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研究

2019-02-18

长沙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学科研师生党组织

常 静

(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学研究部,山西 长治 0460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1]而在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基层党组织是高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使命的引领者、管理者、监督者,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为高校党建发展,高校教学、科研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组织力是政党运用政党功能,对内进行党员管理和组织优化,对外进行整合社会和增加认同的力量的整体性显示。这两方面的结合就是组织力的两大维度,即内聚和外溢[2]。组织力是党组织对党员和群众进行领导、管理、监督和服务的能力,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应有工作职责和任务的能力,是党组织建设取得实效性的能力。

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而言,组织力就是指在党支部书记领导下,党组织对高校师生党员和群众进行领导、管理、监督和服务,落实党的工作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从而实现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效性的一种能力。

一 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环境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人工智能化背景下,人民利益诉求多样化,价值追求多样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也面临着与以往革命、建设时期不同的环境和问题,给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高校是高学历人才集中的场所,是产生、传播、创新科技、人文知识和理念的重要集散地,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养人才为目标。在国内外经济社会变革要求下,高校与时俱进,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专业建设、学生培养机制等方面也进行了系列改革。高校发展规律与改革特点要求党组织在建设中,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探索适合高校基层党组织发展的模式,从而提高政治领导作用,实现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

自20世纪末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不断扩招,高校学生培养模式、就业体制等发生重大变化。由于大学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大学生根据大学专业设置选择符合个人兴趣、市场需要的学科门类进行学习,将个人素养能力的提升作为大学生涯重要目标。当前,部分高校试行大类招生制度,从学生角度讲,也是为了未来更好的职业发展,再加上大学生公寓管理、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学生宿舍成为学生学习、娱乐的主要场所,这些变化给党组织进行党员管理、监督,进行群众教育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为进一步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的积极性,在高校方面,合同聘任制和岗位聘任制逐渐取代事业编制,绩效考核对教师教学、科研工作进行量化,同时对管理干部和行政工作人员工作也实行量化考核,这使得高校教师更加关心个人职称晋升、个人职业发展问题,淡化、弱化和虚化了党建工作。同时党建工作方面干部和工作人员在编制、待遇、岗位聘任、职称评审方面没有具体规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二)高校人员流动性的加大

高校组织规模、校区分布上,普遍求大,专业设置趋向综合,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分布分散,流动性大,对党员和群众情况难以全面掌握,无法及时把握其思想动态。同时在高校教学改革背景下,随着学分制、弹性学年制等制度的实行,班级管理模式也发生了改变,班级人员流动性增大,班级归属感减弱,开展集体活动的难度增加,这些变化都对党支部的凝聚力、动员力和号召力提出了挑战。

在教师工作中,随着协同创新机构的创建,随着科研机构设置的变化,随着各种研究团队、各种实验室的出现,人员归属也出现变化,再加上跨校合作和交叉学科的发展,教师通常从属于不同的部门,也不再是唯一的角色。面对党员流动性、分散性的特点,党组织须把握新形势,创新管理模式,拓展党组织的职能作用。

(三)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心地位的不断强化

高校师生大部分为拥有高学历者,思维活跃,对新思想接受速度快,在高校强调内涵式发展,强调培养综合性、创新型人才背景下,其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被不断强化。同时高校青年教师占比增加,青年教师面临职称晋升、子女读书、教学科研繁重等问题。在强化本科教学地位之背景下,教师教学、科研任务要求更加严格,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务活动,进行宣传、教育带来冲击。

二 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问题指向

十九大以来,随着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得到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从队伍建设、机构设置、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基层党组织功能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需要结合高校实际,以提高基层党组织活动实效性为目标,进行深入分析。

(一)党支部书记配备不强

高校党支部书记在党组织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党建的一切政策、活动都需要通过党支部予以实现,党支部书记作为党支部的带头人,其决策、协调、服务等能力直接影响党组织活动的实效性。

党支部书记一般从各个院系中选取骨干教师担任。由于在选拔、履职过程中缺乏相应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导致党支部书记工作积极性不高,存在重教学科研轻党建现象。一些年轻的教学科研骨干教师由于对党建工作经验缺乏,党建理论学习深度不够,自我定位模糊,工作职责不清晰,组织领导意识薄弱,致使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在师生中的领导力、凝聚力、威信力缺乏,影响党支部工作的有效开展。

另一方面,选拔党建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由于其学术背景缺乏,对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规律把握不准,工作方式缺乏创新意识,致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科研以及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无法深度融合,工作中话语权、威信度受到影响,导致党员党建工作认同度低。

(二)党务与业务结合度不够

党支部书记与党务工作者往往担任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对党务与业务的关系认识不清晰,对什么是基层党组织活动,党组织活动与教学科研工作的关系,党组织活动与教研室活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关系认识不清楚,抛开教研室活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来开展党组织活动,工作中常常出现党务与业务无法结合,务虚与务实工作结合不紧密的情况。

广大师生党员感觉党组织活动和教学科研工作关系不大,认为占用了工作时间,因此参加党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致使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促进高校发展的功能作用无法有效发挥,使党员和群众对党组织的认同度降低。

(三)党组织机构设置缺乏灵活性

尽管依据学院专业、班级、年级特点进行了党支部设置,但是大类招生制、弹性学年制等高校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各种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中心,以及实验室、教师工作坊等高校平台和机构的相继涌现,需要党组织机构按需设置,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依据高校改革和发展特点,灵活性进行设置。

高校人员流动性大,部分高校按照传统院系设置党组织无法有效实现对党员、群众的组织与领导,因此需要因时因事灵活设置,并通过建立临时性党组织,实现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

(四)党组织活动流于形式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在党建研究日益系统深化的基础上,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逐渐体现,党内民主生活会也趋向规范,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对内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有待加强;对外团结联系群众有待加强,服务意识不够。

高校是思想文化氛围比较浓厚的场所,高校教师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会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一些不良思想对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的腐蚀需要引起重视。当前,高校师生“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的认识还不到位,政治站位还不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还有待继续深化和认同。

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是党组织的重要任务,但是部分师生党员与群众联系不紧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到位,导致党支部服务群众的能力不足。一部分基层党组织被动完成上级完成的任务,对群众的教育也是停留在“开大会、学文件”的层面上。 教师党员与普通师生缺乏互动、交流和沟通,学生党员则由于对党建工作认识不足,工作中存在重视社团活动而忽视党支部活动的现象。

三 提升党组织组织力的对策

(一)党支部书记选优配强

《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党支部书记要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双促进,这对党支部书记的选配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选拔理论功底强的教学科研骨干担任,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其党建工作经验与工作能力指标,选择“复合型”的党支部书记。选拔中应充分尊重党员和群众意见,上下结合、综合考虑,提高选拔工作的科学性;应加强对党支部书记的培训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使党支部书记从思想意识上对党建工作重视,同时提升其职业化、专业化程度,提升其党建工作能力。

党支部书记在任职过程中,应探索个人教学、科研发展与党建工作互相促进的有效机制;应提升党支部书记工作的积极性,应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方面给予其倾斜,使其在工作中有获得感、认同感。同时搭建发展平台,提供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党支部书记有个人发展空间,将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成为党建与业务双一流的中坚骨干力量。

党支部书记一般都是高学历出身,因此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引领作用,发挥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理论素养的示范作用,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组织力,提高党支部团结凝聚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群众的信任感,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利益需求。

(二)党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密切结合,需要寻找好的切入点、好的抓手嵌入业务工作中,应从有利于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角度,从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角度入手,寻找二者的结合点。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目标和高校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目标相一致,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相一致。因此要看到党务与业务的一致性,将党务与业务实现深度融合,将党的思想、路线、方针和政策贯彻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环节。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对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把控,是凝聚、组织高校师生实现新时代强国目标的重要力量。

首先是角色定位。教师从业务上而言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一名高校教育者,但首先是一名党员,因此要提高政治意识,明确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从角色上处理好党务与业务的关系,用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指导业务开展,在业务开展中始终贯彻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

其次,党组织建设应与教学科研管理机构、管理模式相配套,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结合高校机构组织改革特点和高校发展趋向,在了解高校运转规律、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党建工作规律和特点,相互促进,提高党组织工作开展的有效性,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

最后,以业务提高党组织党建工作的支撑力,以业务与党务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为基点,党务会议结合业务会议,业务会议以党建理论思想为指导,“要虚功实做,以党建工作推动业务的完成,不断提升党建的科学化水平。”[3]同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学术活动,以党的政治思想为指导,提高教师立德树人的意识,提高教师的政治站位,实现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的结合。

(三)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党组织工作的有效性

新媒体时代下,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针对高校人员工作、学习特点,创新工作机制,实现党支部工作的全覆盖。在当前党建平台基础上,应深化和整合党建网络工作平台,使更多的工作内容通过网络贯彻、落实,使外出访学人员、学生实习人员等不易监管人员随时与党组织保持联系,随时进行学习。

结合高校自身发展阶段、发展特点,适时调整以院系、班级设置党支部的组织形式,根据高校教学科研机构、平台设置特点,实现党组织机构设置的灵活多样,提高党支部对党员、群众的凝聚力和动员力。

(四)提高党员和群众的认同感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到“八个统一”,强调 “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等。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尤其在高校,要结合高校师生特点,以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抓手,通过政理与学理的统一,通过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相统一,增强师生认同感,提高师生的政治觉悟,从而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

高校党支部工作更要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和制度性,“基层党支部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更新工作方法,以说理为主,攻心为上,做到以理服人,工作入脑入心。”[4]结合重大纪念日,采用师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党支部工作要提高服务意识,工作内容应贴近党员、贴近群众工作生活;应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破除形式主义的工作方式;应关注师生党员和群众的职业幸福感、工作成就感,在思想上为之提供指导,从而以隐形教育、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广大师生对党支部工作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教学科研师生党组织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清华党组织公开
“云上中文”教学科研数字化资源平台助力一流学科建设
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如何构建合理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体系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南非大学的能力建设研究——以教学科研策略为例
麻辣师生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