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资源理念下的高校图书馆LC构建研究

2019-02-18张果果邓海波

长沙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馆员图书馆空间

张果果,邓海波

(长沙学院图书馆,湖南 长沙 410022)

一 一切皆资源

所谓“大数据”,是指以多元形式,从众多来源处搜集而来的庞大数据组。图书馆的大数据也是形式多元的非常态的数据,具有很强的实时性。这些数据可能来自图书馆网站、图书馆移动客户端交互平台(微信、QQ等)、实体图书馆读者往来记录等。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大资源”也应该有新的概念。美国的克罗宁和英国的达文波特于1991年运用2×2矩阵表做出了基于图书馆“情境”的信息资产的隐喻性矩阵模型。他们认为除了传统的藏书、设备、建筑等有形资产外,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职员技能等无形资产也是图书馆的资源。简而言之就是,一切皆资源(产)[1]。因此我们认为,一切能为高校图书馆“大服务”所用的要素、条件皆是图书馆的资源,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大资源”观,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立足点所在。除了传统的实体资源及数字资源以外,图书馆的读者资源、馆员资源、学校各职能部门资源及系部教学资源等都应该作为图书馆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以促进图书馆职能的更好发挥。

二 高校图书馆LC建设势在必行

近年来,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及学生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以建构主义为代表的现代协作式和探究式学习理论在大学教学中盛行,原来以教师为主的传授知识模式向以学生为主的创造知识模式转变[2]。面对如此巨大的教育变革,高校图书馆应该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在支持读者终身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角色,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重新认清图书馆的责任和界定图书馆的功能,以适应高校教育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变革与服务成为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以下简称LC)正好适应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它以信息共享空间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巧妙地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化设备及各种信息资源紧密结合,给读者提供学习帮助服务和参考咨询服务,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技能等能力,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3]。

早在2015年,教育部(高教部2015〔14〕号)就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指出:“图书馆应不断提高文献服务水平,采用现代化技术改进服务方式,优化服务空间,注重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图书馆应积极拓展信息服务领域,提供数字信息服务,嵌入教学和科研过程,开展学科化服务,根据需求积极探索开展新服务。”近些年我国高校图书馆纸本书刊的借阅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有的图书馆甚至出现“零借阅”的现状,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普遍利用率不高,自习室功能单一却占用图书馆的大量馆舍面积。图书馆各个功能模块的脱节造成高校图书馆现有的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因此我们认为应该整合图书馆各种资源开展LC服务,以吸引更多读者利用图书馆。

三 打造集成化服务的高校LC

高校图书馆应该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打造一个集中资源、无缝的、一站式团队学习环境,帮助读者提高阅读素养和科研技能。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都陆续开展了LC建设,大家在功能模块和服务方式上相互学习和借鉴。笔者认为,在已有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构建好高校LC。

(一)严格规制

一个合理、高效能的LC应该重视其前期规划,系统全面地制定好与其今后业务开展相关的政策与规定,以及人性化的科学评价体系。相应的条例、规范,不仅可以维持空间运行的有序性,而且可以减少因空间使用不当造成的设备的耗费,节约经费[4]。

在平时的业务开展中我们发现,虽然很多学生经常来图书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很清楚图书馆的资源分布和各部门的职能,更不了解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我们应该开展新生导读课、读者培训课等给读者们讲述图书馆的基本结构、资源分布、功能服务等内容。同理,我们也应该建立合理可行的LC使用规章制度和预约系统,让读者使用图书馆LC有章可循。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在建立之初就进行了很好的规划,在师生中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在科学统计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了为本校学科服务的学习共享空间,并自主开发了LC预约系统,读者可以详细地了解到LC的使用方法和规章制度[5]。

(二)适度改造

LC并没有固定的建设模式,但大多是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在图书馆内开辟独立的LC区域。该区域内应该融合文献资源、视听设备、文献复制、参考咨询、个人学习、小组讨论、读者培训、休闲阅览等多种功能,并在各个功能模块中配备一定数量的、具有扎实的图书情报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馆员。我校的新馆也考虑到了LC的功能模块,并为此预留了1间能容纳60人的电子阅览室和6间能容纳15人左右、配置有无线和有线网络的研讨室,此外还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刻录机等各种文献复制和多媒体设备。

第二种是在原有的电子阅览室或自习室基础上进行改造。上座率低、用途与职能相背离、资源建设力度不够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使用现状,因此可将传统陈旧的电子阅览室改造成学习共享空间以吸引读者的到来。我们可以将电子阅览室进行区域划分,二次利用原来的网络、电脑设备、数据库等资源,并配备好其他多媒体设备,还可以将新书陈列架设置在该区域。这样,在节约资源的情况下,将网络、应用、管理等各种资源进行整合,给用户提供一个面向服务的、公共的、可扩展的集成环境,构建开放式资源体系,这样有利于拓展馆藏整合的深度和广度[6]P191。

(三)馆员培养

提供LC服务要求图书馆不能再是以前那样只为用户查找和传递所需的资源,而是要求馆员们参与到各门学科的研究中去,结构性地掌握该学科的内容知识,这对馆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LC馆员还需要管理好学习共享空间的日常事务,接收和审批来自纸质和网络的多媒体教室和讨论室的预约单,还要能提供现场和在线参考咨询服务,并不定期地对空间内计算机软硬件及其他多媒体设备进行维护维修等。平时馆员们还要作为图书馆与学校各系部之间沟通的桥梁,与院系老师及时沟通,接收反馈意见。其最主要的职能是能充分合理利用图书馆和空间内现有各种资源,使之效率最大化地辅助各系部师生的教学、学习和科学研究[7]。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花大力气培养一批具有丰富扎实的图书情报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馆员,以及一批具有本校学科专业知识的学科馆员,为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科学研究助力,为LC的良性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四)馆校联合

在开放式服务模式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信息资源服务不再是图书馆一个部门的事。各职能部门应该形成战略同盟,为大学师生创造一个无缝的学习环境。图书馆应该强调与学校其他功能机构的跨部门合作,实现单一图书馆无法实现的集成功能[8]。其根本任务是为读者提供一个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能有效促进全校师生的教学和学习的集成化服务学习环境,并将学科化服务、课堂服务搬进图书馆,使研究型、创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图书馆得以体现,更使图书馆员的核心价值得以拓展和深化。

比如台湾中兴大学“兴阅坊”就是图书馆与教务处合作建设的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结合本馆、本校特色因地制宜,在原来一楼的传统自习室基础上改造成的多功能学习共享空间。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吸引师生利用IC的同时,鼓励各位馆员主动走出去,与教育学院、金融学院达成合作意向,力图让LC发挥更大效用[9]。

我馆新馆的LC建设也应该加强与各系部和各职能部门的联系与协作,以支持我校特色专业和重点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在建设之初应在广大教职工和学生中做好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LC建设重在理念,而不应该拘泥于形式,目的在于提供新的满足读者需求的服务。LC应该以读者为中心,重视发现读者的潜在需求并积极开发利用图书馆以外的资源来为读者服务。LC在整个读者的知识获取过程中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提供者,而是知识发现和知识组织的参与者。图书馆的角色已经从信息资源支持变成融入学习过程。

LC模式下的高校图书馆应该成为一个师生们知识创造和知识交流的公共空间。它应该包含舒适实用、有吸引力的物理环境和快捷丰沛、易于利用的图书馆资源。图书馆应该尽早确立一个全面、有远见的整体规划,并为今后的不断改变时刻做好准备。在未来,图书馆员仍然需要根据用户的最新需求变化,对LC的整体设计和服务方式进行重新构思和规划。

猜你喜欢

馆员图书馆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