大学生应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各种有价值的网络文化,积极主动接纳新知识。不然,放弃对新知识的接纳就等于在开放的世界中作茧自缚。其次,大学生应主动对有价值的网络文化信息进行选择和传承,来不断增强自己的真知内化能力。最后是要求大学生不断上进,积极优化与主动创造网络文化。在这方面,作为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面对星罗棋布的网络信息,他们一方面应该大胆地跟网友进行信息交流和探讨,积极参与网络调研,勇于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帮助一些人认清自身的真实思想状况,让他人能够见兔放鹰地同自身进行网络互动;另一方面,大学生还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网络技术来创立、巩固和发展起自己的网络反馈平台,从而不断增强和提升该平台的权威性和受信任度,最终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网络文化得到进一步的繁荣与优化。

(二)诚信

“诚信即忠诚、守信。是指个体在心意、言语和行动上对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真诚无伪、坚守诺言、言行一致。”[3]在现实交往中,讲诚信的人一般待人都很热情,工作中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敬重并取得成功,不至于陷入无人问津或一事无成的痛苦之中。特别是对目前尚处于人际边缘地位的大学生而言,树立诚信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法宝。一些大学生难以接受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不想承担一些因真情流露而产生的突发风险,所以,他们乐意借助网络虚拟世界来倾泻自我情感。作者认为,如果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像在网络生活中一样大胆释放自己的真情的话,那将有利于他们交际空间的扩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而倘若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丢掉诚信,来满足自己无聊、无耻、无爱的私欲,并以消沉的人机联接取代主动的人际交往,这样必将堕入“上网——逃避复杂的现实人际交往,忘却生活中的苦恼——再上网”的人际扭曲模式之中,最后导致大学生情感淡漠难以融合社会。大学生只有用“诚信”装满情感进行网络交往,才能真正实现大家都希望得到的通心共慰、人际融融的局面,也才能在网上交到真正的挚友。

(三)自制

自制是个体在其主观能动性发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种意识到自己的受动,并把受动变为能动,对能动的感性欲求予以理性牵制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控能力[4]。自制的道德意义在于它是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条件。在网络世界中,尽管大学生能利用网络来放纵自己的感性欲求,但由于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总是相连的,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随意窃取、毁坏和践踏,这都将极大危害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化和社会的正常运转。 所以,大学生应借助自制来引领网络生活,通过网络生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正因如此,我们呼吁,为了避免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出现意志膨胀症,必须要求他们时刻拥有至善的理性对网络生活予以定向和约束。具体来讲,这一种有自制的网络生活要求大学生尽量做到不利用互联网损害大众利益。大学生应牢牢记住,任何信息劳动的产物,未经别人允许都不能随意使用,否则就会侵犯别人的劳动成果权而受到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

(四)慎独

“慎独”就是要求大学生在网上无人监管的时候,也能自己管住自己不去做一些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慎独”精神的推崇与培育对于治愈大学生的网络“病症”、健全大学生的网络德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大学生要在网络环境中坚守“慎独”的精神,必须侧重如下几个内容:一是慎言。就是要求大学生在充分享受发表自己言论和观点自由的同时,应该在遵守道德、法规基础上构建一个诚信交流平台,在网上交流时不得信口开河,不负责任地发表一些虚假信息,使自己在与他人进行言语互动时能够做出正确的言论选择。二是慎取。这主要是要求大学生在互联网生活中既能自尊又能敬人,在平常的生活中不断增强自己的明辨是非能力,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蛊惑,做到慎取信息。三是慎交。纯洁的友情是大学生正常生活的一种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他们积极发展社会关系的必然产物和必然要求。现在,网上交友已经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另一种途径。但由于到现在为止,互联网上很多人依然是以虚拟的身份出现在网络生活里,网络交往的对方性情、爱好、长相甚至是性别都带有很大的虚拟性,见面后结果往往会令双方感到非常失望,有时甚至会感到异常的痛苦不堪。因此,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结交朋友时一定要多一份小心,不要轻易相信网友,以免上当受骗。总而言之,大学生在充分享受网络交往带来快乐的同时,必须多一个心眼,把“警惕”两字始终放在心中,谨慎交友,避免付出不必要的网络交友代价。

猜你喜欢

病症交流大学生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青春期病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