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路小开窗髓核摘除结合弹性棒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研究

2019-01-22邱宇魏立魏祥科向前生郑海龙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宜宾644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24期
关键词:椎板后路开窗

邱宇 魏立 魏祥科 向前生 郑海龙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 宜宾 644000)

随着年龄增加,椎间盘出现退行性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表现的临床症候群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中老年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约占腰腿痛就诊患者的36%左右[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多数患者首选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和症状加重患者需行手术治疗,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是常见术式。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下降,易发生椎体间不稳、小关节退变和LDH复发,临床多在髓核摘除的同时行椎间融合术,但椎间融合可导致腰椎活动度下降和邻近节段退化。弹性棒固定不需椎间隙植骨融合,而是通过改变运动节段的载荷承载模式,以达到控制脊柱非生理性位移的效果。本研究观察了后路小开窗髓核摘除结合弹性棒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择2015年1月~2016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对照组47例,其中男31例,女16例;年龄38~67岁,平均(51.08±10.72)岁;体质量指数19.2~26.3kg/m2,平均(22.38±2.05)kg/m2;病程6~51月,平均(23.08±9.24)月;病变节段:L3-49例,L4-524例,L5S114例。观察组47例,其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36~68岁,平均(51.85±11.24)岁;体质量指数18.9~26.9kg/m2,平均(22.67±2.14)kg/m2;病程7~60月,平均(24.16±12.38)月;病变节段:L3-47例,L4-525例,L5S115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病变节段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腰痛伴或不伴一侧下肢放射痛,经X射线、CT和(或)MRI检查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经6个月正规保守治疗无效,症状无缓解或加重;②年龄30~70岁,性别不限;③影像学检查显示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腰椎动力位X射线片显示合并腰椎不稳;④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⑤患者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骨质疏松者;②合严重心、肝、肾、肺、凝血机制障碍,不能耐受手术治疗者;③合并脊柱肿瘤、结核者;④先天性脊柱畸形者;⑤入组前长期卧床或无法独立行走者;⑥合并严重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者。

1.3 研究方法

1.3.1 A组。给予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联合椎间融合治疗。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俯卧位,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病变部位,以病变部位为中心做4~6cm切口,显露相应手术节段,切除椎板、关节突及肥厚的黄韧带,彻底清理病变节段的椎间盘组织及软骨终板,彻底解除神经根压迫因素,充分减压侧隐窝及松解神经根,取自体骨充填Cage硬实后置入病变节段椎间隙,在病变节段上下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安装连接棒,确认固定满意后放置引流管,缝合,包扎,术毕[2]。

1.3.2 B组。给予后路小开窗髓核摘除结合弹性棒内固定治疗。以病变部位为中心做2~3cm纵行切口,剥离椎旁肌肉及软组织,手指尚入确定椎板间隙,采用冷光源椎板拉钩牵开骶棘肌,显露椎板间隙,剥离黄韧带起点后进入椎管,咬除上位椎板下缘少许骨质,剥离黄韧带向下至止点,椎板咬骨钳咬除黄韧带,咬除下位椎板上缘少许骨质,分离牵开硬脊膜及神经根,常规切开纤维环,钳夹出变性髓核,充分松解神经根,再于腰背筋脉下向两侧清除分离,旁开棘突约2.5cm切开双侧骶棘肌腱膜,显露上下椎弓根入点,植入椎弓根螺钉,安装动态固定棒,锁紧钉棒连接,放置引流管引流[3]。

1.4 术后处理

2组术后均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激素、脱水剂等治疗,术后48h拔除引流管,1~2d后指导患者床上行直腿抬高训练,防止神经根粘连和深静脉栓塞,术后3~7d佩戴腰围下床活动。

1.5 观察指标

①术前、术后1月、6月、12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的腰腿痛程度,VAS评分分值0~10分,0分表示完全无痛,10分表示疼痛不可忍受;②术前、术后12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2组的神经功能;③术前、术后1年对患者拍摄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手术节段活动度和上位节段活动度。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VAS评分相比较

2组术前腰痛和腿痛VAS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月、术后6月、术后1年腰痛和腿痛VAS与术前相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且B组术后6月、术后1年腰痛和腿痛VAS与A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见表1。

2.2 两组不同时间ODI相比较

2组术前ODI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年ODI与术前相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且B组与同期A组相比较显著降低(P<0.05)。

表1. 两组不同时间VAS评分相比较(±s,分)

表1. 两组不同时间VAS评分相比较(±s,分)

注:与同期A组相比较,①P<0.05;与术前相比较,②P<0.05

腿痛术前 术后1月 术后6月 术后1年 术前 术后1月 术后6月 术后1年A组 41 5.48±1.25 2.14±1.25② 1.73±0.67② 2.15±0.56② 5.74±1.47 1.67±0.42② 1.57±0.43② 1.69±0.43②B组 42 5.53±1.32 2.02±1.47② 1.22±0.57①② 1.27±0.48①② 5.53±1.69 1.48±0.63② 1.12±0.33①② 1.11±0.31①②组别 例数 腰痛

表2. 两组不同时间腰椎活动度相比较(±s,˚)

表2. 两组不同时间腰椎活动度相比较(±s,˚)

注:与同期A组相比较,①P<0.05;与术前相比较,②P<0.05

组别 例数 上位节段 手术节段术前 术后1年 术前 术后1年A组 68 4.85±2.13 5.12±1.87 5.32±3.15 0①B组 69 5.24±2.64 5.41±2.37 5.44±2.98 3.14±2.35①②

2.3 两组不同时间腰椎活动度相比较

2组术前上位节段和手术节段腰椎活动度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上位节段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均显著低于术前,且术后B组手术节段活动度高于同期A组(P<0.05),见表2。

3.讨论

腰椎间融合术是治疗伴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式,近年来随着腰椎融合术的广泛应用,手术成功率和融合率均显著提高,但腰椎融合术是以牺牲脊柱的正常生理活动度为代价的,高融合率未带来高的治愈率,融合良好的患者仍有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4]。近年来,随着内固定材料的进步,有学者提出腰椎动态内固定技术,即通过植入物产生更符合生理功能的腰椎负荷模式,限制脊柱过度活动的同时可保留固定节段的活动[5]。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6月、1年时B组腰痛、腿痛VAS与A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术后1年时ODI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K-Rod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确定,在缓解疼痛、改善临床症状的方面优于植骨融合。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术前为5.44˚,术后12个月为3.14˚,术后12个月恢复至术前的57.72%,低于周亚旗等报道,考虑与两项研究选择患者对象不同有关,但均表明弹性棒内固定可保留患者手术节段活动功能,有利于减少或减缓相邻节段退变。

综上所述,后路小开窗髓核摘除结合弹性棒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留患者手术节段活动度,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其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猜你喜欢

椎板后路开窗
椎板间隙入路PTED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对其术后疼痛的影响
一种连续管开窗技术实践
生火取暖要开窗
初秋入睡前关好窗
蚕宝宝流浪记
后路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与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对比研究
清晨别急着开窗
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技术微创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猎狐”断掉贪官外逃后路