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2019-01-25

智能城市 2019年11期
关键词:协同智慧区域

周 冰

(焦作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3 )

1 新型智慧城市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关系

智慧城市是具有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征的新型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将城市各部门、各行业、各种服务的运行关键数据信息进行资源整合,同时对其种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实现城市的智慧式管理和运行。

就其概念而言,智慧城市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通过RFID、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云计算、SOA等技术,将城市管理中的各个领域进行资源整合,建立公共信息共享、交换服务平台,以数据为驱动,建立横纵联合的信息系统,完成对城市的现代化治理,从而实现持续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融合,形成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不仅仅是指应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的智能城市管理形态,还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划的理念。城市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能力的体现,是实现该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已经成为发展区域经济、推进城市化的有效手段。随着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特别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加快城市的发展,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就业、提升区域竞争力等有很强的作用。因此,作为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模式。

现有文献对智慧城市的研究多集中在技术发展角度的研究,偏重于城市信息化的基础建设、管理、信息化发展程度、城市各部门的协调统筹安排等方面[1],很少立足于城市所处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角度去研究。事实上,城市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城市和区域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向着更高级的形态发展,没有区域经济支撑的城市发展势必后劲不足。反过来,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反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通过城市节点的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增强其竞争力和发展动力[2]。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要立足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依托所在城市所处的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来规划自身的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自循环发展作用。因此,从宏观格局上,审视区域经济的战略定位、经济平衡、城市群之间的深度联系、协同运营关系至关重要。只有从大格局上看到区域发展的路线和目标,才能对智慧城市的创新建设提供参考,才能在顶层设计中做到既能服从和服务于区域总体的发展规划,又能深刻挖掘、发挥自身城市的特点、特色,找准定位,实现城市转型创新发展。

2 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我国在推动全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方面非常重视,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短短几年来,智慧城市在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数量呈现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和上扬,掀起了一股信息化建设的热潮。近300个国内城市、区县被国务院定为智慧城市试点,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作为中部地区大省,河南省对智慧城市建设也非常重视。2015年,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布了《河南省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工作方案(2015~2017年)》,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做出部署。根据方案,河南省加快推进12个智慧城市的试点建设,从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宽带中原”战略实施,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推进数字化应用,如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加快软件园、产业基地、跨境贸易、开展信息惠民试点示范,共计18条措施加快推进河南智慧城市的建设。

截至2018年底,河南省有12个国家智慧城市(区)试点(专项试点)[3],分别是郑州市、鹤壁市、漯河市、济源市、新郑市、洛阳新区、许昌市、舞钢市、灵宝、开封市、南阳市和洛阳新区智慧园区专项试点。全省的省辖市均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目标,重点中心城市制定了智慧城市的总体(发展或建设)规划(纲要)。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河南省的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大部分中心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升级,网络化、智能化的城市管理系统初步形成,相关智慧应用如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电子政务等系统大幅增加并已应用。

3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 河南省智慧城市建设仍处在初级探索阶段,存在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仍较落后、各领域和各部门资源未能充分整合、信息孤岛与资源浪费现象突出、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智慧管理水平需要大力提升、智慧示范区域急需尽快形成等问题。

尤为重要的是,智慧城市建设目前着重点几乎都偏重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新兴产业建设方面,很少考虑到自身城市的定位,以及所在地区的经济特征。并没有站在区域发展的角度考虑制定因地制宜的产业布局,资源优化配比,来确保城市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融合。智慧城市建设没有和区域发展、地理区位、交通网络以及消费市场结合起来,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大多立足于城市自身的管理水平提高上,对于城市主体所处的区位经济特征、区域总体的发展规划总体要求考虑不足,没有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配置和使用资源,从而和区域形成资源互换、优势互补的局面,建立长效的发展制度,形成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4 结合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念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思路

城市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纽带和辐射节点[4],城市的发展要从区域中获取资源,同样,区域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带动和辐射。城市的发展受到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环境、工农业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使得城市之间形成了差异化。智慧城市的建设如果忽略了这种差异,脱离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一味追求单纯的信息化建设,没有从区域融合、协同发展的角度去设计和规划,就不能和区域经济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也就无从谈起建立长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一定要站在区域一体化、区域经济融合的角度下来设计、规划和定位。这就要求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一定要符合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要从区域的角度配置和使用资源,要和区域形成资源互换、优势互补的局面,建立长效的发展制度,形成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4.1 加强顶层设计,找准城市定位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而城市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载体[5]。城市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划必然要立足于城市所处区域经济的总体规划要求,脱离区域经济的大环境,城市无法得到资源补充,区域经济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是加强顶层设计,着眼长远、立足现实,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急功近利。智慧城市的终极目标是生态,是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不仅满足自身城市特征,同时,还要考虑城市所处的区域经济特点、社会、历史、人文等现状,使得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城市的社会、经济、工业发展目标相一致,找准城市的定位,和区域经济相互促进、互相补充。

4.2 因地制宜,切合区域产业布局

城市受限于地理环境、历史、社会、人文等因素,因此发展必然有差异,这也导致了城市的分工各有不同[6]。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服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以粮食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和以工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发展必然不同,如果智慧城市的建设仅仅考虑单纯的信息化技术,而忽略了区域产业布局,必然会导致区域资源配置出现问题,影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要紧紧立足于区域经济总体规划,服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积极探索新的产业优化模式,挖掘切合当地产业布局的新技术、新模式,而不能盲目照搬照抄。

4.3 以点带面,优势互补

城市是由区域的发展过程中资源的聚合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优势的点形成城市,这些点的增加又形成了线,最后发展成面。这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规律,也是点——轴理论和增长极理论的来源。这也意味着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的发展,反过来,区域的发展也和城市的发展演变密切相关。智慧城市的建设不能脱离自然规律。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要统筹区域发展,加强战略规划,要和区域经济布局相吻合,积极利用区域的资源要素,加强和周边城市的联合,对接市场,形成以点带面,优势互补做到和的区域合作形式,保证地区有序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智慧城市在从区域中获得资源的同时,还能反哺区域经济,形成良性循环,扩大自己的竞争力。

5 结语

智慧城市不仅要考虑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同时,还要考虑制定因地制宜的产业布局,资源优化配比,确保城市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融合。智慧城市的建设要站在区域协同发展、区域融合的角度下,对自身进行定位和规划,既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又要以点带面,推进区域城市的协同发展,实现双赢。

猜你喜欢

协同智慧区域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分割区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区域发展篇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区域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